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非常喜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 。(Constructivism in Education)
这个理论认为,学生并不是通过被动接受知识来学习的,而是通过自身的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主动地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学习是一个内在加工与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一观念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帮助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发展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
1)知识是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收的:学生不是从教师那里直接接收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思考与社交互动,主动构建对世界的理解。
2)新知识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会将新信息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整合,通过比较、冲突与调整来形成新的理解。
3)学习过程强调‘经验 + 社会互动’: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与讨论交流等形式,亲身参与学习过程,从而获得深层次理解。
4)教师是引导者,而非灌输者:教师的角色是创造学习环境、提出问题与引导思考,而非单向地灌输知识。
新知识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是一个内在加工与意义建构的过程。而这个内化过程完全是个人行为,是内在的和私人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某一观点的理解,与传授者的原意并不一致。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常会看到不同的人对同一本书或同一个观点产生不同的解读。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地来建构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哲学并不是一种说教,也不是关于“对”与“错”的判断,更不是让他人认同或反对某种观点的工具,也不会高高在上地指导人类的活动。它更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教师的角色。哲学论辩就是那个互动过程,论辩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服他人,而是一种思维的锻炼:拓展思路、加强思维的韧性 ——
“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想,或者还有人会这样想这个问题”。
你可能当下并不认同某个观点,但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影响到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