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梨花又開放》
這大概是我喜歡上的第一首流行歌曲,第一首認認真真反反覆覆從頭聽到尾的流行歌曲。高一還是高二,記不清了,同座陳林喜歡唱歌,《梨花又開放》又是他最喜歡唱的歌。(一點題外話,那時每個班裏都有好幾個喜歡唱歌的同學,整天都在唱歌,現在的孩子似乎整天都戴著耳機在聽歌,但很少唱出來。)我從小一門心思學習,對唱歌這類娛樂行為敬而遠之。初中時候,有一搭沒一搭地聽到一些歌曲的片段,從未聽進心裡,高中,似乎開始懂得一些情感上的事,聽到歌曲開始有些觸動。
一首好歌的第一要素還是旋律,不過歌詞比較容易分析,歌詞全文如下,
忘不了故鄉
年年梨花放
染白了山崗
我的小村莊
媽媽坐在梨樹下
紡車嗡嗡響
我爬上梨樹枝
聞那梨花香
搖搖潔白的樹枝
花雨滿天飛揚
落在媽媽頭上
飄在紡車上
給我幸福的故鄉
永生難忘
Oh~永生永世不能忘
La~~La~La~La~LaLaLa~
重返了故鄉
梨花又開放
找到了我的夢
我一腔惆悵
小村一切都一樣
樹下空蕩蕩
開滿梨花~的樹下
紡車不再響
搖搖潔白的樹枝
花雨滿天飛揚
兩行滾滾淚水流在樹下
給我血肉的故鄉~
永生~難忘
Oh~永生永世也不能忘~
Oh~永生~永世~也不能~忘~
這篇歌詞基本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兩個段落,第一段歌者在異鄉回憶起兒時故鄉的經典場面,三件代表性的物品:梨花、梨樹、紡車,和兩個代表性的人物:媽媽、歌者。極具電影畫面感,鏡頭一點點轉換、拉近,動態、靜態不斷變換。
梨花開放在山崗——這一句是總寫,交代故事的大環境,是遠景,也是靜景。山崗,城市之外的典型場景,離鄉遊子的故鄉代表,與我而言,尤其如此。
媽媽在梨樹下紡織——鏡頭拉近,總體屬於靜態的畫面。一個安靜祥和的母親在從事嚴肅的養家糊口的工作,媽媽的勤勞躍然紙上,一個典型形象。
我爬上梨樹,搖動樹枝——鏡頭移動,變成動態。歌者的玩耍,又一個典型形象,正因為家裡有勤勞的母親,才有了孩子的輕鬆和歡愉。
梨花飄落,滿天飛揚——鏡頭移動,更大的動態。這裡不僅有梨花的動態,飄落和飛揚,還有梨花色和味,顏色是白色,味道是香味,都是單純、美好的典型物。滿天,讓鏡頭的畫面更純粹,全是單純、美好的事物,沒有人世間的一點雜質和煩擾。
梨花落在媽媽的頭和紡車——鏡頭再次拉近,最後定格成特寫,讓紡車成為媽媽的一部分,讓靜謐、溫馨的時刻永留。
故事講完,歌者抒發感情,直抒胸臆,「永生難忘」連續兩遍,第二遍更是加強修飾和語氣。
第二段,歌者回到了故鄉,重訪故地,村莊、梨花、梨樹不變,但物是人非,媽媽已不在,已成為媽媽形象代言的紡車也不在,歌者也不再是爬樹的頑皮孩子,而是懂得思念、懂得感恩的成人,搖動樹枝,飄落的梨花,不再有媽媽的頭和紡車的承接,只剩無盡飛舞,和歌者的眼淚。歌詞中兩段都出現的「花雨」這個詞對意境的營造和情緒的烘托,也非常關鍵。中國文學中,「雨」大都伴隨著深情和傷感,「小雨」代表小的情緒,「大雨」代表強烈的情緒,此處是「花雨」,而且是「滿天的花雨」,意味著「滿天的美物落下」,本來是一種極大的幸福和美好,與後面一段的「滾滾熱淚」結合,瞬間意象轉變成滿天不能自拔的深深感傷。結尾處呼應第一段,再次一唱三嘆,將第一段的幸福「永難忘」推向第二段的感傷「永難忘」,更深層的「永難忘」,情感達到高潮。
譚詠麟唱的《遲來的春天》,是這首歌的粵語版,影響力感覺比《梨花又開放》小很多,通常同樣的旋律,粵語版比普通話版好聽,但是這是一個例外。我覺得,《遲來的春天》詞沒有《梨花又開放》好,歌詞如下,
誰人將一點愛閃出希望
從前的一個夢不知不覺再戀上
遲來的春天 不應去愛 無奈卻更加可愛
亦由得它開始又錯多一趟
望見你一生都不會忘 惟嘆相識不著時
情共愛往往如謎 難以猜破
默強忍空虛將心去藏 強將愛去淡忘
矛盾繞心中沒法奔放
誰人知今天我所經的路
何時可 可到達 已經不要再知道
遲來的春天 只想與妳 留下永遠相擁抱
而明知 空歡喜 又再苦惱
面對的彷彿多麼渺茫 更加上這道牆
圍著我縱有熱情難再開放
熱愛的火光不應冷藏 放於冰山底下藏
難做到將真心讓妳一看
面對的彷彿多麼渺茫 更加上這道牆
圍著我縱有熱情難再開放
熱愛的火光不應冷藏 放於冰山底下藏
難做到將真心讓妳一看
矛盾的衝擊令我淒滄
我甚至懷疑,日文原曲的歌詞,也不如《梨花又開放》,日本歌詞翻譯版如下,
昨天起不再留長髮
雖然那曾是及肩的頭髮
朋友說我大概是失戀了吧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那年夏日的回憶
懸在海平線上的夕陽 寫在仍有餘溫的沙子上的名字
連同望著遠去的行船黯然落下的淚滴
從今天起 把過去的一切都忘記吧
昨天去剪短了長髮
雖然那曾是栗色的長髮
為了和你的長髮相稱
從那天開始一直留到昨天
從他那裡得到的白色戒指
靜靜地擺在桌子上小小的角落
我微不足道的戀情結束了
就這樣吧 把關於你的一切都忘記吧
那年夏日的回憶
懸在海平線上的夕陽 寫在仍有餘溫的沙子上的名字
連同望著遠去的行船黯然落下的淚滴
從今天起 把關於你的回憶都忘記吧
從今天起......
這首歌的歌詞相當出色,但歌曲的旋律畢竟是第一位的。兩段文字用了相同的一段旋律,這是歌曲中的通常做法,寫作中,句子重復是比較忌諱的,詩歌中有重復,但大都是每次重復其中關鍵詞要變化,哪怕換一個同義詞,也要避免完全一樣的重復。也就是說,哪怕意思可以一模一樣,但文字也要有所變化。這一點,在中國最古老經典《詩經》中很明顯。但是歌曲的旋律則不同,一定要重復,少則2遍,多則3、4遍,都可以,但絕對不能只有一遍。我猜測,這是因為歌曲要想達到縈繞不絕的效果,必須要採用的手法,或者說,一個旋律要想得到聽者的認可,需要要依靠反覆演唱,反覆不是一首好旋律的充分條件,但是必要條件。
這段旋律如果按文本語意來分,應該分在
給我幸福的故鄉
永生難忘
Oh~永生永世不能忘
即前面講故事,後面抒發感情。但是,按照旋律來分,應該是,
忘不了故鄉
年年梨花放
染白了山崗
我的小村莊
媽媽坐在梨樹下
紡車嗡嗡響
我爬上梨樹枝
聞那梨花香
搖搖潔白的樹枝
花雨滿天飛揚
落在媽媽頭上
飄在紡車上
給我幸福的故鄉
永生難忘
Oh~永生永世不能忘
前面是娓娓道來,輕輕哼唱,從「搖搖潔白的樹枝」起,聲量拔高放開,算作副歌。「副歌」這個詞,我是從一些音樂介紹中看到的,字面意思好像是歌曲中不重要的部分,「副」在中文語境中,相對「主」,表示次要、附帶的意思,但是在歌曲中,副歌是最重要的部分,是一首歌最有標誌性的部分。一首歌曲的旋律好不好,主要就是看副歌好不好。前面說旋律需要重複,重複對副歌尤其重要,如果一般旋律重複2次、3次,那麼副歌可以重複4次、5次,有的歌曲全靠副歌的不停的重複,比如風靡學生時代的《第一支舞》。副歌通常放在音樂的後半部分,副歌之前的「主歌」往往是為引出副歌作鋪陳,主歌可以平平常常,重在把需要的故事背景交代清楚,這個時候的旋律不需要複雜,便於文字的清晰陳述。但是,副歌必須要異峰突起,力求給聽者衝擊力,不但要音量高、洪量,還需要新奇、不落俗套,當然,無論是高還是新奇,都是為美服務。這裡的因果關係是,因為它的美,所以可以很高、很宏亮地表達,它的新奇給美加分,相反,如果本身不美,很高、很宏亮地表達,還有新奇都反爾放大了醜。所以,旋律自身的美還是根本。這首歌的旋律前面部分就不差,到了副歌則極為出色。
先看它的前面部分,感覺只是一個相似的簡單旋律用了四次,開句就很溫柔舒緩,彷彿追回遙遠的記憶,
忘不了故鄉
年年梨花放
染白了山崗
我的小村莊
媽媽坐在梨樹下
紡車嗡嗡響
我爬上梨樹枝
聞那梨花香
副歌部分,則是一個相似旋律用了兩次,
搖搖潔白的樹枝
花雨滿天飛揚
落在媽媽頭上
飄在紡車上
給我幸福的故鄉
永生難忘
Oh~永生永世不能忘
可以說全歌的最精彩處就在這段旋律,
搖搖潔白的樹枝
花雨滿天飛揚
落在媽媽頭上
飄在紡車上
可惜,旋律的優美只能用心體會,無法言語描述。也正因為這種無法言語表達,讓我們更醉心於它。這一段,聲音提高,吐詞進一步放慢,「搖…搖…」兩字需要一點爆發力,且拉長許久,因為,我們知道,真要搖動樹枝,讓樹梢的花葉落下,越高的樹,越大的樹,越要用力,越要慢慢地搖,歌中講述的是「滿天的梨花」,那當然要慢慢地搖。第二句「花雨滿天飛揚」也很有特色,正常的文本斷詞是「花雨、滿天、飛揚」,歌唱中的分隔是「花雨滿、天飛揚」,這樣的好處是特別突出了「滿」,我覺得這一句六個字中「滿」帶來的意境最美,「滿滿的母愛」、「滿滿的純潔」、「滿滿的純情」。正是如此的「完滿」、「完美」,才能順理成章地引出後面歌者的「永難忘」。最後一句的「上」也拖長很久,彷彿歌者想永久留住那段記憶。後面一段的兩句11個字,出現了三個「永」字,且都用了長音,彷彿極短時間里三次強烈撞擊聽者的心靈,聽者不能不感動。稍微總結一下,這首歌的旋律,高高低低,起起伏伏,不斷變化,不呆板,且讓最悠長、最閃亮的那段旋律和最重要的字、詞正好契合。
《梨花又開放》的旋律來自日本歌曲,因幡晃的《夏にありがとう》,填詞人是丁小齊,我聽不懂日語,所以,聽日本原曲覺得旋律很美,但是達不到心靈的感動。順便說一句,這和樂曲不同,單純的一段樂曲,比如貝多芬,或者理查德克萊德曼演奏的鋼琴曲,沒有文字的介入,可以深深觸動心靈,一旦有文字介入,如果不能聽懂,就會覺得整個音樂不知所云。回到本文主題,我猜想即便我能聽懂日語,如果它的內容不是表達懷念故鄉、思念母親,大概也不會如丁小齊的《梨花又開放》打動我,我想再次強調,雖然歌曲的旋律始終是最重要的,但是這首歌的歌詞對這首歌的成功,功不可沒。首唱者是周峰,其後翻唱者無數,大牌歌星都數不勝數,比如韓紅、陳明、林志炫、譚維維、李延亮、許飛、黃綺珊等等,但是,相比周峰差距都不小,還是那句話,細細比較各家長短,就是寫一篇音樂博士論文也不為過。神奇的是,現在能找到的周峰的版本是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的作品,音質損耗不小,即便如此,仍然是其他翻唱者無法比擬,當年原曲對我們的那份打動有多深,可想而知。翻唱者中,我覺得最好的是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邱詩晗,其次是李延亮。
現在盡力分析一點周峰演唱這首歌的特點。周峰在1980年代,大概有10來首歌曲,每首都非常好聽,當然,我認為《梨花又開放》是其中最好者。周峰的聲音,音色很亮,音質純淨,吐詞清晰,穩定自然,毫無做作(台灣的劉文正吐字很清晰,卻有些做作),在高音部分很出色。通常這樣的聲音容易顯得單薄、纖細,甚至有些單調,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周深,但是周峰的聲音層次感豐富,變聲自如,能夠在亮色中不斷加入或者抽出其他因素,比如稍微的低沈,偶爾的氣聲、剎那的粗放、一閃而過的叉音等等。另外,周峰的聲音還具備獨特性,極高的辨識度,其他人模仿不來。要說缺點,在個別字眼上的輕重處理還可以更優,聲音稍嫌有點稚嫩(原唱因幡晃的聲音就比較成熟),畢竟每種聲音的特點都是有得有失、有利有弊,不可能面面具到。我的同坐,他的聲音相比周峰更低沈一些,高音部分不夠漂亮,但是,我的感覺,似乎更粗廣、更渾厚、更自然一些,更深情一點,我已經記憶不起同坐的歌聲,只是當年聽歌的那份感受還有記憶,如果能夠重現他的歌聲,在我心目中,我估計能夠超越邱詩晗,排在第二位。最後講一點邱詩晗,她在副歌部分的高音,在保持亮麗的同時,比周峰音量更充沛,持續感也更強。她中間加了一段哼唱「啦啦啦...嗯嗯嗯...姆姆姆...」,充分展示了良好嗓音,增色不少。缺點也很明顯,作為一個孩子,更顯稚嫩,高唱部分出色,淺吟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