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秋天別來》
我是在2025年9月的一個夜裡,突然聽到這首歌,我睡覺時喜歡聽台灣的中廣音樂網。順便說一句,台灣的中國廣播公司旗下還有一家「中廣流行網」,聽起來似乎更偏重流行音樂,但我聽下來,更喜歡前者,大概音樂網更注重歷史沈澱的歌曲,流行網更注重當前蜂擁而出的各路先鋒、試驗性歌曲。當然,這並不是說音樂網完全不播放新歌,只是比例很小,音樂網偶爾播出的新歌,我發現大概率也是我喜歡的,大概音樂網編輯的品味和我比較符合。不妨舉兩個例子,遊子陽的《迷霧中的別離》和許富凱的台語歌曲《滿滿的》。
好,回過來繼續講《秋天別來》,我當時睡夢中,隱隱約約感受到一兩句很美妙的唱辭,慢慢醒來,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用軟件收聽「中廣音樂網」,有個很大的優點,會顯示當前歌曲的歌手和歌曲名字。我一看,是伍思凱的《秋天別來》,這個歌名,我是第一次見到,伍思凱,我是知道的,他當年一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風靡一時。但是,歌中其中兩個片段,喚起我的記憶。在網絡不發達的年代,我聽歌大都是被動聽的,比如同學、鄰居播放的,或者學校廣播、商場電視等等播放的,無意間聽到。不好聽的,自然如生活噪音一般過濾,好聽的,則留下了印象,尤其對其中特別出彩的那部分,但往往不知道歌的名字。當然,特別流行的、特別大眾的,電台、電視會反覆播放、介紹,很快也知道了名字。《秋天別來》就屬於有點印象但不知其名這類。先看完整的歌詞,
知道你很快有了新戀情
我有點忌妒有些安心
關上一扇門轉身就能
推開另一扇門走進去
那就是你
在下一個秋天來臨
如去年同樣月圓之際
有人陪你
其實我 也開始想調整自己
只是誰 能幫幫我閉上眼睛不看見你
我也想忘了你
在秋天 來臨之前
不再想你
知道你很快有了新戀情
我有點忌妒有些安心
關上一扇門轉身就能
推開另一扇門走進去
那就是你
在下一個秋天來臨
如去年同樣月圓之際
誰會陪你
其實我 也開始想調整自己
只是誰 能幫幫我閉上眼睛不看見你
我也想忘了你
在秋天 來臨之前
不再想你
其實我 也開始想調整自己
只是誰 能幫幫我閉上眼睛不看見你
我也想忘了你
在秋天 來臨之前
不再想你
秋天別來 秋天別來
我還沒忘了你
秋天別來 秋天別來
我還沒 忘了你
作曲是伍思凱,作詞是姚謙。總體而言,這首歌的詞和曲都比較平常,唯一比較突出的段落是
其實我 也開始想調整自己
只是誰 能幫幫我閉上眼睛不看見你
我也想忘了你
在秋天 來臨之前
不再想你
真正出彩的地方只在兩處,一處是「其實我」中的「其實」,另一處是「我也想忘了你」中的「我」,也就是兩個詞,三個字。前面都是正常、平常,甚至平庸的演唱,到了「其實」,異峰突起,嗓子憋得尖細,拖得很長,唱腔上的變化與語意上的變化很吻合。「其實」在漢語語境中,其實類似「但是」,一種比較委婉的轉折,一種比較委婉的提醒,另外,還有一層意思,引導出內心深處的話,有點類似,「說句心裡話」,同樣地,更委婉和簡潔一些。這個詞,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讀研究生時,實驗室的大師兄寫的博士論文,導師把他寫的初稿給我們每個人看,他在論述研究現狀的那一節中,大量使用「其實」這個詞。我當時還和他開玩笑,「每一個『其實』,都代表著一個重大發現。」心裡還想,「其實還有一點對同行的不屑,這麼簡單的問題,你們居然都看不到。」可見,「其實」這個詞,還表示要引導出重要且個人獨到的見解,值得聽話者重視。「其實」用在愛情歌曲中,應該不少,但是這首歌的唱腔處理實在獨特,以前未有,之後也未見,儘管這首歌傳唱度不是很高,我聽到的次數應該不多,但是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我偶遇歌曲,通常不太在意歌詞,也記不住歌詞,獲得的第一衝擊力還是來自旋律。我覺得「其實」這個詞用得好,其實是一種本能反應,人的私密的感情生活中,有太多的「其實」想說。越深的感情,就有越多的「其實」,就有越重、越揮之不去的「其實」。伍思凱演唱中的憋得很細、拉得很長的「其實」,就給人一種壓抑中又無法壓抑的綿延不絕的釋放,細細的高音讓演唱者對對方的感情顯得很深、很細膩,給對方的愛很文明、很溫柔、也很體貼入微。高音中略有一絲淒楚,巧的是,「其實」中作力最重的字是「其」,演唱音主要在「其」這個字上,發音近乎「淒」,潛意識中也增添了聽者「淒」的感受。這帶來一點傷痛感,進而感受到感情的真摯。聲音拉長,就有足夠的空間來攀升高音,也將情感一步步帶上思念的高峰。「其實」之後,聽者仍有不絕於耳的感覺,仍然縈繞在那份氛圍中,後面的唱腔只要低吟下來,配合這種高潮之後必有的慢慢平復,就很不錯。
不管是我年輕時聽到,還是2025年9月的晚上聽到,除了「其實」、「我」,我其實都沒注意到歌詞,好在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當晚醒來,我很快查到了歌詞,然後看著歌詞,反覆重聽,這一次留意歌詞,更覺得「其實」在這裡確實用得好,將前後兩段的歌詞很好地銜接,也表達出一種「其實並不其實」的矛盾。因為,通常的「其實」表示一種「徹悟」,就是一種終於想通、找到答案的感覺,而讀了兩段歌詞,顯然至始至終都是矛盾交織的,比如忌妒和安心是矛盾的,抱怨對方輕易轉身的無情和想著秋天來臨的陪伴是矛盾的,最大的矛盾,「想忘了你」和設定忘記的短暫時間——秋天來臨之前,這其實就是不想忘記。這麼多矛盾交織,且有文辭中帶有詩歌般的語意模糊,不僅凸顯情感的深沉,而且觸發聽者解讀文辭意義時巨大想像空間。
到了現在這個年齡,時間比較有空,再加上現在互聯網時代,找資料實在方便。發現一首好歌,我喜歡找很多版本來聽,品味各個版本的不同,也自然會發現最符合我表達方式的版本。《秋天別來》其實最初是伍思凱寫給侯湘婷唱的,伍思凱是多年後,自己才來演唱,網絡上查到的主流是侯湘婷的版本,可是我覺得侯湘婷不如伍思凱。其他翻唱者很多,比較有名的有梁靜茹、張信哲、徐佳瑩,我覺得就更差了。差在哪裡?這個說來,又是話長,個人心中的微妙感受,很難說清,更很難三言兩語說清,我得承認人類語言,或者說我個人語言能力的局限性。我倒是覺得有兩個不太有名的歌手——也許是我孤陋寡聞——許維芳和賴雅妍唱得不錯。這些演唱者,相比伍思凱,雖然各有各差的地方,但我覺得他們有一個共同的不足,就是在處理「其實」這個地方,雖然詞作者給出的文本是「其實我」三個字相連作為一個片段,但是,這三個字其實不是一個順口的說法,「我」字對「其實」有干擾,伍思凱很輕很短地弱化了「我」的發聲,我覺得很好,其他演唱者都把「我」字唱得太重、太明顯,顯得突兀、不自然。因為,如果要唱出來,由於「其」拉了很長的音,也就是「其」和「實」中間有分隔,而且是很長的分隔,導致「其實 ... 我」唱成了「其 ... 實我」,「實我」彷彿一個詞,聽起來實在奇怪。
緊跟「其實我」,後面的「只是誰」也比較出彩,但是旋律只是對「其實我」的重複,且音高有所降低,彷彿是高峰之後的一個小山峰,營造的氛圍還在「其實我」之中。另外,從文本語義上看,「只是」二字比較平常,如果說「其實」有種主動進擊的含義,「只是」有種膽怯回退的感覺。所以給人的驚艷感就少了很多。
再來說出彩的第二處,「我也想忘了你」中的「我」,類似「其實」,「我」的唱腔處理也很獨特,在華語歌曲中,辨識度極高,也容易被記住。我一直以為唱的是「喔」,是一個感嘆詞,同樣演唱者拉了很長的音,不同於「其實」中的「其」,那個「其」是憋著嗓子細細高音淒厲地一路直上,這裡的「我」,打開聲帶,迴旋婉轉,一波三折,眾聲共鳴,似乎一種無可奈何,一種不知所措,有種「行路難,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再聯繫後面的歌詞,「也想忘了你」,這是這首歌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但是,演唱者說出來,是何等艱難,長嘯對天,猶豫許久,彷彿一邊唱,一邊經歷複雜的心理活動。這個字的唱腔,還明顯加入了哭腔,「我」的發音與哭聲中的「嗚」也很接近,類似「其」與「淒」,這一次的諧音利用更明顯,難怪我一直聽成「喔」,因為「喔」這個字介於「我」和「嗚」之間,一種比較溫和、帶節制的哭。另外,還似乎有點顫音,拖音中,不斷變音,聲音逐漸變弱,有最終泣不成聲的感覺,作為聽者,我腦海中的畫面,演唱者此刻一定是閉上眼睛,沈浸在自己的難過中,與前面的「其實」形成對照,唱「其實」的時候,一定是睜大眼睛,似乎自信於自己找到了答案,要勇敢告訴對方,到了「我」,則回到不自信,向對方低頭懇求的狀態。果不其然,「想忘了你」之後,加了一個軟弱的條件,「秋天來臨之前」。其實,表達的是,「更加想你。」
稍微總結,這首歌的這兩個亮點,主要還是來自旋律的出彩,與眾不同的旋律,又恰好符合聽者的愛好,就像一道菜餚,與眾不同的調味,恰好符合食客的口味。這種旋律在台灣歌曲中很多,我不解台灣音樂人哪來這麼多的靈感,後來我了解更多,讀了一些他們自己寫的或者別人寫他們的文章,無論是伍思凱還是羅大佑等等,早年都是大量聽西方、日本等地的音樂,他們的靈感或許有些部分借鑒自華語文化之外,對我(這樣的「土包子」)而言,就是很新鮮,很動聽。另外,我一直很喜歡歌曲中的長長拖音,再比如王傑《安妮》中的「安妮,我不能失去你」在「安妮」上的拖音,也是相當過癮。還有,熊天平《愛情多瑙河》中的「在幽幽藍藍多煩惱多惱...河...」,費翔《故鄉的雲》中的「歸來...吧...」等等。趙傳和張雨生的歌中也大量有酣暢淋灕的高音拖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