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聽《故鄉的雲》

(2025-10-23 20:02:48) 下一个

我聽《故鄉的雲》

 

1987年的春節,費翔演唱的《故鄉的雲》一時風靡大江南北。(春晚歌唱節目上一次爆紅是1984年的張明敏的《我的中國心》和《龍上行》。相比之下,費翔演唱的第二首《冬天裡的一把火》,我覺得一般。)我的那些買了三洋牌錄音機不久的鄰居們,幾乎放了這首歌整整一年,我從高二聽到高三,這股情緒一直延續到高中畢業,離家上大學。我讀書的那間小小書房,是獨立於我家的一塊小小飛地,處於左鄰右舍、上上下下、前前後後的鄰居們包圍中,我學習時,時常能夠同時聽到來自好幾家鄰居的錄音機播放的《故鄉的雲》,他們都把聲音開到最大,他們的架勢都是要對全樓人民廣播。這首歌,我算是聽過癮了,但是依然百聽不厭。這首歌轟動是有道理的,除了歌曲優美,費翔的歌聲無與倫比,還有,費翔的外形,可以說,在此之前,中國人還沒見過這麼漂亮帥氣的後生小伙,又加上他的美國背景,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無以復加。於是,剛剛解決溫飽的億萬中國人將百般美好、千般寵愛、萬般感情給予這首歌一身。歌詞如下,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它不停地向我召喚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歸來吧 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 歸來喲

別再四處飄泊

 

踏著沉重的腳步

歸鄉路是那么的漫長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

 

歸來吧 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 歸來喲

我已厭倦飄泊

 

我已是滿懷疲憊

眼裡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 那故鄉的雲

為我抹去傷痕

 

我曾經豪情萬丈

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那故鄉的風 那故鄉的雲

為我抹平傷痕

 

啊... ... 啊... ...

啊... ... 啊... ...

 

歸來吧 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 歸來喲

別再四處飄泊

 

我已是滿懷疲憊

眼裡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 和故鄉的雲

為我抹去創痕

 

我曾經豪情萬丈

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那故鄉的風 和故鄉的雲

為我撫平創傷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

為我撫平創傷

 

大約311字,時長4分20秒,算比較長的歌。作詞小軒,作曲譚健常,兩人為夫妻,他們合作的另一首我很喜歡的歌是《菁菁校園》。這首歌的原唱是文章,發行於1984年5月,但我覺得費翔更強,當然文章也不錯,文章有文章的味道,有些方面費翔不及,綜合而言,我覺得費翔更強。後面,我可以做一些兩人的對比。這首歌的旋律有如下三段,

 

A: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它不停地向我召喚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B:

「歸來吧 歸來喲

浪跡天涯的遊子

歸來吧 歸來喲

別再四處飄泊」

 

C:

「我已是滿懷疲憊

眼裡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 那故鄉的雲

為我抹去傷痕」

 

 

這首歌的旋律結構是,

 

A

B

A

B

C

C

1/2 A(後半)

B

C

C

 

下面詳細說明,哪些地方我覺得好聽。

 

开场,小提琴的前奏恢弘大气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 不高不低、不粗不細、不疾不徐、字正腔圓,堂堂正正穩步進入

它不停地向我召喚 —— 氣息變弱,引入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 延續上一句,很溫暖的男聲

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 聲音拔高,聲音從溫暖變得稍微尖細,投入更多感情

 

歸來吧 歸來喲 —— 整首歌的高潮,聲音放量,尤其第一個「歸來吧」,「吧」似乎還有回聲,高音中有渾厚,第二個「歸來喲」適當收聲、放低,顯示出情感的起伏

浪跡天涯的遊子 —— 聲音變亮,但並不變強變高,聽起來溫暖貼心

歸來吧 歸來喲 —— 高潮重複

別再四處飄泊 —— 類似前一句,少一個字,多了長音,聽起來更深情

 

踏著沉重的腳步 —— 馬不停蹄地開始這一句,第一個字恰好是「踏」,詞曲契合,彷彿聽到召喚,急不可待地趕路回家,再次展示渾厚男聲,與「沈重」匹配,同時,展現成熟男性的氣質

歸鄉路是那么的漫長 —— 聲音更加「炫亮」,保持渾厚的厚重感和溫暖感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 聲音中加入了一點彈性,聲音結實有力,「微風」兩個字很溫暖,就像故鄉的溫暖

吹來故鄉泥土的芬芳 —— 聲音稍微拔高,為高漲做好準備

 

我已是滿懷疲憊 —— 濃墨重彩的一句,尤其「我已是」三個字,音夠長,夠抒情,一種面對故鄉有心裡話要慢慢說的準備

眼裡是酸楚的淚 —— 一字一字慢慢唱,一字一字音拔高放量

那故鄉的風 那故鄉的雲 —— 有一個高潮,類似前面那個高潮的兩聲呼喚,只是把「歸來吧,歸來喲」改成「故鄉風,故鄉雲」,同樣在高潮在第一句的「風」,唱完之後,彷彿帶來一陣風的迴響,這個「風」字聽覺上特別厚實、迴盪,第二句的「雲」相對收斂,平復一下情感

為我抹去傷痕 —— 溫和的男聲唱得很慢,尤其「抹去」兩個字,幾乎是整首歌最好聽、最溫暖的兩個,傷痕的抹去不易,所以要溫柔地慢

 

我曾經豪情萬丈 —— 旋律重複,同樣的濃墨重彩,同樣精彩的「我已是」三個字

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 最精彩處在「卻」和「空空」,在外漂泊的辛苦,一言道盡

那故鄉的風 那故鄉的雲 —— 重複,分析同前

為我抹平傷痕 —— 相比前面的「為我抹去傷痕」,旋律稍為加快,沒有前面動聽

 

啊... ... 啊... ...

啊... ... 啊... ...  —— 這一組純語氣詞的似哼似唱,很有節奏,長達25秒,彷彿是拖步回家的沈重步伐,又像是回鄉前徘徊猶豫的心情,所謂「近鄉情怯」

 

後面再整體重複一遍,同樣的旋律,同樣的情感,再堆積一遍,聽者的感受不覺得是重複,而是加深。

 

稍為總結,全曲有兩個高潮,「歸來吧,歸來喲」和「那故鄉的風,那故鄉的雲」,放聲大喊,無論音高音大到什麼地步,始終結實飽滿,有矗立山峰,對著群山大喊,群山報以回聲,久久不散之感。最好聽的兩個字是「抹去」,其次「卻」、「空空」、「我已是」、「微風」、「芬芳」、「酸楚的淚」等等。總之,這些點睛之筆遍佈整首歌的每一句、每一處,處處精彩,句句好聽。

 

稍為比較一下,文章和費翔的不同,費翔是堂堂正正、穩穩當當、大氣地唱,唱得氣勢磅礴,如長江黃河,滔滔奔流。文章的普通話沒有費翔標準,聲音沒有費翔厚實,氣息稍為有點顫,尾音有點飄,似乎也不講演唱技巧,更加原生態,更接地氣,但是聲音音質的變化幅度比費翔大、比費翔豐富,有些地方即興發揮,有天然奇趣之感,猶如陣出「奇兵」,猛不防地鑽進心靈深處,尤其體現在那兩個高潮部分。整首歌有3組6處,「歸來吧,歸來喲」,文章每次都唱出了些許不同,費翔處處一致,保持同樣精彩,文章則各有韻味。但總體而言,文章的音量明顯不及費翔充沛,尤其在兩處高潮的高音部分,情感不及費翔飽滿,節奏感、力量感都不及費翔,費翔唱出了那種跨越時空、萬里召喚的氣勢,是唱給全世界聽的,文章則更像唱給自己,或者故鄉的一小群至親故人。有意思的是,費翔、文章,這幾十年來,都在很多場合,很多次演唱這首歌。費翔基本始終如一(當然,我覺得還是1987年春晚的版本最佳,當時費翔27歲,處於男性的黃金時間。再加上春晚面向全國直播的氛圍,對歌者情緒的激發。),始終是哀而不傷、傷而不痛的風格。文章則喜歡嘗試各種唱法,每次都有些不同,隨著年齡增加,比較近的一些版本,聲音尤顯低沉,略帶沙啞,加入了一點嘶喊,給這首歌帶來一點撕心裂肺的痛感。

 

這首歌打動我有好幾層情感。首先,那時我家和鄰居都已有孩子剛剛離家上大學,都是從小和自己一起長大的人,而我自己,也即將告別故鄉,遠赴比他們還遠的、幾千公里之外的大學。對於從小到大幾乎沒有離開過老家那個方圓1、2公里小城的我,(每年春節回去一趟距離10公里左右的父親老家)對於家裡幾乎一輩子都待在老家縣域的父母親戚,我知道對彼此而言這都是一次重大的告別,我從小接受的中國傳統教育,要愛故鄉、念故鄉,基本已經融於血脈,化為本能,也成為自己的一生標籤,一種牽掛。

 

第二層意思,這首歌還描述了一個悲情故事,分析文本結構,可以看到一個大致的情節,先是故鄉的雲通過風向歌者發出回家的呼喚,然後歌者踏上歸鄉的路,一路艱辛,從腳步沈重,到滿懷疲憊、眼淚酸楚,再到身帶傷痕,故鄉的雲通過風不斷給出鼓勵,並抹去歌者的傷痕。最後,歌者一事無成、空空行囊回到故鄉,故鄉的雲沒有嫌棄他,而是包容、接納他,為他撫平創痕。電影、文學中看到的這樣的悲劇英雄實在太多,早就為他們一掬同情之淚。而我自己,那時雖然也有「豪情萬丈」,但對完全不了解的外面世界還是有很大的不自信。不妨先把這點酸楚淚流盡,把這點悲情拋光,以後的世界不再相信眼淚。

 

第三層意思,這首歌完全將故鄉的雲擬人化,文本的內容,似乎還可以分成兩部分,前面部分是故鄉的雲的執著呼喚,「歸來吧,歸來喲」,後面部分是歌者對故鄉的雲的連聲回應,「那故鄉的風,那故鄉的雲。」很容易在潛意識裡被當作兩個有情人的告白。高中的生活,已經開始注意到身邊許多優秀的異性同學,在那學習任務異常繁重、精神壓力異常巨大的苦苦煎熬中,艱於呼吸視聽之際,得以須臾喘息的就是幻想,費翔的完美外形為這些幻想助了一臂之力,幻想自己能有幾分費翔的魅力,也能得到異性同學的注意,也能聽到這樣深情的呼喚。

 

第四層意思,當時,我們已經受到台灣文化的強烈衝擊,瓊瑤的小說、三毛的遊記、席慕蓉的詩歌、凌峰的紀錄片《八千里路雲和月》、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羅大佑的歌等等。與同時期的香港文化相比,我明顯更偏愛台灣,也許是語言的原因。香港的那些武打片,打打鬧鬧一陣子,什麼也沒有留下,什麼也沒有得到,早已不再喜歡。那些警匪片,暴力血腥,誇張做作,從來就沒覺得有什麼意義。這首《故鄉的雲》,在費翔的詮釋下,似乎將台灣文化形態中的各種優點做了一次集大成的展示,文藝氣息、彬彬有禮、款款深情、真誠質樸。

 

第五層意思,這首歌表面上是一首召喚遊子歸來的歌,實則是鼓勵遊子外出的歌。沒有外出闖蕩的勇敢無畏,哪來如此感人肺腑的歸鄉之情。費翔的身世更加說明這一點,他的母親,從大陸到台灣,從台灣到美國,一路闖蕩,他是父母勇敢闖蕩世界的產物,他自己這些年也台灣、香港、美國到處打拼,撐起自己的一片天空。那時的台灣、美國對中國大陸的每個人都有極大的誘惑力,費翔的成功,包括他的完美形象,似乎都是得益於離我們遙遠的那個外面世界。當時風靡的瓊瑤小說、電視,其中那些光鮮、「成功」、愛得驚天動地的男男女女,很多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歷和背景,這些都是我最早感受到的海外世界的影響。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