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解决器官移植免疫排斥问题的科学家。听起来似乎离我们很远,实则意义深远——这项突破让人体更容易接受外来的器官,也让“修复身体、延续生命”的梦想不再只是幻想。人类,似乎又向“永生”迈出了一步。从古至今,我们对生命的执念从未消减。古人求仙问药,帝王炼丹;今人基因编辑、冷冻胚胎、器官移植。[
阅读全文]

三十多年前,他们带着笨重的行李箱和远大的理想,揣着不多的美金,远渡重洋。有人在实验室里追梦,有人在代码里筑梦,也有人在地产与投资中圆梦。一代人,三条路;一场梦,半生缘。如今,他们成了“老留”——漂在海这边,也望着那边的岸。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中国大陆赴美留学的硕士、博士们,如今大多已年过六十。那一场浩荡的“留学潮”[
阅读全文]

中秋,是一年中最温柔的夜晚之一。皓月当空,银光如水,洒在屋檐、院落,也落在游子心头。
中秋节的源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人对月亮的崇拜。早在先秦,便有祭月之礼,秋季八月十五,天高气爽,正值五谷丰登,古人以明月象征天地的循环、岁月的无常,也寄托丰收与家族安宁的祈愿。唐宋以后,节日逐渐定型,赏月、饮酒、吃月饼,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
阅读全文]
冯唐这些年,靠《成事》《活着活着就老了》一类文字,被不少职场人奉为“心灵导师”。他的文字带着痞气和佛性,既敢讲人性,又能谈算账。许多中年职场人读来,觉得像找到知音:熬得住、算得清、放得下,日子就能混下去。
冯唐是个少有的通才:医生、作家、投资人。本科、硕博就读于协和医科大,后来在麦肯锡,又转向投资。他的作品跨越小说、散文与诗[
阅读全文]

导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偶像。对我来说,青少年时那朵悄悄绽放的“小花”,就是陈冲。时隔多年再看,花未必还是当年的花,人也已非昔日的人。闲聊之间,不过是感慨: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陈冲是我青少年时的第一个偶像。一九七九年,十八岁的陈冲出演了电影《小花》。十六岁的我,当时在中学住校备考,某个晚自习悄悄翻出校园,和同学一起跑去看了这部[
阅读全文]
在荣格心理学里,人生前半场往往依赖于“自我动力”。我们努力实现职业目标,争取社会地位,积累财富与经验,仿佛只有不断前行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然而,当职业目标完成或失效时,这股自我驱动的力量开始枯竭。许多人在中年或退休之际,会突然感到空虚与迷惘。再过一个月,我将告别职场,提前三到五年退休。这个决定并不轻松。它意味着一种自我动力的枯[
阅读全文]

秋风中的秋语
秋天在不经意中飘来,
落叶染满庭院。
黄花倚窗轻笑,
秋雨低唱岁月的曲调。
斜阳照亮鸟儿的翅膀,
金色空气里歌唱。
田野静静藏下收获,
黄叶在沉默中飘荡。
秋天在不经意中飘来,
秋分划开昼与夜。
自然在丰盈与凋零间平分,
人生在告别与开启中转身。
一半是静谧,
一半是光明。
后注,今日秋分。秋[
阅读全文]

9月19日,美国宣布H1B工作签证费用大幅上涨至十万美元,并于9月21日立即生效。这一突如其来的政策,加上官方解释的混乱,在工作签证群体中引发了巨大的不安。境内员工担心离境后难以返美,境外人员则仓促中断行程,甚至高价购票赶在生效前入境。
但如果不谈国家和企业层面的影响,仅仅从个人和家庭出发,签证的不透明和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往往是更深远[
阅读全文]
摘要
退休不是简单离开工作岗位,它也是心理与情绪的过渡期。几十年的职场习惯和内心旧伤,可能在不经意间被触发,让我们因为别人的轻慢或不尊重而失控。
本文分享我在退休前的心理疗愈思考——如何觉察内心旧伤、安抚内在小孩,以及用三步法释放情绪,让心灵能真正自由与平静。
>如果你也曾因职场或生活中不被尊重而困扰,这篇随笔或许会给你带[
阅读全文]

有些书,总会在某个时刻提醒你答案。今天无意中翻开WilliamV.Day的《DaybyDaybyDay》。“第72天所获的价值我和妻子Loraine在北卡罗来纳州有一处出租房。经过近17年为租客和飓风修修补补,我知道该卖掉它了。有一次,我正试着修补客厅天花板上的水渍,心里突然一闪念。多年来我修过橱柜、浴室设备、壁炉、墙壁、纱窗等等,有时满意,有时却未必。那一刻我恍然大悟:管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