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再游莫愁湖

(2025-07-31 11:37:17) 下一个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巍巍金陵、滔滔大江。这个城市,一直让我惦记着要重游一次。

    去年八月回故乡上海期间,上网下单上海虹桥至南京南站的高铁票,在点击付款完成的那一刻,有一种久违的欣喜,坐上高铁上望向窗外时更是有点小激动,三十多年前的回忆也随之扑面而来。

    那一年从女中毕业步入大学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美好,第一次与那么多其他专业的男女同学们一起坐在阶梯教室里上大课;第一次离开家住宿在学生公寓里的那一颗畅想未来的自由之心;还有第一次自由行去南京游玩的我们,如初生牛犊不怕虎。

    记得计划是周五放课后出发周日回,完全不会耽误周一早上的课。说走就走,男女同学七八个,坐上了奔赴南京的列车。

    大家建议由我主管「财政」,除去火车票和住宿费,剩下的就是交通费和吃饭。由我管钱,又必须精打细算,能节省的自然就是吃的费用了。那年头住宿的酒店不带早餐,城市公共交通很不发达,街上的饭店亦寥寥无几,加上人生地不熟,于是买了一堆面包,上一顿吃圆面包、下一顿就吃方面包,有趣开心又快乐。

    我们漫步在清晨的玄武湖公园里,自由自在,在初升的太阳下,朝气蓬勃;我们去明孝陵走那条石像路感受历史,道路两侧排列的那些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的神兽,气魄宏大;我们去莫愁湖公园,依次踏着石头走近荷池中央,站在莫愁女雕像前拍照……

    回忆的画面就在眼前,没想到再游莫愁湖,已相隔三十多年。

    结伴同行的友人因家中急事提前一天回了上海,于是我独自一人预约了莫愁湖的入园票以及胜棋楼片区的预约票,疫情后就是这样,什么都需要预约。

    蓝天白云,天气极好,心情也极好,信步在莫愁湖边,微风习习,湖中微波粼粼,湖边碧波荡漾,行走于莫愁楹联长廊,连踏在木质的地板发出的声响也是好听的。莫愁湖公园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一处的景致都是出乎意料地美,美不胜收。尽管八月的天气非常热,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我的兴致。

    走进胜棋楼片区,穿梭在山石松竹、花木绿荫之中,清凉舒适,幽静的古风小径和那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曾经来过,依稀可辨。月洞门上刻着的「到此莫愁」,亭柱两侧有楹联写着「虎踞龙盘中山王气,鸢飞鱼跃少女莫愁」。

    坐在莫愁水院的长椅上,看着眼前的汉白玉莫愁女雕像一如往昔、栩栩如生,蓝天中挂着朵朵白云,黛瓦上看得见远处的杨柳依依,檐下风铃随风响起清脆悦耳的声音无比的好听。

    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是否要再踏着石头走近荷池中央,如同那年一样站在莫愁女雕像前拍一张照片?

    那年的七八个同学中有铁打的闺蜜也有曾经的初恋。我们在校园相识,同班上大课、同聚在食堂吃饭,一起学跳舞、学溜冰、学打牌;我们在圣诞的烛光里留下誓言,在繁星闪烁下互诉情衷;我们熬夜一同复习迎考、考后一同拿到奖学金举杯畅饮,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清楚地记得那次回上海的火车在途中误点,停车让路不开了,我挡不住睡眼朦胧,在车上念叨了半个夜晚,一定要赶回学校上第一节的高等数学课。想想那时候往来南京与上海的火车要开十个小时,而如今的高铁只需要一个半小时。

    第一次旅游结束后的结果就是那个周一的早上铃声响起时,只有我一个出现在高等数学的课堂里,其他人都去睡觉了。如今每次说到此事的时候,还是觉得甚是有趣。

   校园里大钟上时针的跳动像极了我们追逐前程的步伐,而转瞬即逝的是我们的青春。后来的我们,七八个同学各奔东西,有人远赴新西兰,有人飞往英国,有人移居美国,有人还在上海,也有人早已失去了联系……

    默默地起身,离开莫愁水院前,我没有与莫愁女照。原路返回时再一次走过那一条悠悠长廊,然后在不知不觉中走错了路,没找到大门,却遇见了一大片无比美丽的荷花区域。

    原来莫愁湖盛产莲藕,莫愁湖公园是夏季里有名的赏荷胜地,翠绿的荷叶间朵朵荷花绽放,花香袭人。盛开的景象,满池的碧绿,是我见过规模最大最丰富的精品荷花区域。于是,我边走边对自己说:其实走错路没什么,前方或许有更好的遇见。

    步行转过几个弯后终于回到公园的大门,抬头又见「到此莫愁」四个字高高在上,仿佛在为人们拂去缭绕在心头的愁绪。

    再见了,我不知道下次什么时候会再来;再见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此文首载于二零二四年七月三日世界日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