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静不喜动的cairn

主要是分享一下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心得体会
正文

自然辩证法与证伪主义

(2025-09-26 16:27:44) 下一个

自然辩证法与证伪主义

 

我原以为马列学者们对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误解最深,污蔑最重。但从对“形而上学”这个词的讨论发现,他们对亚里士多德也很有成见。

 

当牛顿力学替代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来解释世界,“自然辩证法”就批评说亚里士多德看待世界的方法是静止的,片面的和脱离实际的。是一种(古老的)形而上学。

但牛顿力学当年并不能解释所有观察到的现象,如水星的运行轨道,以至于很多人认为在水星内还有一颗行星,还命名为火神星(Vulcan),并不断地计算和寻找。这个问题困扰了几百年,直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才得到令人满意的理论解释。

如今,爱因斯坦的时空观替代了已经成为经典的牛顿力学。如果我们伟大的导师们理解了相对论,“自然辩证法”会不会批评牛顿当年是在用一种静止的,片面的和脱离实际的方法研究问题?你牛顿没有考虑水星的感受,也无视光速恒定这个物理事实,是一种(经典的)形而上学!

假设未来,有一个新的理论替代了相对论,更好地解释了宇宙的运行。到时候,“自然辩证法”会不会批评爱因斯坦是用一种静止的,片面的,脱离实际的方法研究问题?是一种(现代的)形而上学?

这可比牛顿牛多了!牛顿还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做研究,你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叉着腰骂人。

 

这样看来,武大并没有把“自然辩证法”学好,应该等法院判完定案了,网友的舆论也定完调了,才能“自然辩证地”处理好杨同学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可以去指导武大处理好杨同学的问题,但是不能用来指导科学的发展。判定什么是科学有很多哲学探讨,其中,我很喜欢的是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

这个观点主张:

一个理论要想是科学的,必须有可能被“证伪”(falsified)

科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多么巧妙地解释过去”,而在于它是否敢于冒被未来事实推翻的风险,并提出可被验证、可被驳倒的预测。只有那些有可能被经验反驳的理论,才真正站在科学的门槛之内 —— 这正是波普尔所提出的“可证伪性”的核心要义。

波普尔严厉地批评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都是伪科学,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都缺乏可预测性与可证伪性。这些理论看似拥有强大的“解释力”,无法被事实驳倒 —— 无论发生什么事,总能事后加以解释圆回来,实际上却从未真正面临被证伪的风险。表面上“无所不能解释”,实则“什么都没解释” —— 正是波普尔所界定的伪科学本质所在。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这类学说更像是一种认知上的“安慰剂”,以解释的幻象取代理论的可检验性。

 

我模仿孤独求败的口吻给大家再通俗地解释一次什么是“证伪主义”:

老夫一生所求只为一败,习得‘自然辩证法’后,永远不败,那我学它何用?”

  • 老夫 —— 科学
  • 一败 —— 被证伪
  • 永远不败  —— 无法被证伪,这是伪科学的特质

 

 

特别说明:如果您看过我以前的文章“形而上学的几个解释”,本文中的‘形而上学’是其中的第二种解释,也就是被马列学者们所误读的那个‘形而上学’,不是西方哲学中的metaphysics。)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