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对科学与科学家抱有极大的敬意,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敬意演变成盲目的神圣化,就需要谨慎了。任何事业,一旦被不断吹捧为“至高无上”,并要求人们为之奉献,就值得格外小心了。
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认为:科学模型、定理和公式未必需要(精准地)描绘客观世界,它们只要能帮助我们理解和改造世界,就可视为“真实”。在这一立场下,科学家追求的并不是抽象的“真理”,而是实用的工具。工具过时了,就换一个新的。这样看来,科学家与艺术家、工程师、设计师并无多大区别,大家都在认真做自己喜欢、对社会有益的事。没有高低上下之分,莫以成败论英雄。
哲学也一样。它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着人类活动,而是帮助我们拓展思路、训练思维的工具。如果过分强调科学的“神圣”,或是哲学的“玄妙”,甚至故意用晦涩的语言来抬高门槛,那都不利于学科本身的发展。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进一步指出:科学的进步并非某位天才的孤立奇迹,而是一项深植于时代与协作中的社会性事业。科学的进展,即依赖于个体的洞察,更依靠群体的积累与延续。
我喜欢用相对论的发现过程来理解这个问题:在爱因斯坦正式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前,已有多位科学家想尽办法去测量光速,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察觉到它的恒定性。然而,那段历史却鲜少被提及。久而久之,四、五十年的探索,无数人的努力,所有的荣耀最终都只浓缩进了一个名字之中 —— 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叙事”固然简洁、动人,也更能激发初学者的热情,但同时也掩盖了科学进步背后的群体性。
我也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这么做:对于初学者来说,过多的细节容易造成理解上的混乱,而“天才的瞬间洞见”反而更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神往 ,也容易勾起学习的动力。
大家似乎都喜欢:我的祖师最牛!这样学起来才更有劲儿。人们都喜欢听传奇故事,英雄叙事,也热衷讲传说神话,一剑能挡百万兵;我所修这门武功的祖师,天下第一,打遍世界无敌手,众人见了都纳头便拜。我也喜欢听这类故事,但要注意了:当一些人讲这种故事时,还不断联系到自己或自己的同行,说故事中的人多么智力超群、道德高尚时,往往只是因为这种说辞能为自己或某些群体谋取利益罢了。
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并非来自个体孤立的理性积累,而是依靠一个拥有共同信念、价值和范式(Paradigm)的科学共同体 (scientific community)来推动的社会性过程。科学共同体才是科学发展的根基。大众对科学的信任,本质上是对这个共同体的信任。在这个共同体中,科学家们不仅共享研究方法和目标,也依靠彼此的信任、合作与批评来推动知识的进步。同行评审、数据共享、竞争与协作 —— 这些都是科学能够持续运行的基石。
科学是由科学共同体所驱动的集体实践。一旦脱离了这个共同体,个体科学家的力量便变得非常微弱;而没有一个良性的科学共同体,科学本身也难以发展。 这样的共同体不仅依赖看似琐碎却不可或缺的日常工作,更是离不开那些看似默默无闻的研究者。科学从不是少数“大科学家”的专利,一个真正的共同体,要尊重其中每一个人,及其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科学的活力与进步,正是建立在不同层次的共同努力之上。因此,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如何建设并维持一个良性的科学共同体。
最后想引申一句:不仅科学,任何一门学科的繁荣和发展,都离不开这样的共同体。语言只是桥梁,而思想真正的交流与成长,来自一个彼此理解、共同追问、持续协作的群体。这才是知识得以生长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