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新任市长以“民主社会主义者”的身份当选,并获得超过七成的年轻选民支持。这一结果让许多人感到意外——社会主义在美国竟能如此受年轻人欢迎?是年轻人被极左洗脑,还是他们对“美国梦”本身渐渐失望?
其实,类似的现象在现代世界史中已经出现过不止一次。回望过去两百年,人类社会经历过三次明显的“社会主义情绪上升期”:工业革命时代、大萧条时代,以及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这三次浪潮虽然相隔百年,却拥有惊人相似的社会结构与心理基础。
本文试图从纽约市长当选出发,回望历史中的社会情绪,理解社会主义在不同年代兴起的真正原因。
19世纪中叶,蒸汽机和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资本积累速度前所未有。与此同时:
城市贫民区迅速膨胀
工人长工时、低收入、无社会保障
社会阶层固化加速
这就是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土壤。
在一个“努力无法带来更好生活”的时代,人们自然会寻找新的理念去理解世界、解释不公、提出希望。社会主义最初的兴起,是一种“社会自我纠偏”的尝试,是对资本主义初期粗暴扩张的自然反应。
它不是纯粹的思想运动,而是底层民众的现实困境积累到临界点后,系统性反弹的结果。
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失业率一度接近25%,银行倒闭、财富蒸发,中产阶级的脆弱被完全暴露。
在这样的背景下,罗斯福提出新政。
今天许多人并不意识到,罗斯福主义实际上带有强烈的“社会福利修正主义”色彩,本质上就是在资本主义框架中融入社会主义的调节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退休金)
失业保险
公共工程带来的就业
对银行与金融市场的监管
工人权益保护
罗斯福的目标并不是废除市场经济,而是为资本主义“加安全带”。换句现代的话:不是往左走,而是防止右边的悬崖。
社会在严重失衡时,总会产生“校正力量”。
新政时代的美国,就是通过更具社会福利色彩的制度,重新让普通人看到生活的希望。
当今的美国,年轻一代再次面临结构性的现实压力:
蓝领阶层收入停滞,而高技能岗位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科技巨头。
年轻人普遍觉得:
努力 ≠ 能买房
努力 ≠ 能稳定
努力 ≠ 美国梦
这是心理断裂的根源。
大学成为“昂贵却不一定改变命运”的投资。
医疗账单足以让家庭破产。
前1%的财富占比创历史新高,年轻人看到的是一个“封顶的社会”。
于是,“民主社会主义”(Democratic Socialism)重新变得吸引人:
要求公平的住房政策
改善教育与医疗可及性
控制财富过度集中
提供基本安全网
这与其说是年轻人被某种意识形态吸引,不如说是他们在现实挫败中寻找新的希望。
纽约市长的胜选,不是偶然,而是时代情绪的集中体现。
回望历史,我们会发现:
社会主义情绪从不是先有理论,后有群众;而是先有群众的痛点,后有理论的崛起。
工业革命的贫民窟
大萧条的失业潮
当代全球化下的年轻世代
每次都是:
社会流动性下降
财富分布失衡
年轻人看不到未来
当“努力不再等于希望”,社会自然会向“更公平”“更可及”“更有保障”的方向寻找答案。
社会主义并不是解决一切的魔法,但它是历史上反复出现的一种“社会自我保护机制”。
它提醒我们:
制度的根本任务,是维持一个社会的希望感。
今天的美国,正处在第三次社会校正的关口。纽约市长的当选,只是这股潮流的第一个标志。
本州立大学并不昂贵, 能不能改变命运在于自身努力。低收入在藤校可以免除学费。中产砸锅卖铁去读藤校怪不得社会。 拥有雇主医疗保险的中产家庭几无可能因医疗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