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静不喜动,风也是枫。

主要是分享一下在学习过程中一些心得体会,欢迎大家交流。
正文

形而上学的几个解释

(2025-09-23 16:38:05) 下一个

形而上学的几个解释

前几天在某论坛上与人打嘴仗后,总结了关于“形而上学”这个词在中文语境下的几个解释。在这里也留个记录,欢迎大家补充改正。

这里不是准确地定义“形而上学”这个词,而是把普通人对这个词的理解进行了一下归纳和分类。主旨是让大众能更好的理解这个词。看能不能把这个词搞清楚,以消除以后交流时的误会,能快速准确的理解对方说的意思。

在中文环境下,“形而上学”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

1.(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用来翻译Metaphysics,至于具体内容,请参照英文的Metaphysics去了解。

友情提示:最好直接用英文资料或者英英词典,尽量不用英汉词典,以避免进入死循环结构。

2.(马列的)形而上学:一种孤立、静止、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

友情提示:这个定义存在争议,因为亚里士多德还没承认;但已经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并深入人心;可以放心大胆地用。但千万不要用metaphysics或者metaphysical去翻译回英文,以免造成国际大笑话。

3.(古典的)形而上学:《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是研究“道”的学说。至于什么是“道”,请去参阅古典名著,如《道德经》去理解。

友情提示:中华传统的“道”与西方哲学所研究的,也就是上面的第一个解释,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大不相同;若要比较各中差异,尤其是一较高下,容易演变成争论热点,但太快的生活节奏与过大的生活压力已使大部分人失去了讨论的力气,所以学了也没多大用。

4.(朴素的)形而上学:形就是形状的意思,引申为有形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研究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东西的学问,譬如爱情,都可广义地定义为形而上学。

友情提示:这是大家最喜欢的形而上学了,但最好不要脱离具体事物、空洞地去谈;例如,我爱的不是身体,而是那个有趣的灵魂。

5.(博君一笑的)形而上学:老邢家的儿子要上学。一说是来源于火红的年代,老百姓农忙之余还要学习自然辩证法,村支书给大家的解释,也为了帮助大家记忆。另一说是来源于相声,反正是让大家乐一乐,并深刻地记住;对形而上学这个词的推广有过巨大贡献。

 

除去最后一个是搞笑的外,为什么第二个定义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其他几个多少能有些道理,能被解释。独独第二个定义显得毫无根据,还经常当作带有贬义的形容词去嘲笑他人?

在某论坛上,有人提问:什么是形而上学?其中有个回答说“刻舟求剑”就是形而上学。我看后,想了半天,愣是没明白“刻舟求剑”跟“形而上学”有什么联系。直到有人提示说,静态地看待运动的事物就是“形而上学”的一种体现,才恍然大悟。

以前,我只是觉得“形而上学”被国人误解,但没想到,这个误会的毒竟有这么深!这不能怪说出“刻舟求剑”的那个同学,他可能从小就是被这样教育的,当时很可能老师也是用“刻舟求剑”的例子做说明的。

 

为什么独独在中国会出现这么一个格格不入的、带有贬义的、对“形而上学”的解释呢?

 

究其原因,是在中国没有形成一个“哲学共同体”的存在。 “哲学共同体”是我对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所提出的“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的引申。库恩认为,科学的发展并非来自个体孤立的理性积累,而是依靠一个拥有共同信念、价值和范式(Paradigm)的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来推动的社会性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科学家们不仅共享研究方法和目标,也依靠彼此的信任合作批评来推动知识的进步。比如,同行评审、实验数据的共享与互信、竞争与合作,这些都构成了科学得以正常运行的根基。 

我把“科学共同体”这个概念进行了一下引申: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也都需要这样的共同体。语言只是桥梁,而思想真正的交流和发展,依赖于一个彼此理解、共同追问、持续协作的知识共同体

如果国内真的存在有这么一个“彼此理解、共同追问、持续协作的哲学共同体”,就不会出现第二种解释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