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竹子就是入诗入画的,苏轼的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赞颂了风雅高节的同时,也把竹生来清独、萧萧疏影的英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自古在民间,人们也是熟谙竹性的,所以竹编制品的使用源远流长。
我家就有两只竹编的漆篮,存放在祖传的老箱子里,去年的一天当我第一次打开箱盖时,第一眼见到它们就十分喜欢。
因为放在箱子里的缘故,这两只篮子上几乎没有灰尘,咋一看崭新得如同从来没有使用过一般,而细看之下,篮子边缘的漆还是有些剥落与磨损,仿佛是在默默地告诉我,那是岁月的痕迹。
小时候的上海,那个年代用竹为材料的生活用品家家户户都有,日常生活中的竹筷子、竹饭勺、竹蒸笼,买菜用的竹编篮子,存放菜的竹篮筐,打扫卫生时的竹扫帚、竹畚箕,窗户上和门口前的遮阳竹帘,还有矮小的竹凳子、有靠背的竹椅子、夏天里可以躺平乘凉的竹躺椅,在同学家还看到过竹制的书架和鞋架,走在马路边经过的竹篱笆等等,与竹子相关的物品应有尽有,数不胜数。
话说回来,在那个竹编制品普遍使用的年代,平时用的篮子可没有这么好看,所以这两只圆形的、带盖子的手提漆篮,可谓是「鹤立鸡群」的存在。它们造型漂亮,选料考究的天然竹编,一目了然的细腻手法,细节之处也是处理得非常好,藏而不露的接头使整个篮子宛如天然生成,更没有一丁点儿的毛刺;篾片为经、篾丝为纬,篮身和盖子细细密密的编织中所呈现出来的坚固结实又耐用的样子,足见老式工艺的纯朴和精湛。
因为喜欢,那天我还里里外外把这两只大大的篮子细细打量一番,看了许久,特别是盖子上中间那个圆头,编得巧妙;还有篮盖上面用黑色勾勒出的花卉也是那么的古朴大方;拎起漆篮,见下面还有一圈底座,在那极具张力的编织结构下,仿佛又看到了竹的力量与生命力。
这两只篮子的岁数远比我大,根据长辈的记忆,追踪至少是六十多年前,外公外婆的长子结婚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家有喜事,长孙出生,上海的习俗是一定要发红蛋的,就是把鸡蛋煮熟后用红色颜料把鸡蛋染成红色,也叫喜蛋。当时就是用这两只漆篮装满红蛋后带去娘家的。
红蛋的寓意是平安吉祥、红火喜庆,所以当时用这两只红色的漆篮装红蛋是再合适不过了。这也是仅有的一次篮子被使用的记忆了,因为平时是不用的,更可能是舍不得用吧。
每一件留下的老物品,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地爱护与保存。在如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更是值得我们去守护、去传承。
(此文首载于二零二三年七月七日世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