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铁血襄阳》连载(72)
(2025-09-06 14:52:30)
下一个
《万山夜袭》
夜色如墨,汉江暗流呜咽。战船破浪无声,渔舟隐于水雾,三万蒙古精兵如黑鳞巨蟒,悄然渡江。阿术按剑立于船头,眼底映着对岸山峦黑影——万山,襄阳西北屏障,今夜必属蒙古。
“登岸!”令下如刀。
黑压压的蒙古军铁甲窸窣,士卒踏滩而上,顷刻间黑潮漫卷山林。千年古隘竟未遇半分抵抗,唯有夜风穿林,如神女低泣。
山顶火把骤起,钉锤叮当作响。蒙军伐木立寨,惊起栖鸟乱飞。阿术踏过羊石庙残碑,冷笑:“吕文焕徒恃天险,岂知我蒙古儿郎能劈山断水!”
“阿剌罕!木花里!”他忽召二将,“予你二人两万精锐,二十日内——虎头山至楚山长围必成!”
木花里昂首:“何须二十日?十五日足矣!”
阿术大笑,拍肩声如金石相撞:“好!若成,赏你汉江千里渔盐之利!”
夜枭咕咕哀鸣,百家奴已领千余探子散入密林。樵夫衣、农户笠,暗伏五里之外,目光如钉,死死锁住襄阳城头微火。
阿术独立山崖,忽抬鞭指江:“昔年神女弄珠之地,今为我蒙古铁骑踏破——吕文焕,且看你还能弄何珠玉!”
阴云蔽月,万山森森古木间,恍若有解佩渚仙子解衣投江之叹。
——长围将起,襄阳粮道断矣!
(创作附注:紧扣蒙古军军事动线——突出蒙军夜袭、占山、布防、派谍四条核心动作;
化用地域典故增厚文脉——借“神女弄珠”“解佩渚”等传说渲染历史悲怆感;
保留原声效意象——夜枭、钉锤、铁甲窸窣等听觉细节转化为文字韵律;
控制节奏张弛——以阿术的雷霆军令与自然幽叹交织,预示血战将至。
《血笺孤城》
汉水呜咽,“哗哗啦啦……”拍打着襄阳千年江岸。临汉门城楼上烽火摇曳,映出吕文焕铁甲上的暗红血痕。城外蒙军营帐如黑云压境,胡马嘶鸣声刺破夜空,似厉鬼磨牙。
“许亮,研墨!”
作战室中烛火噼啪,吕文焕提笔如持千钧。墨锋落纸霎时淋漓,竟似血泪交融:“文德兄长钧鉴——襄樊危矣!”
笔尖重重划过笺纸,如刀劈朽木:
“阿术刘整二贼,先据鹿门山,复扼白河渡,今更筑砲台于鱼梁洲!”(远处隐约砲鸣)
“浮桥横跨风林渡,漕运断绝!汉水中流弩台三座,床子弩百张如獠牙森森!”(弓弦绷紧声刺耳)
墨迹倏忽漫漶,原是汗珠坠纸。他忽以拳抵额,哽咽道:“若再无援……襄阳十万生灵,俱为齑粉矣!”
骤闻城垣崩塌闷响,吕文焕霍然起身,火漆封笺时指节煞白:“许亮!拣十死士分三路突围——纵九人死,必有一人抵鄂州!”
许亮接过血书揣入怀中,抱拳无声,转身没入夜色。城下汉水浪涛汹涌,似为忠魂恸哭。
——信使能否冲破铁围?鄂州援兵何在?
《冰河孤骑》
汉水古道在铅云下凝成苍茫死寂。枯苇丛冰棱如剑,一骑黑马踏碎薄冰疾驰,碎玉飞溅中划出银痕。马鼻喷涌的白气混着信使嘶哑的呼喝:“驾!”
——腰间“吕”字铜牌叮当乱响,如招魂铃般催命。
“突然间,“嗖嗖嗖……”汉江对岸忽现三道火蛇!蒙古巡骑的鞑靼语刺破寒风:“南人信使!放箭!”
刹那间蒙古军狼牙箭啸叫着撕裂夜幕。信使猛拽缰绳,战马人立而起,前蹄踏出蛛网裂痕。一支箭“夺”地钉入马鞍,翎羽距咽喉仅三寸!
“锃锃”刀光闪过箭杆崩断,信却突然瞳仁骤缩——前方冰面泛着幽蓝死光。“糟!是活水!”
黑马纵身跃起,后蹄在塌陷的薄冰上最后一蹬。冰水迸溅浸透皮靴,鞭梢炸出血痕:“鄂州!鄂州!”
雪原终湮没最后一个黑点,唯余一行带血蹄印,很快被新雪掩埋。
寒风呜咽着祭文:九路信使,八人殁于途中。(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