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博文
从我们开始学数数起,1+1=2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毋庸置疑。它似乎是世界最简单、最可靠的“真理”之一。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我们不妨从这个看似无懈可击的算式出发,探一探“真理”究竟靠什么成立。是语言?逻辑?经验?还是我们所信赖的某种“常识”?哲学不是要否定真理,而是要揭示它背后的结构——那些我们太过熟悉、以至于忘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缘起前些日子,重读蒙田的《随笔集》,被那种诚实写己的笔法触动。蒙田不是在陈述观点,而是在不断地自我探问。他让我重新意识到:真正引导我们的,并非那些宣称拥有真理的人,而是愿意陪我们一起思考的人。随后偶然翻到《悉达多》,那种平静、凝练而深邃的语言把我拉进了一个久违的世界。书的作者是赫尔曼·黑塞,一个我年轻时只知其名的人。年过花甲,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1995年“MemorialDay”,我第一次踏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这座昔日的钢铁之都,也是美国著名的山城。 那一年,我三十一岁。 几乎在同一时间,远在西雅图,同样三十一岁的杰夫·贝佐斯的Cadabra公司悄然成立,不久后改名为Amazon,从一个车库开始,世界也悄然改变。 同年五月的中国著名的山城——重庆,依旧春雾茫茫。那时进城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25-05-22 19:52:12)

这一周,与三个美国人的交集,让我对当下的美国社会有了更直接、更细腻的体会。 周二清晨,我乘上比平日更早一班的公交车前往市区。天刚亮,街道还未喧嚣。我想借此机会在上班前走一段路,既锻炼身体,也享受一下城市清晨的阳光。一路上,我边走边用手机拍摄街角、公园、建筑——这些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柔和的风景。 走到银行大楼门前,我站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系列文章:《用程序语言解读佛法》 序章:阿特曼·原代码 SamAltman是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的姓氏“Altman”,与印度哲学中的“Atman”(阿特曼,自我、本我)看起来惊人地相似。 事实上,“Altman”是一个德语源的犹太姓氏,意为“老人”或“经验者”,在语源上与“Atman”并无直接联系。 但这样的巧合,依然令人驻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彼岸不是终点,而是此岸被深深看见的那一刻。” ——题记 读《悉达多》的这一日,我不再将“彼岸”看作某种可以拥有的目的地。那位王子般的修行者,走过禁欲与苦修的极端,坐在河边,看水流,看自己,看众生。最终他明白:“智慧不能教,人必须亲自经历。”而彼岸,不过是此岸深刻体验的另一面。此岸若未曾清醒,再多彼岸也只是[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爱之三部曲:本能、痛与成长
——写在父亲离世之后
今年三月,父亲离世。在书房整理他的遗物时,我意外找到自己年少时的日记本。那是少年写下的句子,模糊而稚嫩,却依旧真诚如初。翻阅之间,仿佛与旧时的自己对望,也与父亲重逢。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促使我重新思索爱——它的本能、它的痛楚,以及,它如何带领我们走向成长。
一、本能: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那是一个温柔的黄昏,我们终于说出了藏在心底的情意。校园的光影渐渐淡去,一切仿佛电影中的慢镜头,连风都屏住了呼吸。那一刻的心动是真实的,如夏夜初升的星辰,悄悄点亮了彼此的眼眸。可第二天,她回家了。在等待她的两天里,我写下这首诗,不为纪念一个开始,也不是告别一个结局,只是为了留下那个傍晚,我们曾经彼此靠近的“也许”。她父母的忧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那年毕业酒会,人声鼎沸,酒意迷离,我与他在黄昏中匆匆话别。醉眼中已知前路漫漫,海角天涯,此去再难同行。二十年后再相会是多么遥远,于是写下这首诗,为青春、为友情,也为那个淡而不舍的握手。四十年后,父亲骤然离世,我从大洋彼岸奔丧而归,而他,早已替我守灵,为我安顿丧葬一切。少年时未竟的吼声与珍重,穿越了四十年的风雨,涛声依旧。二十年后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5-05-17 06:02:59)

《离别的时光》 写于一九八一年,修改于今日 这首诗,是很久以前写下的。那时我们还年轻,满心相信“友谊万岁”。 年轻的时候,总有几个人悄然进入生命,未必能陪你走得多远,却足以改变你的一生。 多年以后,我读到蒙田那句著名的话:“因为是他,因为是我。”才愈发明白,有些人之间的情谊无需解释。它不依赖日常的来往,也不靠岁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