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行箱

(2025-08-04 11:42:57) 下一个

    去年十月回上海,在风和日丽的一天,与好友一起边散步边聊天,聊到旅游时不知觉地想到了旅行箱,说来也是有点奇怪,细数一下,发现自己的旅行箱,几乎都是在香港购买的。

    最早的一只是在崇光百货买的。那时在上海工作,公司年末长途游安排香港的自由行,周五出发周日回,我背着双肩包一大早赶去浦东机场,中午时分就顺利到达香港,住在铜锣湾的怡东酒店。那段时间正值崇光百货年末大活动,看中一只28ELLE的旅行箱,于是买了回酒店。除了首饰,把新买的手提包和一大堆吃的东西装进去满满一箱,担心超重还匀一些放进双肩包,那时候的购买欲真的是很旺盛。

    后来有一回住沙田,香港的朋友带我去看了跑马场,还在那里吃了西式午餐,朋友因为与人合养的一匹马生病过世没多久,所以心情黯然,我免不了陪着倾听了许久。隔天去了「史努比开心世界」,玩好之后立刻去买了旅行箱,那次是帮朋友带的,记得是一只29寸的中文叫美旅的旅行箱。

    还有一次住九龙的香港8度海逸酒店,那个酒店大堂倾斜的设计太特别了,所以印象蛮深。去香港的次数多了,对托运行李的规则也熟悉,是限重二十公斤而不限件数的规定,所以那次买了两只新秀丽旅行箱,自己一只、帮好朋友带一只。

    初时是因为自己需要而购买,后来往返的次数多了,每次总是轻装而去、买好旅行箱满载而归,成了习惯。有几次住机场附近的香港天际万豪酒店,酒店距离东荟城的Outlets近,购物餐饮应有尽有。有一次朋友要我帮忙找一款运动鞋,因款式太新没买到,28寸的旅行箱却妥妥地又买了带回上海。

    到了二零一七年去德国出差,看到百年历史的老牌RIMOVA旅行箱,滚轮、手柄、铆钉,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是那么的精益求精,抵制不住经典的德国制造,于是在法兰克福买了一大一小两只,大的那只还是堪称黑科技的RIMOWA电子标签eTag旅行箱。这是仅有的一次不在香港买的例外。

    二零一八年去香港工作后,周末有充足的时间经常沿着轩尼诗道闲逛到铜锣湾,有一次弯去旁边的骆克道上行走,看到一家美旅的专卖店,忍不住又进店看,还拍照片发给朋友,挑选了两只旅行箱,那年又是一次满载而回去上海过春节……

    十月的天气秋高气爽,心情也是格外的好,那天的散步中,我把那么多年买旅行箱的事情,如数家珍,喋喋不休地说了个遍,时而也是颇有感触,疫情前的那十几年间,买过那么多旅行箱、也去过很多地方,那些旅行箱就像朋友一样,陪伴在身边,它们的轮子随着我的脚步而滚动。

    旅行箱,是出门在外时必不可少的物品,它承载着一路所需的全部衣物用品,伴随我们飞过广阔天空、驶过山川大地,看一路风景。而旅行,能让我们面对一片真实的世界,看到朴素、真实的自己。

    带着两只旅行箱,年初我飞回旧金山。旅途中一度颠簸得厉害,令我想起那首「山丘」,我们「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而人生往往是「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当再次走在旧金山机场、走向行李提领区时,我知道我的旅行箱在不远地方等着我。

 

 (此文首载于二零二三年五月二日世界日报)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