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歲月輕狂》
應該是2018年吧,我的高中同學群有人在討論畢業30年聚會的事,我平時在大學群裡說說話,高中群基本不發言。為什麼呢?我還真沒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大概是,首先高中群本來人就少,另外喜歡發言的人更少,最後,發了言,喜歡接話的人更更少。可是如果追問下去,就比較難回答了,比如,為什麼喜歡發言的人少?就我自己而言,高中期間基本就是一個人的讀書,學習上的問題問老師,和老師說的話就不多,但也超過任何一個同學,也就是說,沒有很談得來的同學。另外,高中同學在隨後的歲月中表現出很大的差異性,我猜想,他們的性格、人生觀等等,可能都和高中時期有很大的不同。發言不慎,可能會誤傷別人。再加上,我們那個地方就那麼一點大,很多高中同學,尤其沒有上大學,留在老家工作的那些同學,和我的父母和七姑八舅,經常還能碰上,熟得很。我擔心有些話傳來傳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那天算比較反常,有4、5個同學說了不少,當時正好聽到這首歌,突然喚起高中時的一些感覺,或者幻想自己曾有那樣的感覺。
水一般的少年
風一般的歌
夢一般的遐想
從前的你和我
手一揮就再見
嘴一翹就笑
腳一動就踏前
從前的少年
啊~ 漫天的迴響
放眼看 歲月輕狂
啊~ 歲月輕狂
起風的日子流灑奔放
細雨飄飄 心晴朗
雲上去 雲上看
雲上走一趟
青春的黑夜挑燈流浪
青春的愛情不回望
不回想 不回答
不回憶 不回眸
反正也不回頭
啊~ 漫天的迴響
放眼看 歲月輕狂
啊~ 歲月輕狂
起風的日子流灑奔放
細雨飄飄心晴朗
雲上去 雲上看
雲上走一趟
青春的黑夜挑燈流浪
青春的愛情不回望
不回想 不回答
不回憶 不回眸
回不了頭
這首歌有多個版本,我那天聽到的就是上面的國語版本。(這首歌創作人來自香港,尊重香港說法,台灣也這麼說,大陸和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稱「普通話」。)經過一番複雜的網上調查,(可恨,網上的粵語原版電影把唱歌這部分給消音了。ChatG PT和DeepSeek都回答錯誤,它們都說原版是粵語。)大致搞清楚了各個版本的原委,但還有疑問。這首歌來自香港電影《歲月神偷》,電影對白粵語、英語混雜,符合香港的特點,但這首歌以英語形式在片中出現,名字叫「Echoes Of The Rainbow」,這也是電影的英文名。盧冠廷作曲,羅啟銳作詞,歌詞如下,
Softly sighs the Rainbow
Misty songs of old
Flowing by the skyline
My secret lullaby
Softly sighs the rainbow
Stories seldom told
Flowing by the skyline
My love songs never rhyme
I stand alone below
lingering by my secret rainbow
Ah My secret rainbow
後來電影有了國語版,片中保留了英文歌,但是在片尾,增加了一個國語版,羅啟銳重新填寫了歌詞,注意,不是英文的翻譯,而是全新的中文歌詞。旋律也有變化,增加了一段很長的旋律,當然歌詞容量也相應增加。還有的疑問是,粵語原版電影的片尾曲是什麼?後來香港歌手區瑞強填了一個粵語版,並且他自己演唱,但明顯水準差很多,基本可以忽略。網上還有一個中英文雙語版,估計來自某位好事者,取英文版的前面部分和國語版的後面部分,集合而成,也沒多大價值。因此,值得關注的就是英文版和國語版。電影《歲月神偷》中還有不少歌,都是英文,都很好聽,不過估計都是借用,而不是原創。而且,我覺得還是這首最好聽。
這首歌是盧冠廷2010年創作的,在這之前,1989年,他還有一首相當出名的作品《再回首》,時間跨度超過20年,我認為是非常神奇的,純粹就旋律而言,《歲月輕狂》完全不亞於《再回首》。(我略微更喜歡《歲月輕狂》一點)對大多數音樂人而言很難做到,以羅大佑為例,他年輕時剛出道的作品《童年》、《光陰的故事》等等相當優秀,20年以後,即2000年以後,基本就江郎才盡,很少有作品,即便有,水準已經差到不可以道里計。作詞人羅啟銳本身是相當優秀的作家,這部電影,故事原型來自他的自傳性文集,然後他自己改變、自己導演,無論是電影,還是歌詞,用情之真之純之深,自不必說。
關於旋律,英文版大的旋律兩段,分別標記為A和B,其中A實際上是一段小旋律重複兩遍,不妨記那段旋律為 a,
A:
a:「Softly sighs the rainbow
Stories seldom told」
a:「Flowing by the skyline
My love songs never rhyme」
和
B:
「I stand alone below
lingering by my secret rainbow
Ah My secret rainbow」
因此核心旋律長度只有5句。整首歌將上面的歌詞唱了兩遍,因此旋律結構是,
A(aa)
A(aa)
B
A(aa)
A(aa)
B
中文版增加了一段旋律,記為C,長度為4句,
C:
「起風的日子流灑奔放
細雨飄飄 心晴朗
雲上去 雲上看
雲上走一趟」
整首歌的結構變成,
A
A
B
C
C
B
C
C
大體可以認為 A是主歌旋律, B C 是副歌旋律,A 重複兩遍,B重複兩遍,C重複了4遍。比較好奇,通常的結構應該是,
A
B
C
C
A
B
C
C
段落看起來很多,但是每段都不長,整首歌的字數並不多,不過旋律長度超過了4分20秒,算比較長。還能看到,中文旋律更加重視新加入了的C,A的重要性相對降低。好在,A和C的質量都非常高,基本相當,因此,可以認為中文旋律因為更長,也就更勝一籌。
冷冰冰的結構分析結束,回到感性分析上。先看中文版,這是我最初聽到的,給了我最初、最深的感動。開頭就很精彩,主歌部分一段旋律連續重複4遍,都是輕柔乾淨的,彷彿嘆著氣在唱,如果再仔細聽,其實這8句的旋律都非常像,比如「水一般的少年」和「風一般的歌」就很像,相當於一個旋律重複了8遍,歌詞中大量重複,比如「一般、一揮、一翹、一動」,彷彿連聲嘆息了8 次,以「少年」開頭,以「少年」結尾,一個如水清澈、如風敏捷的夢中少年的形象。每句的長音都在句中,增加了旋律的起伏和委婉。隨後進入副歌第一段,風格和前面的主歌沒什麼區別,稍微有點加快,但是兩個「啊」,彷彿兩聲更深的嘆息,再來兩遍「歲餘輕狂」,也像是連聲嘆息。隨後進入最後一段副歌旋律,又是大量重複,先是三個「雲上」,然後六個「不回」,感覺還是在嘆息,整首歌從頭到尾都是輕聲嘆息的感覺。為什麼嘆息,其實都是因為輕狂少年那些沒有來由的喜和愁,留給聽者自由想像的空間。巧的是,當我剛剛寫完這段,回頭發現英文原版歌詞,就是不斷的嘆息,英文一共6段,其中4段的開頭都是,「Softly sighs the Rainbow」(彩虹輕輕地嘆息)。另外,英文版的詞曲契合似乎更甚,整首歌的曲風都是柔和,英文單詞,softly、sigh、misty、lullaby、lingering等等都有這樣的意味。而中文版大概只有「水、風、夢」有這樣的意味。就A段旋律而言,顯然英文版更合適,營造出如夢如幻的意境,完全感覺不到中文版歌名中的「輕狂」,而這個「輕狂」要靠旋律C來完成,難怪中文版更加突出旋律C。
與電影不同(其實電影我沒有看,只是因為找歌,看了一些片段,也從網上了解到一些劇情。)這首歌幾乎沒有悲情,尤其歌詞,裡面都是「笑、奔放、晴朗」很開心的詞語,旋律帶一點點悲感,旋律很慢,歌者的嗓音也放得很低、很輕,但也就是對過去美好追憶的惆悵,最多稍微有点遗憾,談不上「悲」,此時的「悲」,反而襯托過去的歡樂、美好。一悲一喜,總體效果,增加了歌中的快樂成分。
我當時為什麼突然被這首歌打動呢?多數時候,一個人很難說清楚自己心中油然而生的一些朦朦朧朧的感覺。不過,我在這裡嘗試一下。這首歌和《雪絨花》有些類似,基調是歡樂的,包含一點點惆悵。區別是,這首歌的惆悵的程度更深一點,因為《雪絨花》是對將要發生的離別的惆悵,而這首歌是回看過去、對已經發生的離別的惆悵。這大概很符合當時我回看30年前高中生涯的心情。我的高中沒有輕狂,但基調也是快樂的,也曾是清徹如水的少年,身邊的同學,都是清徹如水的少年,都是手一揮就笑、腳一動就奔跑的追風少年。而如今,鬢角泛白,工作、生活如老牛拉磨,日復一日的按部就班、原地打轉,忙了一天,好不容易坐下來,也不過是打打盹發發呆。少年時的夢想呢?少年時的意氣風發呢?我那時對當時的生活頗感失望,想要換個環境,正在等待出國的消息。已經等了一陣子了,可是,除了等待,我能做的,還是等待。聽這首歌的感觸,與其說是被少年時的輕狂所觸動,不如說被此時的心冷和暮氣所觸動。同學們在講三十年後的重聚,當年的我也是最被大家看好的之一,公認的「佼佼者」,現在的我對得起30年的那個我嗎,對得起他們的期待嗎?名譽、地位、金錢,這些都不重要,我也沒有,重要的是,那種積極蓬勃的面貌,那種一往無前的幹勁,那種帶給別人力量和快樂的氣質風采,我曾有過,現在有嗎?同學相見,如果只有如黃昏的太陽一般沈重的暮氣和消極,只是相互間的失望、安慰,有什麼意義呢?
我的高中沒有歌中的輕狂,可是,聞之依然心動,因為,沒有經歷,不等於沒有感覺,不等於沒有希望。那時,一門心思讀書,不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乘風而起,「流灑奔放」嗎?不就是希望未來能夠不懼黑暗,「雖千萬人,吾往矣」嗎?沒有「不回望的愛情」,但是有老師的關愛之情,同學的友愛之情,也有心中暗暗欣賞、佩服、喜歡的女同學。課間休息,看到她們走過教室的走廊,或者,運動場上,看到她們瀟灑的奔跑,甚至,不經意間想起她們的模樣,不都是令人剎那間消除困頓,又精神百倍地重新投入學習嗎?
我的高中沒有輕狂,不過,群裡有同學說起他們的輕狂。有同學去學校旁邊的廢棄防空洞探險,差掉走不出來。我也曾經歷,校園外的山崖上好多防空洞,我也曾進去過一個,只是不敢走遠,趕緊出來,沒有人知道,這些防空洞究竟有多深,裡面有沒有什麼「妖魔鬼怪」。還有同學高考前,大家最緊張的時候,晚上從宿舍偷偷溜出來,跑到學校旁邊山崖的一個亭台裡通宵聊天。還有同學說,高考結束後,街上遇到老師,老師說,誰和誰談戀愛,學校全知道。大家聽了大吃一擊,「怎麼可能?完全看不出來啊?」「學校怎麼能夠亂講,他們只是家挨得近,家長比較熟而已。」大家都覺得學校搞錯了,可是老師很篤定。不過,我欣賞的幾個同學都不在學校「黑名單」上。
最後,說一點歌手李治廷,無論是外觀、氣質、聲音都和王力宏很像,比王力宏稍微多一點點自然隨性,而且他也能夠自己創作歌曲,可惜,他唱的歌,好像只有這一首還行。感覺,這首歌幾乎就是為他而設,因他而生,非他不可,很少有其他人翻唱,其他人也唱不出這種味道。除了嗓音,他的外型也很符合歌曲的意境。我在YouTube上只看到有張信哲的翻唱,和李治廷的差距,比那些翻唱姜育恆《再回首》,與姜育恆的差距,大出好幾個數量級,幾乎每句每字都差李治廷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