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小混混到每天 6000 步的我
今天的阳光格外暖。在早冬里,华氏 49 度竟像春天一样宜人。午饭后,我戴上蓝牙墨镜在小区里慢慢走着,一边散步,一边听《苹果桔子经济学》。
书里有一章让我停下脚步。作者曾和街头毒贩一起生活,亲眼看到——那些我们以为“收入惊人”的年轻人,月收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一个贩毒组织的运作方式像极了快餐连锁店,街头的小混混们不过是“时薪店员”。
风险巨大,回报却微薄到近乎荒诞。
那他们为什么不换条路呢?
原因简单得让人心酸:
他们仍怀着“往上爬”的幻想——成为老大,成为“CEO”;
他们在街头能找到自在感与身份感;
而最深层的,是他们根本没有更容易也更安全的选择。
我们常说:“努力会改变命运。”
但原生家庭和所处的环境,有时远比个人努力更真实、更沉重。
前几天看到一篇热帖:
“人生十字路口,如何做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说得很鼓舞人心:
听意见可以,但最终要走自己最想走的那条路,而不是趋利避害的那条路。
很好,很动人。
但现实往往更复杂:
人类“最想走的路”,本来就是趋利避害的产物。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我也非常赞同。
可上周 META 大跌,我还是割肉离场了——
毕竟,我只是一个退休了的凡人。
这两天人人都在谈 AI 泡沫,
巴菲特却拿出 43 亿买 Google。
就算历史再次证明他英明,
我敢跟吗?
坦白说——不敢。
毕竟,谁有水晶球?
我们做决策,总是蒙着眼睛往前走。
即使知道什么是长期利益,
美食、美色、沙发、舒适的小习惯——
还是会一次次把我们拉回原地。
比如我的散步目标是 6000 步。
只要在小区里绕两圈就够。
可超过一半的时候,每当绕回家门口,我就开始说服自己:“今天差不多了。”
自然遵循能量最低原则。
水往低处流,人性也是如此。
要往上走,就要付出代价,要消耗能量,去换取一个并不确定的未来。
于是我改了策略:
不再在小区内绕圈,而是直接走出小区,把“路过家门口”的诱惑干脆切断。
事实证明,这比意志力可靠得多——别太高估自己的理性。
人需要理想,需要梦想,
才能愿意“向高处走”,
愿意承担那一点点“向上”的能耗。
想到这里,我忍不住问自己:
如果我出生在街头混混的环境里,我会是今天的我吗?
大概率不会。
但人生并不只是原生家庭的作品。
其中有许多时刻,是我们自己挣扎出来的姿态,
是一点点从泥里爬出来的亮光。
有些路,是环境替我们选的;
而另一些路,是我们在无数次躺平与抗争之间——
咬牙、断了后路、一步步逼自己走出来的。
有些人不是不努力,而是起点就已经决定了他们能往哪走。
命运的弯路,往往从原生家庭开始,从我们的一次次选择继续。
我走得出 6000 步,却不一定走得出自己的天性和惰性。
努力当然重要,但环境往往比努力更大声。
比起“做自己”,更难的是:先看清,自己其实是怎样被环境塑造的。
如果你出生在那混混的街头,你还会是现在的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