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军团博物馆4 罗丹早期作品
--2025旧金山的小日子系列84
杭州阿立
2025年8月10日
书接上集: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8/6249.html
如前所述,我们在前台虽然拿了中英文2份导览图,却没有先看看展厅分布。第一个进入罗丹展厅理所当然,接着往旁边的展厅走,也是罗丹雕塑(见上集)。再接着走,看的是荷兰展厅。。。
如此一路走下去,大约看了上层展览的一半,有点累了,坐下歇歇。拿出导览图,才发现我们走的不是顺势或逆势(顺时针或逆时针),需要倒回去。走了半圈冤枉路,奈何。
倒回去途中又看到一个罗丹雕塑展厅。
荣誉军团收藏有90多件罗丹雕塑9,据说是世上除了法国的《Musée Rodin》(罗丹博物馆)之外收藏罗丹作品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现在开始整理照片,写博文系列。别的展厅先看、后看并没啥,每个展厅都是相对独立的主题。但罗丹的3个展厅,博物馆是挨在一起的,我的博文系列应该放在一起更顺理成章。
这集就继续看罗丹的雕塑。之后的博文顺序就按我们看的展厅顺序,不再调整了。
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Walter and Phyllis Shorenstein Court(沃尔特和菲利斯·肖伦斯坦庭院):
网上介绍:
“荣誉军团博物馆(Legion of Honor)是一座美丽的美术学院建筑,坐落于旧金山林肯公园,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加州士兵而建。它俯瞰太平洋、金门大桥和整个旧金山,以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氛围而闻名。博物馆的藏品包括罗丹的《思想者》(现藏于博物馆的荣誉庭院)、欧洲装饰艺术和绘画、古代艺术,以及美国规模最大的版画和素描收藏之一。”
“荣誉军团博物馆内设有沃尔特和菲利斯·肖伦斯坦庭院。沃尔特(1915-2010)是一位美国亿万富翁,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者。他的妻子菲利斯于1994年去世,这座美丽的展厅是为纪念他们而建。”
罗丹早期作品:
Mignon(迷娘):
谷哥AI介绍:
“《迷娘》是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半身雕塑,描绘的是他一生的伴侣罗丝·伯雷(Rose Beuret)。这尊雕塑是他早期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他毕生创作中的重要作品,展现了他在塑造情感和捕捉栩栩如生特质方面的创新手法。”
“罗丝·伯雷特是罗丹的模特、工作室助理,也是他儿子的母亲。他们在一起生活了50多年,并在去世前不久结婚。”
“罗丹的《迷娘》以其极富表现力而闻名,艺术家运用光影营造出动感和情感。这种风格标志着他告别了当时雕塑中普遍存在的理想化古典形式。”
“标题“迷娘”可能指的是歌德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徒生涯》中的人物,这部小说也是安布鲁瓦兹·托马斯歌剧的基础。”
“《迷娘》曾在各大画廊和博物馆展出,为罗丹作为现代雕塑大师的声誉以及他对人类情感的探索做出了贡献。”
够牛的,赞一个。
Man with the Broken Nose:
The Call to Arms(战斗的号角):
《战斗的号召》是罗丹参加普法战争(1870-1871年)期间巴黎保卫战公共纪念碑竞赛的作品。作品展现了一系列艺术影响,从令人联想起米开朗基罗《基督像》的瘫倒男子,到令人联想起弗朗索瓦·吕德在凯旋门上雕刻的天使痛苦的面孔。罗丹对公共纪念碑的非传统处理方式导致他在第一轮就被淘汰。正如他后来写道:“我……至今仍经常问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要参加……我的团队肯定显得太过暴力,太过激烈。”
The Fallen Angel(堕落天使):
《堕落天使》是罗丹运用立体拼贴技术的典型例子之一——利用预先存在的元素构建人物或群体。
罗丹多年来收集了大量石膏模型。这些模型包括各种姿势的人物,以及独立的肢体、头部和其他身体部位。它们构成了艺术家的宝库,罗丹利用这些独立的元素,发展出后来被称为“组合”的技法。他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各种元素,用旧的部件创作新的雕塑。
《堕落天使》中的两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在罗丹的其他一些作品中看到。趴伏的天使形象基于一个名为“阿黛尔的躯干”的单一、感性的形象。这个残缺的躯干被罗丹多次使用。它最初是打算出现在艺术家的《地狱之门》——一座装饰艺术博物馆的纪念性大门上。罗丹后来用这个人物塑造了他著名雕塑《永恒的春天》的女性形象。这个蹲伏的人物形象是根据《倒下的石头女像柱》(Fallen Caryatid with Stone)创作的,这个雕塑也出现在《地狱之门》上。
The Sculptor and His Muse(雕塑家和他的缪斯):
女人轻盈的身躯诱惑地俯身贴近男人驼背的身躯,长发披散在他的头顶,在他耳边低语。女人的存在似乎折磨着男人,他扭动着肌肉发达的身体,捂住嘴,抑制着尖叫。这位优雅的女人象征着缪斯女神,或是灵感的化身。对于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来说,创造力既是美的源泉,也是折磨的源泉。
Youth and Old Age or Triumphant Youth(青春与老年 或 胜利的青春):
《青春的胜利》(Youth Triumphant)是奥古斯特·罗丹为策划《地狱之门》而创作的雕塑之一,灵感来源于让·当普(Jean Dampt)1893年展出的作品《祖母的吻》(The Grandmother's Kiss)。该作品描绘的是一位年轻女子依偎在一位老妇人的怀里,两人深深地接吻。
Faun and Nymph or the Minotaur(牧神与仙女 或 牛头怪):
《牛头怪或牧神与仙女》创作于1886年左右。作品描绘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神话人物:牛头怪,一种人身牛头的生物;以及牧神与仙女,分别代表着类似萨提尔的生物和女性自然精灵。罗丹的作品探索了这些截然不同的神话人物之间的交集,通常侧重于它们的形态及其所传达的情感细微差别。
在希腊神话中,牛头怪是帕西淮(米诺斯国王的妻子)和一头公牛的后代。他被困在迷宫(Labyrinth)中,需要活人祭祀才能生存。
牧神通常被描绘成拥有人类上半身和山羊腿的形象,类似于萨提尔。仙女是与树木、泉水或山脉等特定地点相关的自然女神。罗丹的雕塑很可能描绘了她们亲密拥抱的场景,或许还带有一种情欲的意味。
罗丹的雕塑并未明确展现与牛头怪相关的祭祀或暴力场景,而是着眼于两个神话人物之间对比鲜明的形态和潜在的互动。这种创作手法体现了罗丹对通过雕塑探索人体形态和情感表达的兴趣。
Henri Rochefort(亨利·罗什福尔):
维克多·亨利·德·罗什福尔-吕塞(Victor Henri de Rochefort-Luçay,1830-1913)是一位激进的法国记者、艺术收藏家和赞助人,以其狂野的发型和同样尖锐的观点而闻名。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于1884年至1886年间创作了这尊罗什福尔的青铜半身像。
Victor Hugo(维克多·雨果):
罗丹长期以来一直钦佩文坛巨匠维克多·雨果(1802-1885),《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的作者。1883年,罗丹获准到这位作家的家中作客,并在艰难的条件下开始创作肖像。“他没有——也就是所谓的——摆过姿势,”罗丹后来写道,“但我和他一起生活,一起吃午饭,一起开车,或参加他的晚会……他的半身像就放在他家里,这让我得以在那里创作……”。旁边较小的半身像上刻有评论家阿尔塞纳·亚历山大(Arsène Alexandre)的题词,而海绵状的大理石底座则是整个半身像的独特之处。
上面介绍所提的“旁边较小的刻有评论家阿尔塞纳·亚历山大题词的雨果半身像”我也拍了照片,见下。
较小的雨果半身像:
接着看展览。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下集《荣誉军团博物馆5 十七世纪荷兰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