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4)
2009 (146)
2010 (71)
2013 (4)
2017 (3)
2020 (504)
2021 (563)
2022 (432)
2023 (410)
2024 (364)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3名经济学家获奖,表彰其“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
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25年度瑞典中央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Joel Mokyr)、菲利普·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彼得·豪伊特(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其中,一半奖金授予莫基尔,以表彰其“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奖金则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以表彰其“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莫基尔出生于1946年,他是美国西北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欧洲经济史研究,尤其是1750-1914年这一时期。他目前的研究聚焦于两个核心方向:一是厘清欧洲社会中技术进步与实用知识增长的经济根源及思想根源;二是探究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对经济福祉产生的影响。
阿吉翁为法兰西公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聚焦于经济增长,豪伊特为布朗大学经济系教授,研究方向集中在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阿吉翁与豪伊特共同开创了 “熊彼特式增长范式”(Schumpeterian Growth paradigm),这一范式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增长政策的设计,以及政府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前三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分别授予了关于金融危机应对、女性劳动力市场、制度是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等领域的研究。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MIT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MIT教授西蒙·约翰逊(Simon Johnson)、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A·罗宾逊(James A. Robinson),表彰其“对制度是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的研究”。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克劳迪娅·戈尔丁(Claudia Goldin),表彰她对“促进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理解”的研究。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Ben S. Bernanke)、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道格拉斯·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教授菲利普·迪布维格(Philip H. Dybvig)等3名美国经济学家,表彰他们”对银行和金融危机的研究”。
诺贝尔经济学奖最早可追溯到1968年。当时,瑞典中央银行(Sveriges Riksbank)为纪念诺贝尔奖创始人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了经济学奖。
1100万瑞典克朗,也就是相当于820多万元人民币的总奖金,一半授予莫基尔,以表彰他“发现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另一半共同授予阿吉翁和豪伊特,表彰他们“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
全球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在持续放缓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减速都是一个共同的趋势。在这样一个“慢时代”,如何避免从经济减速变为失速,让经济发展稳健有序、持续向前,这是所有国家都试图求解的核心的时代问题。这三位新晋的诺奖的获得者正好是用自己的理论回答了关键的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不在于资源无休止的投入,也不在于资本无边界的堆积,而是在于持续不断创新。
莫基尔的研究阐明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而阿吉翁和豪伊特则把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造性破坏”思想首次形式化为严谨的宏观经济数学模型。
“创新性破坏”的概念如今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人工智能,包括可再生能源以及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如何带动产业变革的这一系列的领域,它对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要。
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消灭一部分旧岗位,与此同时也会创造出新岗位。当社会拥有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制度的支持,创新企业才会不断涌现,居民收入也将随之提高,人们每个人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更多的机会。
新技术的普及必然带来所谓的“AI焦虑”,一些传统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不过,人们一方面要积极融入和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需要主动完成自身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转型,以适应智能时代的要求。
你要适应在智能时代如何依然有职业竞争力,可能需要在一些创新领域上的表现,人文领域的技术、知识积累,要在一个AI能够大量替代劳动力的市场上依然有竞争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创造性破坏”理论也提醒人们,必须正视并妥善应对转型过程中的阵痛。他指出:“转型的过程中确实有一定的阵痛,但是人们必须要坚持,即便是有一定的破坏性,本质上还是要实现产业的升级、技术的进步,打造更加有全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在他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最后一份遗嘱于巴黎的瑞典挪威俱乐部签订。根据遗嘱所述,他的遗产将用于建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去世,遵其遗嘱,留下他总资产94%(约合3100万瑞典克朗)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年中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最初设立了5个奖项: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英语: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由瑞典中央银行于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奖项,旨在奖励在经济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人。评选机构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奖典礼在每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奖。奖励为证书、奖牌及奖金。
一般认为经济学奖与其它五项诺贝尔奖地位相同,且遵循相同的规则,评选流程包括候选人提名,诺贝尔奖评委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审定,每年10月中旬公布获得者名单。同时规定每届得奖人数不超过3人,得主在本年10月依旧健在,提名消息在50年内保密。自1969年至2025年10月,经济奖一共颁发了57次,共有99人获奖。其中3位女性获奖。据统计,93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获奖者是2019年的获奖者之一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时年46岁;最年长的获奖者是2007年的获奖者之一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时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