
《过崆峒》:
蚩尤战后久消兵,此处犹存访道名。
万里山河尘不起,松风常带凤鸾声。
此明末清初名将张勇(1616—1684)字非熊诗,读来气势磅礴,韵味高古,非大将军不能吐出。故书写好诗句,荡气回肠,笔力亦随之振奋。
*崆峒kōnɡtónɡ,指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誉。西接六[
阅读全文]

精舍傍秋水,
琉璃耀碧津。
行舟云逐浪,
卉圃茂如春。
2021年秋,吾爱女自美西归加东探亲,时疫情未消,
余携其隔离于映川精舍,此图为其临窗速写也。
思泉爱记
[
阅读全文]

帆底搜球似捉鱼,
水蓝草碧剪泥淤。
待将黄颡擒盈掌,
一一放生挥向渠。
*冬日球归自检录影戏笔
黄颡即“昂刺鱼”。非乡居并事网球者恐难会也。
[
阅读全文]

载酒问字,典故。
汉代著名学者扬雄(字子云)古文字功力很深。后因病家居,家境贫寒,很少有人登门拜访。扬雄嗜好饮酒,常有求学的人带着酒肴来请教学问。
钜鹿人侯芭拜扬雄为师,常年和扬雄住在一起,学习扬雄著作的《太玄》和《法言》。后以“载酒问字”为典,咏从师受业,勤奋学习。
《汉书》卷87下《扬雄传下》:“雄以病免,复召为大夫。[
阅读全文]

咏史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咏史与怀古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
阅读全文]

爱山随处驻得句独吟归
[
阅读全文]

语出《论语》乡党篇第六
来源:网络
【原文】
君子不以绀緅饰(1),红紫不以为亵服(2)。当暑,袗絺绤(3),必表而出之(4)。缁衣(5),羔裘(6);素衣,麑(7)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8)。必有寝衣(9),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10)。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11),必杀之(12)。羔裘玄冠(13)不[
阅读全文]

蝤蛴,音qiúqí。蝎虫;天牛的幼虫,天牛科。黄白色,身长足短,呈圆筒形,丰润光滑洁白,借以比喻妇女脖颈之美。
又如:蝤蛴项,蝤蛴颈,蝤蛴领,比喻女子洁白丰润的颈项。
《诗经·卫风·硕人》: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清人胡稚威咏燕女,中云:
“蝤蛴明处缘裁[
阅读全文]

吾作书惯用颓锋,不喜用新笔。故小字粗拙,大字朴茂。新毫起落行收太利刹,虽多姿媚,但过于跳荡。山谷所谓“仲由未见孔子时气”。
以生宣入书韵足(胜于半生宣),而墨干后纸皱,须湿裱方得烟云之意。(熟纸墨无氤氲,如同嚼蜡,不宜书)
画家取笔法于书家,书家取墨法于画。(笔法为阳,墨法为阴,故书画亦为阴阳之道也。)
[
阅读全文]

禾柴土灶早添烟,
紫芋麦芽黄蜜煎。
香漫茅庐馋幼口,
谁家腊月不忙年。
*
昔时乡村年关在即,户户点炊燃灶,煮芋熬糖,香风比邻。
但见薯汁过滤成糖水,倒入铁缶之中文火慢煎,愈冶愈浓,搅拌不停直至挂住锅铲,欲滴不滴,方釀得蜜,乡人称之“熬糖稀”。
孩童们雀跃于锅台边,时时张口伸舌索尝。虽贫寒人家,其乐融融。内俱可亲之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