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工艺小刀

(2025-08-06 11:21:58) 下一个

    我有一把带鞘的工艺小刀,从刀尖到刀柄全长约十四厘米, 小刀出鞘,刀身长九点五厘米,宽仅零点八厘米。

    小时候在我爸给我的那一刻,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开心了,看过来转过去先打量一番,这么小、这么精致的小刀握在手里,既想玩又舍不得玩,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始不断地操练,把刀用右手拿着放在身体的右边,然后用左手去抽出来、插进去,抽出来、再插进去,忙得不亦乐乎,好似侠士附身,锋芒毕露、刀山剑林、感觉瞬间自己也能运用自如一般。耳旁后脑根听得爸爸说一句「当心点,别弄到手」时,那会儿是完全听不进去。

    初得小刀,自然是爱不释手,一万分的爱护并珍惜。隔天还要上课,不敢带去学校,放在哪里都不放心,于是那个晚上在房间里面找来找去就想找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藏起来。

    如今想起,儿时那个的物质贫乏的年代里,这把工艺小刀,毫无疑问是一件闪闪发光的好东西,彼时开心的心情清清楚楚地留在了记忆里。

    事实上,这把品相精美的工艺小刀,的确值得珍爱。有了互联网之后,我才查到它是民国文房、手雕彩绘裁纸刀「钢刀王」,是最早的「微刀」。

    细细端看,刀鞘上铜制的金属护环和鞘口制作得精细又牢固,鞘身的材质大概是牛骨,颜色似象牙。刀鞘两侧画面各异,日月松鸟,海浪龙吟,布局有致,刻制精美,落款「钢刀王精制」。护环的中间在两面又各刻有一首诗,每一个字也就是一毫米多一点不超过一点五毫米的大小。

    一面是「渡口发梅花,山中动泉脉。芜城春草生,君作扬州客。」这是唐代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李穆往扬州四首」组诗之一。

    另一面是「遥知郡斋夜,冻雪封松竹。时有山僧来,悬灯独自宿。」这首五言绝句是唐朝诗人韦应物的作品「宿永阳寄璨律师」

    一首送婿扬州、一首想念友人,两幅画面,刻在刀上,不免增添一缕文艺气息,意入人心,读起来,引来无尽的遐想。

    两首诗的落款都是「庚寅年刻」,庚寅年又简称虎年,农历一甲子以六十年为一个循环,推算下来可能是1950年吧。

    再看刀身,造型细长、弯度比例非常协调,刀尖、刀刃、还有刀背下的一条血沟,看得出每个部位工艺制作的精湛,刀身接近刀柄处,又见刻有「钢刀王」三个字。

    刀身连着刀柄,刀柄上的两边亦刻有不同的图案,加上金属的护手、套环、环首与刀鞘呼应,使得这把精巧的带鞘小刀整体一看便是出自于能工巧匠之手。

    经历了这么多年,刀峰还是很锐利,虽然刀身已不再光滑,刀柄和刀鞘也已沉淀出经年累月的痕迹,颜色越发沉稳、气质独特。当我再一次把它握在手里,指间依然是那种爱不释手的感觉,心里也依然是无比喜爱的心情。

    只是刀鞘一端套着的刀标脱落不见了,记得是与护环和鞘口一样的金属件,刀柄上原先有的刀穗也不见了,没有了刀标刀穗,感觉不再完美,有点遗憾,转而一想,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哪有十全十美?刀上所刻的那首五言绝句中,相比诗人相隔两地,怀想着友人在寒夜之中灯下独宿,当下的我能拥有这把工艺小刀,并且依旧有一份握在手中欣喜,已经是相当满足的一件事情了。

(此文首载于二零二三年十二月十三日世界日报)

 

后记:

    这篇文章虽短,但是在写的过程花费的时间却不少,一方面细查了有关钢刀的结构,还截取了图片,另一方面又学到了两首古诗词。

    有朋友说过,阅读我的文章时,对一些细致的描述和表达很喜欢,有此共鸣甚是开心,我是用心又认真的在写每一篇,并以此共勉。

    有朋友还好奇地问:藏在哪里了?

    我说:这是秘密。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