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妻子不在家,我一个人在小区散步。拐角处遇到邻居带着狗,也就在秋风里一同走走聊聊。
邻居家的先生因为公司项目资金短缺被裁了。反倒是邻居太太,说她也希望哪天赶上单位的裁员——六十五岁的年纪,被裁反而意味着能拿到一笔补偿。
其实这几年,身边不少快要退休的同事、朋友,都抱着同样的心态在等着:
“要走最好来一波裁员,让我幸运地退场。”
走着走着,我心里不免有点感慨。
午饭我自己包了白菜猪肉水饺。吃过之后,给姐姐打了电话。
她问我退休三周感觉如何。我说挺好,就是没有失业金可拿。
她笑着说:“这不都在你的计划之内吗?”
我说起邻居担心退休后会无聊、甚至得抑郁症。姐姐倒是很轻松地说:
“每天做点好吃的,练练大提琴,我哪有时间无聊。”
话题自然转到了母亲。母亲这些年在养老院过得安静自在,自娱自乐,是上天给我们的恩赐。
但姐姐提到她朋友的母亲:身体还行,可父亲走后,她的精神却日渐崩塌。无论是在大城市的高端养老院,还是县城的普通养老院,她总觉得“生不如死”。兄妹俩从美国、日本一年飞回四五趟,可电话一接,就是无尽的抱怨,让人心里负担沉重。
我也想到父亲。按说他比母亲更“精明能干”,可无论智商情商,都不足以走到他想象的人生高度。退休后的那些年,他过得并不快乐,一生到终了都没能接受现实——于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尤其是母亲;又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和孙辈身上。
但我们终究都只是普通人。
我和姐姐倒是较早明白:
一个人在衣食住行解决之后,剩下的快乐与痛苦,多半来自现实与期待之间的差距。
每个人都能选择自己想要怎样过:接受平凡,或者继续造梦。
接受自己是平凡之人,也不把未竟的梦想压在下一代身上。
或许,这才是一个平凡之人活得安稳、自在的起点。
居家了无趣,旅行起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