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铁路血襄阳》连载(130)
(2025-11-23 05:23:58)
下一个
《孤城砥柱》
天边的雷声如同千百面战鼓同时被敲响,隆隆滚过苍穹,震得大地都在微微颤抖。浪头疯狂地拍打岸边,伴随着一声“咯嘣”的怪响,仿佛有远古巨兽在江底啃咬河床,令人心惊肉跳。汉水在连日暴雨后骤然猛涨,江面如同一口沸腾的大锅,巨浪如山般巍峨,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数丈高的白沫,那些泡沫在空中飘散,恰似满天星辰坠落人间,又瞬间碎裂无踪。
襄阳瓮安城垣上,一名老兵的铠甲缝隙里不断渗出水来,湿漉漉的衣甲贴在身上,透着刺骨的寒意。他哑着嗓子嘶吼道:“他娘的!这哪是汉水?简直是黄河披了丧服,浑得不像话!”话音未落,他突然伸出手指着江心,眼神中满是惊恐,“快看那漩涡——”
江心中骤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漩涡,如同巨兽张开的血盆大口,发出“咕咚咕咚”的吞水声,周围的江水被疯狂卷入,形成一道旋转的水墙。吕文焕双手死死按在城墙上,指节因用力而泛白,青筋暴起,紧绷的脸上雨水顺着铠甲哗哗往下滴,眼神却如鹰隼般锐利。“诸位,这浪……比去年汛期还高了快三尺。”他的声音沉稳,却难掩其中的凝重。
浪涛撞击城墙的“轰隆”声不绝于耳,夹杂着远处战马受惊的嘶鸣。范天顺猛地拔出腰间佩刀,刀尖直指天际,雨水顺着刀刃往下淌,“童明!快去把水门外的吊桥拆了!”他的声音洪亮,盖过了风浪之声,“别让元寇借着洪水之势,踩着浮尸爬上城来!”
对岸突然传来“咔嚓”一声巨响,如同百年老树被拦腰折断,震得人心头发颤。镜头扫过城墙,历经战火与洪水侵蚀的青石上布满裂缝,裂缝中渗出乌黑的黑水,像伤口流脓一般,紧接着,一丝血色的液体缓缓从石缝中淌出,在雨水的冲刷下,晕染开来。每当巨浪再次冲刷而来,城墙根部就“簌簌”掉落血红色的土块,仿佛这座古城也在流血哭泣。几根被洪水冲断的柳树枝在浑水中胡乱摇摆,宛如死去的鬼魂伸出的枯瘦手指,透着阴森恐怖的气息。
许亮一把揪住身旁亲兵的衣领,急声说道:“快去禀报张都统!水再涨半尺,西瓮城的火药库就要被泡烂了!到时候咱们连守城的火器都没了!”话音刚落,他突然听见一阵怪异的声音,猛然回头望向江面。
远处传来“吱呀呀”的摩擦声,像是大船贴着河底缓缓驶过,带着几分沉闷与诡异。童明踹着积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冲过来,脸上满是惊骇之色:“禀告节帅!上游漂来元军的箭筏!”他顿了顿,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那筏子上……全是……全是咱们战死弟兄的尸体……”
浪声中夹杂着“叮铃铃”的铜铃声,那声音阴恻恻的,像是在为死去的亡魂招魂。吕文焕一掌拍碎城墙上凝结的冰碴,冰屑四溅,“胆子真大!竟敢用我大宋将士的尸身做筏!”他的话语从牙缝里挤出,带着彻骨的寒意,“传令——弓弩手即刻蘸金汁,给我射烂那群畜生的箭筏!让他们知道,我襄阳将士虽死,魂魄也绝不饶人!”
话音刚落,原本的暴雨突然变成了冰雹,密密麻麻的冰雹砸在将士们的头盔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如同炒豆子一般。众将齐齐按住刀柄,身上的杀气陡然暴涨,铠甲上的水珠竟被杀气震得四散飞溅——吕文焕的甲缝里渗出血丝,那是连日守城留下的旧伤;范天顺的刀鞘上结满了冰溜子,寒气逼人;童明的眼中映出江心漂浮的尸体,怒火中烧;许亮咬紧牙关,腮帮子高高鼓起,青筋暴露。
忽然,一名老兵“扑通”跪倒在地,双手捧起地上夹杂泥水的雨水,猛灌几口,随即仰天嚎哭道:“襄阳的水……是咸的!”他的哭声凄厉,撕心裂肺,“真是咸的啊!那是咱们弟兄的血汗和泪水啊!”
在惊涛骇浪与冰雹的轰鸣声中,隐约传来《破阵乐》的调子,那旋律悲壮激昂,仿佛战死弟兄的魂魄归来,与守城的将士们一同呐喊,一同守护这座孤城。
雨停了,云层逐渐散开,一线晴空从乌云的缝隙中显露出来,阳光洒在江面上,水光粼粼,宛如铺满了金子。汉水水势虽渐渐平稳,却依旧波涛翻滚,隐隐带着要发洪水的迹象。鹿门山下的汉江边,几名元军将领面色凝重地站在岸边,紧盯江心,似乎在观察着潜藏的危机。
阿术拍掌大笑,声音爽朗,与江涛声交织在一起,“这时节江水总是涨,宋兵定会从下游派船来支援襄阳,咱们正好以逸待劳,占个便宜,哈哈……”
刘整弯腰捡起一块白石头,用嘴吹掉上面的沙子,细细端详着,眉头微蹙,“我在想,宋兵会从哪条路调兵来助李庭芝?是走清泥河,还是直接闯汉水主道?”
阿术挥了挥衣袖,衣袍猎猎作响,满不在乎地笑道:“管他从东南、西北还是正南,反正都得走这条汉水!此处乃咽喉要道,插翅难飞!”
伯颜在一旁拍手附和,刀鞘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显得严肃而庄重,“正是!张弘范已连夜调水军在北岸布防,李庭将军则守万山堡,咱们三面夹击,定能将宋兵的援军一网打尽!”
刘整一边思索,一边缓缓走向汉江边,脚下的沙粒随着脚步簌簌作响。江水奔腾不息,浪花如银色怒涛,江心的漩涡似蛟龙吐泡,飞溅的浪花犹如碎玉四散。一只沙鸥点水飞过,水面泛起圈圈涟漪,又迅速被后续的浪涛覆盖。他手中的白石已被水流磨得光滑无比,棱角全无,触感温润。
刘整侧身抬手,将白石头轻轻一抛,石子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飞向江面。“啪!啪!啪!”石子在水中连续跳跃二十余次,水波像莲花般层层绽放,扩散开来。伯颜等人见状,纷纷拍手大笑,“好手段!刘将军这一抛,竟能让石子跳二十多下,真是神乎其技!”
阿术见状,也赶紧弯腰拾起一块青石,掂了掂分量,咧嘴笑着:“我也试试……”说罢,他将青石用力抛出,然而青石却“扑通”一声直接沉入江中,只溅起两圈微弱的水花,便消失在滔滔江水中。
阿术尴尬地挠了挠头,哈哈笑道:“我这手,还是不行啊!比不得刘将军的巧劲!”江风掠过石滩,沙沙作响,带着江水的湿气。
刘整摩挲着手中那块光滑如玉的白石,沉思着说道:“此石,无论扁圆青白带,皆天赐之物。虽看似粗糙,实则藏有灵性。若用得巧,一扔便能激起千层浪;用不得巧,终究会沉入沙底,无声无息。”石头在他手中轻轻摩擦,发出清脆的声响。
伯颜大笑起来,身上的铠甲哗啦作响,“说得好!石头如此,人亦然。时机对了,一根芦苇也能渡江;若失良机,即便千船万马,也难逃覆没之灾。用兵之道,亦是如此,善用则势如破竹,失当则白白送死。”远处传来战马的轻鸣,江浪声逐渐变大,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事预热。
阿术又拾起一块青石,掂了掂,咧嘴笑道:“我早就知道——扁石能打水漂,圆石只能沉底!管它有没有灵性,顺手的就是好石头,能派上用场的就是好物事,哈哈……”说罢,他将青石再次投入水中,惊起几只沙鸥四散飞去。
镜头渐远,元军将领们聚在一起,谈笑间却暗藏杀机,他们正严阵以待,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洪水与宋军的挑战。众人心知,这不仅是一场水战,更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比拼,胜者将掌控襄樊的命脉。
晨曦初露,金色的阳光透过繁茂的树叶,斑驳地洒在襄阳的街道上,光影摇曳,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韩素贞身着劲装,携铁姑娘民兵营的十数姐妹,整齐列队,沿街巡逻。她们的身影在晨光中被拉得又长又直,步伐坚定,威武而庄重,为这座被围困的孤城注入了一抹别样的生机。
街边的凉亭之下,襄阳十二女子乐坊的姑娘们正专注地演奏着,琵琶、古筝的悠扬旋律交织在一起。黄九爷打着拍子,嗓音沙哑却饱含深情地唱道:“日头如画眉笔——”
小雅立刻清脆地应声:“眼睛似秋水明亮!”
随后,众乐娘齐声合唱:“十姐姐遍走襄阳城,靴声似战鼓声!”伴奏中,刀鞘碰撞铁甲的金属声与乐器的悠扬声相互交融,既有女儿家的温婉,又有战士的刚毅。
素梅紧握腰间短刀,锐利的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视着四周街面,丝毫不敢懈怠,“东南角有动静,大家戒备!”
素淑压低声音,凑近素梅耳边,“莫非是风吹酒旗的声响?素君,你看西边……”她的声音轻柔,却带着几分警惕。
忽然,传来木棍敲击地面的沉闷声响,打破了街道的宁静。素沅手持长棍,小心翼翼地拨开路边的草堆,眼中满是惊奇,“咦?此处……似乎藏着东西?”
素宁则快步走到一位卖梨的老汉身旁,笑着拦住他,“老爷子慢些走,您的筐绳要散了,小心梨掉了。”她的笑容温暖,如同三月春光,让人心生暖意。
一名童子看到巡逻的姑娘们,兴奋地拍手大喊:“铁娘子来了!铁娘子来了!”
素平挥动着手中的绳索,绳索如银蛇般在空中甩出,带起“嗖嗖”的破空声,“这招‘浪打浮萍’,姐妹们看看如何?”
素婉站在一旁,捂嘴偷笑,“小心别缠住自己的头发,到时候可就成了笑话了!”
素涵手握长剑,回头望了望身后的姐妹们,喉咙微动,轻声说道:“姐姐们的背影……正是襄阳的顶梁柱啊。有我们在,襄阳就不会倒!”
忽然,一片瓦片从屋顶掉落,“啪”地一声碎裂在地上。韩素贞立刻抬手示意:“停下!”
十余姐妹训练有素,立刻摆开防御阵势,刀光闪烁,将半条街都映照得如同白昼。街上瞬间变得静悄悄,只听见旗子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一位老丈抖着手,端着一杯热茶,站在门口,望着姑娘们的身影,感慨道:“有这等铁娘子在,老夫我每夜都能安然入梦……襄阳有救了啊!”
琵琶声渐渐远去,融入到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中,为这座孤城增添了几分烟火气。素梅手持短刀,走在队伍最前方,阳光照耀在她的脸上,风吹起她的发丝,英气逼人。素淑与素君并肩而行,小声议论着巡逻的注意事项,姐妹情谊深厚。
素沅手执长棍,稳步检查着路边的小巷,眼神明亮如星辰,不放过任何一丝异常。素宁跟在她身旁,时不时对过往路人展颜一笑,温暖而亲切。素平挥舞绳索的表演,引得不少路人驻足观看,绳索破空的“嗖嗖”声和少女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为紧张的巡逻增添了几分生气。
素燕与素红并肩而行,守护在队伍两侧,眼神温柔而坚毅,偶尔环顾四周的行人,时刻保持着警惕。素红手持一面小旗,轻轻摇晃,似在无声地传递着信号,又似在催促着战鼓。
素涵走在队伍最后,不断回头望着姐妹们的背影,眉宇间既有温柔,也有坚韧。虽身处危难之中,心中仍惦记着故乡与百姓。远处传来孩童的笑闹声,清脆悦耳,为这座被战火笼罩的城市带来了一丝希望。
街上的百姓们,有的点头称赞,有的目送姐妹们离去,孩童们欢蹦乱跳地跟在队伍后面,老人们则拄着拐杖,静静观看。这十余姐妹,或刚强如梁红玉,或温婉似李清照,刚柔相济,自成一派。她们不仅用手中的兵器守护着家园,更是襄阳的脊梁,是百姓心中的依靠。正如《梦粱录》所描绘的临安之风,在旗影与笑声中,尽显乱世中的温暖与希望,让这座孤城在围困之中,依旧坚守着不屈的气节。(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