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你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能解开人生困惑的钥匙。
可有时候我会想——
所谓“做自己”,会不会其实是个伪命题?
一、若对当下满意,就不会追问“谁是真我”
一个人之所以会问:
“我现在的选择是不是我真正的声音?”
“我是不是还不够了解自己?”
往往是在心里某个角落[
阅读全文]

——从街头小混混到每天6000步的我
今天的阳光格外暖。在早冬里,华氏49度竟像春天一样宜人。午饭后,我戴上蓝牙墨镜在小区里慢慢走着,一边散步,一边听《苹果桔子经济学》。
书里有一章让我停下脚步。作者曾和街头毒贩一起生活,亲眼看到——那些我们以为“收入惊人”的年轻人,月收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一个贩毒组织的运作方式像极了快餐[
阅读全文]
今天中午妻子不在家,我一个人在小区散步。拐角处遇到邻居带着狗,也就在秋风里一同走走聊聊。邻居家的先生因为公司项目资金短缺被裁了。反倒是邻居太太,说她也希望哪天赶上单位的裁员——六十五岁的年纪,被裁反而意味着能拿到一笔补偿。其实这几年,身边不少快要退休的同事、朋友,都抱着同样的心态在等着:
“要走最好来一波裁员,让我幸运地退[
阅读全文]

纽约新任市长以“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身份当选,并获得超过七成的年轻选民支持。这一结果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社会主义在美国竟能如此受年轻人欢迎?是年轻人被极左洗脑,还是他们对“美国梦”本身渐渐失望?其实,类似的现象在现代世界史中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回望过去两百年,人类社会经历过三次明显的“社会主义情绪上升期”:工业革[
阅读全文]

清晨初醒,窗外一片轻白,如梦初成。这是二〇二五年的第一场雪。初雪,不止是冬的起点。它让人看见万物的更替,也看见心的安然。雪落金叶,岁序初转,在这静默的清晨,时光轻轻翻开新的一页。雪与花,不过一念之差,看的人不同,天地自殊。妻说是花,我说是雪——同一场冬天,各有一份心境。白雪轻吻着金色的秋叶,红叶的火,悄然融化雪的清寒。青松依旧[
阅读全文]

冬至清晨,窗外朝阳如火,一树成金,两球似焰。
朋友圈中友人拍的小区北园,风光明丽。早歺后,我也独行前往。
这湖林半人为,天色自成诗。
风静水柔,心随季转。
暖阳之下,冬深却觉春晖。
湖林半人为,
美景自天成。
朝阳波有心,
野鸭云相随。
晚秋家更好,
窗外若仙晖。
人退风自剪,
冬深梦春归。
昨日驱车十余小时,登[
阅读全文]

七天很快就过去了。
周六晚上睡了个好觉——可说是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佳”。
老天总是公平的。周日早上,妻子忽然说地下室地板进水了。
一查,原来是燃气热水锅炉漏水。保修期刚过一年,只能换新的。
立马行动:联系商家、谈好安装。周二早上,一个美国小伙人高马大、动作利落,两小时就把旧锅炉拆下换上了新的。
闲聊中得[
阅读全文]

当科学凝视人心
——重读LorenEiseley与C.S.Lewis
这几天重读洛伦·艾斯利(LorenEiseley)的《一位进化论者看现代人》(AnEvolutionistLooksatModernMan)。
那是1958年刊登在《周六晚邮报》(TheSaturdayEveningPost)的一篇文章,也是著名“心灵历险记”(AdventuresoftheMind)系列的首篇。
在该系列的序言中,文学家马克·范·多伦(MarkVanDoren)写下几句至今仍令人震动[
阅读全文]

父亲三月离世后,母亲比我和姐姐更快地走出了悲伤。
她整理了自己的思绪,也整理了父亲的遗物。从与父亲同住的养老院二楼,搬到刚装修好的三楼单间。她开始写字、描画、养花、锻炼身体,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乐观。
然而,天有不测。
九月一日下午,母亲突然头晕呕吐,疑似脑中风。养老院护士紧急联系救护车送往医院。
我连忙联系表哥们赶去,姐姐[
阅读全文]

微服务的悖论——集中风险在大型企业内部的蔓延过去十年,微服务(Microservices)与云原生(CloudNative)几乎成为软件工程的标准答案。它们承诺“自治、弹性与可扩展”,让企业从笨重的单体系统,转向灵活的分布式架构。然而,今天AWS的大规模宕机再次提醒我们——这种“分布式的自由”,往往隐藏着新的集中风险。一、表象上的去中心化,实质上[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