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刀笔吏,原指掌文案的官吏,后称讼师为刀笔吏。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
因刀笔并用,历代的文职官员也就被称作“刀笔吏”。
自宋元后,人们又往往特将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是谓其深谙法律之规则,文笔犀利,用笔如刀。“刀笔吏”如刀之笔的操纵,[
阅读全文]

西昆体即西昆诗体,律诗风格名。由宋代《西昆酬唱集》得名。
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
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吟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宋真宗也无法禁绝。直到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西昆体流弊才被肃清。
[
阅读全文]

色经寒不动
声与静相宜
*弟子从国内文物店寻得陈年生宣,纸厚既糙且涩,试作小品,更宜作大幅山水。
[
阅读全文]

孔门四科,是指孔子教育的四个大类。
关于“孔门四科”的具体内容,据《论语·述而》载曰: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一:文,主要指各种文献知识。孔子教育学生的主要文献有《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内容包括了哲学、政治、历史、文艺等方面。
二:行,主要指道德实践。孔子固然重视文,但更重[
阅读全文]

弟子携来旧藏册页数本,筹展备课之余录近作若干首,兹呈首末:
河埂蜿蜒草漫堤,
雨中赤足步牛蹄。
书生常被野菱刺,
梦到于今无净泥。
神品岂可得,
徒听古人说。
笔酣墨饱时,
气韵自独特。
[
阅读全文]

风霜之木,指树身白色如霜的古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天目山)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
风霜,喻岁月变迁。
唐·沈佺期《游少林寺》诗:“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
清袁枚诗话有:
老年之诗多简练者,皆由博返约之功。如陈年之酒,风霜之木,药淬之匕首;非枯槁简寂之谓。
尹思泉[
阅读全文]

指汉初始元年的第二年,公元9年,扬雄六十二岁。此年,其昔日同僚王莽称帝,建立了新朝。王莽篡权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拉拢朝中大臣,于是将朝中老臣一律提级。
扬雄从四百石的黄门侍郎升职为两千石的中散大夫。
为了答谢这个升迁,扬雄仿司马相如《封禅文》,上封事给王莽,指斥秦朝,美化新朝,文名《剧秦美新》。
扬雄因为该文而受到后世诟病。[
阅读全文]

点茶,流行于宋代的一种吃茶方式。宋代茶主要是两大类,一种是团茶,饮蒸压成一片片的,又称片茶;还有一种,则是散茶。
点茶所用到的茶叶,正是团茶,工艺类似于今天的蒸青绿茶。完整的点茶流程包括十五道工序:
1、焚香静心。
2、文烹龙团。龙团是宋朝的一种茶饼,用文火把茶饼烤干。
3、捣茶成碎。龙团烤好以后,用茶臼锤碎饼茶。
4、磨碎成粉[
阅读全文]

湘妃竹,亦名斑竹,一种茎上有紫褐色斑点的竹子。竿高可达20米,竿有紫褐色或淡褐色斑点。分布于中国黄河至长江流域各地。适生在疏松、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
斑竹在中国有不少传说与典故。
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唐·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不见湘[
阅读全文]

郭河阳论画,山有可望者、可游者、可居者。
余曰:江南江北,水陆平川,新沙古岸,是可居者。
浅则赤壁苍横,湖桥断岸,深则林峦翠滴,瀑水悬争,是可游者。
峰峰入云,飞岩堕日,山无凡土,石长无根,木不妄有,是可望者。
今之游于笔墨者,总是名山大川未览,幽岩独屋何居?
出郭何曾百里入室,那容半年交泛滥之酒杯,货簇新之古董,道眼未明,纵横[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