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静不喜动的cairn

主要是分享一下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交流。
正文

学哲心得 - 锚定法

(2025-09-28 13:31:45) 下一个

首先,我想从“唯心”与“唯物”这两个词说起。

从小我就被灌输了一个观念: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唯物”和“唯心”。所以在刚开始自学哲学的阶段,我常常把这两个词当作一种基础框架去理解所有的哲学观点。每当看到一个新理论,就下意识地想把它扔进“唯心”或“唯物”的框子里,觉得这样才算“理解”了它。

但用着用着,我逐渐感到思维开始紊乱,条理也变得不清楚起来。

后来我甚至有点极端地想:“唯心” 和“唯物” 就是两味慢性毒药 —— 用得越多,思维越混乱,逻辑越模糊,最终甚至可能 “毒发身亡” ,于是我开始尝试彻底不用这两个词。但转念一想:这两个概念在哲学史中如此重要,许多伟大的哲学家都使用它们,问题恐怕不在于概念本身,而是我们如何使用它们。我没有受过正式的哲学训练,只是出于兴趣阅读一些哲学类书籍,因此我尝试给自己找到一个“锚定法”:我把“唯心”只锚定在一个英文词上,Idealism;而“唯物”则是锚定在一元论中的 Material Monism。

一元论(Monism)是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一元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只有一种,无论是物质、精神/理念/意识,或是某种超越它们的“第三种东西” —— 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一种统一的存在。这个统一的本原可以有不同的面貌,因此一元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1)Material Monism

   2)Idealistic Monism

   3)Neutral Monism

如果把“唯物主义”锚定在Material Monism,对另外两个,我就不知道用什么中文来称呼了。查资料后,发现人们把后面两个译作“唯心一元论”和“中性一元论”,我觉得非常好。

但如果这么翻译,为了统一风格,就得把 Material Monism 也改译为“唯物一元论”,这样用词更对称,也更准确。但是,这样一来,就意味着要重新给“唯物主义”找一个安身之地了!

 

说完“唯物”,我们再来说说“唯心”。

我所锚定的英文词是 Idealism。而在西方哲学中,Idealism跟我们东方所熟知的“唯心主义”有关联,但更多的是不同!西方哲学家们在使用 Idealism 一词时,关注的是另一个根本性问题:

      是否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个问题与上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不完全是同一个问题。它们虽然相关,可以视为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但是,对初学者来说,最好是先把这两个问题区分开看。这样,反而更容易理清西方哲学的思路与方向。

如果认为“有一个客观世界存在并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那么这种观点被称为实在论(Realism),持这种立场的人则被称为实在论者(Realist)。这里要特别提醒:Realism 并不等同于我们所理解的唯物主义,请不要混淆两者,两者有非常大的不同。

与实在论(Realism)相对应的,是另一种观点:我们唯一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意识;而对于物质或外部世界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永远无法确定。这种立场被称为唯心主义(Idealism),而持这种立场的人被称为唯心主义者(Idealist)。

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特别注意:

   1. 唯心主义(Idealism)所对应的概念,是实在论(Realism),而不是唯物主义(Material Monism或者Materialism)。

   2. 唯心主义并不一定否认存在一个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它只是认为我们无法以“确定无疑”的方式感知或认知那个世界。

因为第二点太重要,我再用另一种方式说一遍:唯心主义者认为,外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不独立于心灵或意识

我曾经以为唯心主义是否认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的存在,这也是我从小就被教育的。但这与西方哲学所定义的不同,例如康德并不否认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相反,他明确承认它的存在;但由于人类认知的先天结构限制,我们无法认识那个世界的“本来面貌”(the thing-in-itself)。换句话说,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外部世界在我们意识中的“表象”(phenomenon),而非“物自体”(noumenon)本身。因此,康德的哲学被归类为唯心主义,是因为他强调,人类的认识始终受主观结构的制约。而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外部世界,是因为这个主观认知结构是先验的(transcendental)。因此,康德的立场通常被称为先验唯心主义(Transcendental Idealism)。

 

当初我之所以想到锚定法是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一个既是经验主义者(Empiricist),又是唯心主义者(Idealist)的人。他的存在几乎让我精神崩溃,因为在我当时的理解里,Empiricism 是唯物主义的代名词,而 Idealism 是典型的唯心主义。一个人怎么可能同时既唯物又唯心?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但当我放弃了“唯物/唯心”这个总框架,并尝试把这两个词各自锚定到英文语境中一个哲学传统后,反而让我豁然开朗。

 

至于我为什么当初把经验主义(Empiricism)错误地理解为唯物主义,我想出了一个三段论,大家找找看,这里面有什么逻辑漏洞?

      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是经验主义者,

      经验主义是唯物主义。

找到没有?如果没有,别灰心,再看看下面的这个三段论,看能不能帮你提供思路?

      我喜欢红色,

      我喜欢香蕉,

      香蕉是红色。

 

最后忍不住想吐槽一下。每次看到贝克莱的名字,我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一幅漫画:一个胖子闭着眼睛在悬崖边上走路。令人遗憾的是,这幅漫画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泱泱大国教育部统一编写的中学课本中,用来讽刺这位人类思想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哲学家,实在是有失一个文明古国应有的风度。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