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抗战记崂山
芮麟
引言:鲁东崂山,是中国二战时沿海著名的敌后抗战根据地。然长期以来,青岛方圆数百里的崂山,除以四季海雾变幻特色笼罩着的山岚叠嶂、奇石画面和蒲松龄《聊斋》传说著称外,大陆鲜有关于它近代民族抗战的史料载叙,为憾事。该文曾名《胜利后重游崂山小记》,记叙的是1946年2月13日,先父与青岛市府同僚陪同国民政府特派视察东北九省及华北各省市接收工作的沈成章(鸿烈)先生慰问青岛乡区民众的八年抗战事宜。
据2021年台湾媒体报道:3月26日,陆军忠烈将士入祀忠烈祠。陆军司令陈宝余上将今日于圆山忠烈祠主持“中华民国忠烈将士故王靖国中将、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一师暨青岛保安总队灵位入祀典礼”,以崇祀先烈,表彰忠勇国魂。入祀典礼上午由陈司令主祭,率烈士遗族及陆军官兵代表与祭,主祭、陪祭、与祭人员就位后,陈司令向烈士灵位上香、献花致祭,并于司仪恭读祭文后,陈司令与全体人员行三鞠躬礼,并转往向烈士遗族一一致意。入祀典礼结束后,由陆军仪队官兵手捧烈士灵位,带领烈士遗族们随同移灵至武烈士祠进行安位,永享崇祀,过程庄严隆重,已载史册。青岛保安大队1938年入序成编,前身系「国军第五战区游击指挥部第二十六支队第二总队直属第三大队」,1943年3月改编为「青岛保安总队」,1941--1945年期间,在青岛、即墨及莱阳等地,与日伪军先后有过80场战斗,总计歼敌370余人,俘敌483人,抗日作战期间青岛保安总队参战官兵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以189名官兵的生命,为全民族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据报道,2022年2月22日,彰化中兴庄环境整备工程开工,该地2010年10月登录为历史建筑,2012年被选定为眷村文化保存区,彰化政府2021年3月依据文化资产保存法调整登录为聚落建筑群,并规划为文化保存园区。将向青创基地、眷村历史故事馆等多元方向发展。
笔者从中国对日民族抗战的史料纪实角度,依据青岛市图书馆藏先父1947年任《青声月刊》总编辑时发表的《千秋抗战记崂山》一文整理,2005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将该文集入其《神州游记(1925-1937)》书中,后再选编入笔者2016年北京版的《芮麟山水情缘》一书,现于文学城网站海外版,以互联网博文展示。请今人对青岛崂山当年的抗日情景与评价,知情为盼——谨注)。
千秋抗战记崂山 ﹡ (1946)
芮麟
千秋抗战记崂山,绝壑穷岩血染斑。
为问大河东畔石,八年寇骑几生还?
雄师百战海西东,十万男儿铁血同。
天为名山留胜迹,残垒斜照夕阳红。
崂山昔以风景著名,今日却以抗战出名。时代给予崂山以新的意义,新的价值。我爱崂山。抗战以前,我为看山,听水,观瀑,探幽,寻诗,曾经五上崂山。崂山是一篇伟大的诗,一幅瑰丽的画,一个不可磨灭的梦。它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
胜利归来,薄游青岛市郊,一山一水,一亭一台,一草一木,都勾起我无限的回忆,引起我无限的留恋,但没有一登我们八年来抗战根据地的崂山。
民国三十五年二月十三日,为了陪同中央特派视察东北九省及华北各省市接收工作的沈成章 ① 先生慰问青岛乡区民众,我又投入了崂山的怀抱。同行的有市长李先良先生,式古、福民、希如、芳先、蕴章诸兄,及各报记者等三十余人。
上午九时,自迎宾馆出发,分乘吉普五辆,浩浩荡荡循台柳路驰向李村。出东镇,崂山隐隐在望,岚光扑人眉宇,白云层层,纠结峰顶,忽凝忽散,变幻莫测,念及半年前耀武扬威的敌寇,现在都已销声匿迹,其气焰的消长,正同浮云的出没一样,令人感慨不胜!车中得一绝:
渐觉岚光扑面来,白云朵朵好花开。
十年阅尽兴亡恨,终古男儿不解哀。
在大时代中,经过了八年抗战洗礼的新青年,都已锻炼成铁的意志、铁的纪律、铁的行动,不复知悲哀烦恼为何物了。
远望崂山,奇峰插天,怪石摩空,山上一株树也没有,当年郁郁葱葱的浓荫完全消失了。乃洪告诉我:日军为防止我游击队的活动,把山上的树木全砍了。漫山遍野的森林,都当作木炭汽车的燃料了。日军所受游击队的困扰,由此可见;我崂山抗战军所予青岛日军的威力,也由此可见。
沿途都有成群结队的乡民欢迎,还有打锣鼓踩高跷表示欢迎的。车到李村,成千成万的农民簇拥在道旁及广场上,欢迎阔别八年重回青岛的沈前市长。情绪的热烈和真挚,几乎令人感动得滴下泪来。
人民是最真诚的。你怎么样待他们,他们便怎么样待你,一点不虚假。因此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你要人民怎么样待你,你便应该怎么样去待人民。以心换心,是今后民主世纪的从政者应该服膺的唯一真理。
沈先生自民国二十年起,任青岛市长,直到抗战胜利后才由李市长继任,前后垂十四年。他在物质上留给青岛的,是触目皆是的巨大建筑物;在精神上留给青岛的,是人民心坎深处无穷无尽的爱。
沈先生的讲话也是带有情感的。人民的热情冲激了他,他诉说八年来国家与人民的遭受的苦难,他关切青岛每一个市民与农民的生活,他希望农村生产的增加,乡区道路的改善,国民教育的普及。他的一字一句都深深地打入民众的脑海。听众脸上的表情,充分反映出他们内心的喜悦。
我站在人丛里,听得有的人在说:“沈市长还和从前一样,不见得怎样老啊。”有的人在说:“老市长真好,他处处想到我们老百姓。”我静静地想着,使我知道:一个公务员,应该如何去爱人民,应该如何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啊!一个不爱人民的官吏,人民是决不会爱他的。
以人民的心为心,这是人民世纪从政者的一个窍。沈先生已抓住了这个窍。天下惟有先掏出自己的心,才能换得到别人的心啊!
我利用沈先生讲演的时间,特地到民国三十年轰动中外的李村劫狱案的所在地李村监狱巡视一周。
那是谈明华兄的英勇抗敌故事。明华于二十七年冬,奉鲁东行署的命令,携带电台潜入青岛,展开地下工作,供给我军政当局很多宝贵的情报。不幸于二十八年七月二十三日,由于内奸的告密,与彭玉麟、马元敬、王文坦、侯汉卿诸同志,先后被日本海军司令部所逮捕,严刑审讯,判处死刑监禁于李村监狱。三十年二月十七日,由我抗战部队的援救及内部潜伏同志的接应,他们与在狱全体抗战志士,同时劫狱脱险。这一件事,不但震摄住敌伪的心,且使青岛市民精神上得到莫大鼓舞,也可以说是抗战史实中的一个奇迹。我国为了深入沦陷区发动地下工作,被敌伪逮捕惨杀的无名志士不知有多少,明华真可是一个幸运者了。
在李村停留约一小时,于“沈前市长万岁”的欢呼声中,汽车又向下河进发。下河的民众,也是那么热烈的欢迎他们的老市长。沈先生笑逐颜开地慰问每一个男女老幼的村民。下河的民众,在沦陷期间是受过敌寇长期蹂躏的。
下河位于青岛近郊进入崂山的要口。因为地位的冲要,敌寇除于市区近郊各村镇设置据点外,于下河建筑了特别坚强的碉堡。外挖深沟、筑寨墙,并敷设电网,常驻一排以上的兵力,守卫这个重要的据点。在敌人的意思,没有重武器的游击队是无法接近这个堡垒的,更不用说突破这个堡垒。李市长引我们到这个残破的堡垒内外巡视了一周。高总队长告诉我们,他是怎样拣选青岛保安总队中射击最准确的官兵;怎样利用黑夜爬近堡垒;怎样用密集的火力压制住碉堡上守望的敌兵;怎样用精确的射击控制住碉堡上的每一个枪孔,使敌军抬不起头来;怎样使士兵在我方火力掩护下,爬近手榴弹的有效距离,炸毁铁丝网及工事;怎样越过深沟高垒,于碉堡下放置炸药,轰坍坚固的碉堡;怎样冲进碉堡,消灭敌人。这样坚固的碉堡,不到一夜的工夫,便被我们攻破了。在敌我配备悬殊、攻守异势的情况下,这实在是一个以血肉拼、以智计取,获得成功的抗战史中的奇迹!也是一个动天地、泣鬼神,可令后世子孙永远感动兴奋杀敌卫国的英勇故事。据高总队长说:“每一次攻破敌人碉堡,都是采取这一个方式。单是靠步枪和机关枪,是不能克敌致的。”敌军自碉堡被我军攻破后,再没有敢在下河长期驻防。下河的民众从此便得救了。所以青岛乡区的民众,始终是在崂山抗战市政府保护之下的;崂山的抗战部队,也始终是在乡区民众的掩护之下的;军民由彻底合作而打成一片,而凝为一体了。这是崂山抗日军所以能艰苦支撑七八年,愈战愈强,最后并收复全市的主要原因。而游击队员中少数与民众为敌者,没有不自食其果的。军队决不能离开民众而独立,一支军队脱离了民众,便是这支军队的末日到了。
更前进,便到了大崂观。群峰围合,修竹夹道,境极幽深。院内碑碣犹在,花木也仿佛如昔,令我陡浮起许多旧游的怀念。李市长说:他们打游击的时候,每到下午四点以后,便来大崂观。因为日军一过下午四时,便再也不敢进入崂山一步了。门口大崂观三字的匾额,还是老市长题的。的确,沈先生留给青岛的纪念品委实太多了。
道士引我们参观全院一匝,拱后送别,意态悠闲,绝无牵挂,真有闲云野鹤之想。事变前我认为大崂观之胜,在门外的一座横山,石壁峭奇,秀色可餐;今日重来,这个看法依然不变。又成一绝云:
观外奇峰如画屏,观中修竹自亭亭。
道人尽日无闲事,送罢白云课道径。
是诗堪为观中道人写照。由大崂观向北九水,山道崎岖,峰峦重叠。汽车完全靠着山涧盘旋而上。从前平坦宽阔的石片路,已经完全破坏了。整理修补,恢复旧观,恐怕尚须时日。
我一进崂山,好似回到了老家一般,也如遇到了老朋友一般。一峰一壑,一泉一石,都似乎向我点头,向我招手,对我表示亲善的感情。我也以最关切的眼光,细细端详崂山的面貌是瘦了,是肥了;抗战给了它多少滋养,多少损伤。我想于记忆中,从今日的崂山,认出当年的崂山来。生平爱与山水结不解缘,想不到以事变而离开青岛的我,又以胜利而重回青岛。这不能不说是与崂山特别有缘吧?触情生景,口占一绝:
一峰一壑尚知名,泉石归来别有情。
料得山灵应笑我,疏狂依旧一书生。
十年来转战鲁西鲁南,浪迹川西川东,跋涉冀鲁豫陕苏皖湘鄂诸省,游踪半个中国,一官役役,饥驱天涯,只落得“百卷文章万首诗”。自怜亦复自笑!山灵有知,或能引我为知己吧?
十二时半到北九水。李市长引导我们参观了战迹,便到天主堂进午餐。
崂山的战迹是随处都有的。自我军在崂山建立抗战根据地以后,与日寇大小数百战。有时是我军袭击敌军,有时是敌军进攻我军。无论哪一次战役,都充分发挥我军的机动性,利用地理的熟悉与地形的优越,出奇以制胜。敌军败挫之余,迁怒居民。崂山附近的民房别墅,都被拆毁或焚毁。北九水一带,摧残尤惨。除了天主堂外,几乎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我们巡视着每一座断垣残壁。这些抗战的遗迹,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敌军是怎样的痛恨游击队;而崂山抗日军的威力,是怎样的叫敌人苦恼啊。
八年的岁月是悠长的。崂山密迩青岛,支撑八年的长期抗战,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崂山抗日军艰苦卓绝的精神,将与崂山永垂不朽。崂山从此不但以美丽的风景闻名于世,并且以英勇的抗战驰誉中外了。
北九水位于万山环抱中,为崂山风景的结晶处。松风稷稷,涧水淙淙,清丽独绝。天主堂的修女,终年与高山流水清风明月为伴,实在得人间之至乐。
我徘徊于松林间,踯躅于山涧边,静静的回味当年与亦朋等畅游崂山情景,历历如在目前。但友好星散,各走西东;我也两鬓青青,渐增银丝了。思之不胜怅然。所幸傲骨嶙峋,贫而不改其乐,不易其道,不变其操,今日与山灵相对,尚可无愧。自分此生,将以诗僧终其天年了。
俯仰天地,感慨万端,又成一绝:
当年九水尚盈盈,劫后依然澈底清,
流过千峰万壑去,泠泠只是在山声。
曩游南岳,有“我爱名山山爱我,一时胜会足千秋”之句,他年倘得结茅二崂,纵情诗酒,啸傲云烟;则我与名山,应该不但是一时胜会吧?
下午二时,离北九水,向柳树台前进。靛缸湾以时间迫促,未及前往,不知潮音瀑别来无恙否?
自北九水至柳树台,汽车完全在山顶盘旋。山高道陡,惊险万状。将至柳树台,同车的栾心圃太太忽地掩面哭起来了。
战前心圃夫妇在崂山经营崂山大饭店,建筑雄伟,风景秀丽,为崂山名胜之一。事变后,他们不甘留居青岛为敌伪的顺民,万里跋涉,入川抗战,备尝艰苦。今日归来,崂山大饭店不见了,仅留下几堆瓦砾。合抱的柳树也一株没有了,只剩下一座荒山。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心伤泪落?心圃扶着他太太到饭店遗址巡视一周,也禁不住长叹一声。本来人间哀乐,万物荣枯,事业兴衰,决无永恒不变之理。崂山大饭店,即使不为日军摧毁,总有一天也得毁灭的,不过在永恒的宇宙运转中延长一瞬间罢了。了然于此,也就可以释然了。口占一绝,以慰崂山大饭店主人。
八年西去又东回,大好楼台剩劫灰。
寄语栾家贤伉俪,前尘如梦莫深哀。
心圃夫妇读之,当亦为破涕一笑。
过柳树台,车向下行,经韩河、于哥庄、段家埠,山势渐平,风景也渐渐松散。沿途均有民众结队欢迎,沈先生也都下车殷切慰问。下午四时到大河东,参观石屋檐战迹。大河东为东部崂山的咽喉,地位极为险要。敌寇特于岭西筑有碉堡,设置据点,以防止崂山抗日军的活动。李长告诉我们,大河东战役,敌人出动数百人,与我军转战岭西登瀛间,死伤过半。敌不支,退至大河东,为我军四面包围,打得弹尽援绝。最后避入石屋檐的隙缝中,凭险顽抗。但终于给我们用手榴弹悉数歼灭了。日军没有生还一人。至今石缝中尚有血迹斑斑,可以辨认。这次战役,我军作战之勇,敌军受戮之惨,实在令人可歌可泣,值得纪念的。
崂山抗战遗迹,到处皆是。丰功伟绩,炳耀中外。中国是一个最善于以弱敌强、以至弱胜至强的国家,也是一个最懂得置之死地而后生、向死里求生的国家。崂山抗战的全部历史,可为中国军事哲学的说明。钦敬之余,美以二绝:
千秋抗战记崂山,绝壑穷岩血染斑。
为问大河东畔石,八年寇骑几生还?
雄师百战海西东,十万男儿铁血同。
天为名山留胜迹,残垒斜照夕阳红。
崂山与天地长存。崂山抗日军的战迹,也将与天地同垂久远了。
出大河东,向东南行。不久便望见碧澄澄的海水,到了青岛外围重要军事基地的沙子口。
沙子口滩平浪弱,最适于海军登陆。二十六年底,我军撤出青岛后,日军即于此登陆,进入市内。我崂山抗日军,也曾在这里屡次打击日军,建下了不少的赫赫战绩。
最著名的一次,消灭敌人百余名,所遗骷髅染于岩石上的血迹,至今仍斑斑可指。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值得引以骄傲的。
当地民众开了一个盛大的欢迎会,沈先生又讲了半点多钟话。勾留一小时,大家在依依不舍中,车折而西行,
经登瀛,而抵石老人。一路始终是沿着海边走,波光浩淼,一碧无垠,与北九水一带连峰际天的情景,恰恰成为一个有趣的对照。青岛的风景,其妙处便在有高山,有大海,山海相映,衬托出人间的绝妙图画。一个人久居闹市,神经是会麻木的,一入乡村,便可清醒过来。石老人的村鸡喔喔声,忽激起我无限感触。这种感触,是不便向别人倾诉的,只好仍付于诗吧!
山川历历指崂西,路过登瀛意转迷!
七十万人谁起舞?荒村夜夜可闻鸡。
车至湛山,经陆军医院,入内视察一周。以天色已晚,即匆匆西行。下午六时三十分,回到了灯火辉煌的迎宾馆。
崂山,时代给予它以新的意义,新的价值。我此次上崂山的目的,与其说是游览风景,毋宁说是参观战迹。无疑的,崂山因为树木已被日军砍伐尽净,它的外观的美,显然不及战前了;但它内在的美,却因抗战而更充实,更丰富了。
崂山是青岛抗战的根据地,是最后胜利的纪念塔。它将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最光辉的一页。
━━━━━━━
编注:
* 本篇又名《胜利后重游崂山小记》,系按馆藏于青岛市图书馆《青声月刊》1947年创刊号中作者原文整理。---编者注
① 沈鸿烈(1882-1969):字成章,湖北天门人。早岁留学日本,习海军。辛亥参加革命,民初服职北京政府,参谋军机。历任东北海军舰队司令、渤海舰队司令、青岛市市长、山东省政府主席、农林部长、浙江省政府主席;1948年,转任考试院铨叙部长,1949年去台,任顾问,寓居台中,殁于1969年。其有关史料,可参见新华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沈鸿烈生平轶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