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静不喜动的cairn

主要是分享一下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交流。
正文

学哲心得 - 什么是唯物主义?

(2025-09-28 13:53:12) 下一个

唯物主义”是一个对我造成最大困扰的词,我在自学哲学过程中一直在找:在西方哲学里,到底哪个“-ism”是我们常说的“唯物主义”呢?

   1)Material Monism: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Metaphysical Realism:世界是独立存在的,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

   3)Materialism: 一切现实存在,包括意识、思想、生命乃至社会现象,最终都由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决定或产生。

看来,Materialism可能最接近我们熟悉的“唯物”这个概念了。那么我们暂时把 Materialism 理解为“唯物主义”好了。不过在这里,我不打算直接评价这个暂时等同于“唯物主义”的Materialism,而是想介绍另一个与Materialism相近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 Physicalism(物理主义)。

传统唯物主义者(Materialists)认为,万物皆由物质构成。而“物质”被定义为“一种无活力、无感知的实体,其内真实地存在着广延、形状与运动”。然而,随着物理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并非所有事物都符合这种对“物质”的古典理解。例如,引力等自然力虽然属于物理现象,却很难归类为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于是,“物理主义”(Physicalism)这个术语被提出,以取代“唯物主义”(Materialism)中那些已经显得过时的含义。

随着现代物理科学的演进,Physicalism 中的“物理性”已经远远超越了 Materialism 所理解的“物质”范畴。它涵盖了诸如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由粒子产生的非物质力(non-material forces)等更为复杂抽象的现象。尤其是在弦理论(String Theory)中,物理基础甚至已脱离了任何传统“物质”概念。虽然这种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认为其过分依赖数学模型、缺乏可重复的实验验证。

换句话说,Materialism 正逐渐被 Physicalism 所取代。那如果你仍坚持使用“唯物主义”(Materialism),是否意味着你的思想框架已经跟不上西方科学的发展?或者说,如果你始终把自己的思维框定在 Materialism 的旧语境中,是否就会逐渐丧失必要的创造力与开放性?

 

后来我继续研究“唯物主义”,发现它不仅包括本体论(Ontology)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还囊括了:

   1)辩证唯物主义(Dialectical Materialism)、

   2)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

   3)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

   4)还原论(Reductionism)、

   5)消除论(Eliminativism)、

   6)科学主义(Scientism),

甚至也吸纳了我刚才提到的物理主义(Physicalism),于是,我不得不问一句:“你是不是在打造一个‘多功能容器’,把西方几个不同的思想立场都塞进同一个标签里去?”

“把几所大学合并,并不会自动诞生出世界名校;同理,把几个哲学观点拼接在一起,也凑不成真理。”

这种“混搭式”的做法,实际上是误解了哲学论辩的本质。哲学领域充满对立观点和张力十足的争论,但哲学论辩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说服他人、也不是让所有人都接受自己的立场,而是提出一个思考起点(就是某种“主义”,-ism)去探索:如果从这个思考点出发,我们将推演出怎样的逻辑体系与现实影响。

这种思想实验式的训练,就像跑步锻炼身体的肌肉一样,哲学论辩锻炼的是我们的“思想肌肉”,使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更有弹性、更具分析力和深度。

而在西方哲学正不断细化思维的同时,我们却习惯于把概念混在一起,希望借此打造一个看似可以解释一切的“真理”。但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真正推动思维的成长,反而容易造成理解混乱、学习困难。这个“真理”使用得越多,思维反而越混淆不清,甚至失去辨析力。

前人的精神应该“作为某种智慧档案,供后人参考、借鉴,而不是以一种活着的、具主观能动性的形态,长久介入人类社会”。在西方哲学中,如果想“复活”某一哲学时,会给出一个新的名字,如新康德主义(Neo-Kantianism)并明确说明为什么要“返回康德”,与最初的康德的哲学有什么不同。

我觉得研究唯物主义的哲学家们并不打算给我这样一个清晰的定义,他们好像是在不断地对“唯物主义”这个概念“吸血续命” —— 吸收当代西方哲学的“新鲜血液”,为唯物主义“续命”。我是非常反感不死不灭的东西和能解释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要放弃这种大而统一的“唯物主义”了。

 

对细化思维和概念的补充说明:有人常说,西方的科学与哲学倾向于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中医则常被举为反例,因为它强调从整体视角审视人体。同样地,西方哲学强调逻辑推理与理性分析,擅长将复杂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以便深入理解其本质;而东方哲学更注重事物的整体性与相互联系,倾向于在宏观语境下理解个体与宇宙的关系,强调联系而非分离。但从我对西方哲学与科学的了解来看,他们并非忽视整体,而是更强调必须拿出可验证的证据来支撑整体性的主张,而不是停留在空谈。

有趣的是,在西方哲学中更有一个“Holism”(整体论)的概念。它主张系统(如宇宙、人体、生态系统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不能割裂开来孤立理解。例如在神经科学中,单个神经元的功能有限,但亿万神经元互联时,便涌现出“意识”和“思维”等复杂现象。整体论并非简单地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而是更激进地认为:若离开整体语境,个体本身就无法被真正认识。

不过,整体论的研究仍显得过于抽象,甚至可以说带有一定形而上色彩(too metaphysical)。它更多是一种哲学立场,而非可以直接验证的科学假设。因此,当代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依然主要以“还原论”(Reductionism)为基础。

这并不意味着整体论无用。相反,这正凸显了哲学的价值:哲学家可以更深入地探讨整体论的意义与限度,为科学家提供一种思考的参照框架。当然,哲学“指导”科学过于言过其实,但若哲学家能将整体论阐释得更加精细、透彻,那么自然科学的研究者也可能会认可其中的启发。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