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阿立

阿立,杭州人,理工男,浙江大学工学学士、硕士,美国肯塔基大学博士。 近几年在海外中文网写些回忆、随笔、游记和诗词曲,笔名杭州阿立。
个人资料
正文

荣誉军团博物馆3 荣誉军团罗丹展

(2025-08-09 03:52:56) 下一个

荣誉军团博物馆3 荣誉军团罗丹展

--2025旧金山的小日子系列82

杭州阿立

2025年8月9日

书接上集:

荣誉军团博物馆2 罗丹后期作品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82791/202508/5376.html

罗丹雕塑展厅里面两面都有通道。选一个走进去。。。

一进展厅就见罗丹的半身塑像。

Bust of Auguste Rodin(罗丹半身塑像):

塑像是罗丹的天才学生、情人卡米尔·克洛岱尔(Camille Claudel)所作。

按谷哥:

卡米耶·克洛岱尔是奥古斯特·罗丹的情人、缪斯女神和最有天赋的学生。菲松·居纳(Fisun Güner)写道,她悲惨的人生掩盖了她非凡的天赋。“我告诉她哪里可以找到黄金,但她找到的黄金却属于她自己。”这是奥古斯特·罗丹如此评价他最有才华的学生卡米耶·克洛岱尔。

位于塞纳河畔诺让的卡米尔·克洛岱尔国家博物馆于2017年开馆。克洛岱尔是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长期合作伙伴,巴黎罗丹博物馆设有专门展出她作品的房间。

这个展厅也是罗丹的雕塑。

Rodin At the Legion of Honor(荣誉军团罗丹展):

展厅概览:

展厅居中是罗丹的另一著名经典大作《The Kiss》。

The Kiss(《》):

《吻》描绘了一对裸体情侣热情拥抱,初吻的开始。罗丹的创作灵感源自但丁史诗《神曲》(Dante’s epic poem The Divine Comedy)中不幸的十三世纪恋人保罗和弗朗西斯卡,他最初将这对情侣作为《地狱之门》的原型,然后将其发展成一个独立的群体。如今,这幅作品是罗丹最受喜爱和被复制的作品之一。其主人公的裸体,尽管缺乏文学或神话的依据,在二十世纪依然震撼着许多观众。

Eve(夏娃):

罗丹原本打算将夏娃和高耸的亚当分别置于他那座巨大的青铜门廊——地狱之门——的两侧。圣经中记载的人类祖先将伫立于此,永远见证他们罪孽的后果——肉体的死亡和灵魂的沉沦。作为一件独立的雕塑,夏娃是忏悔的实体宣言;她的身体因痛苦而扭曲,她的面容被禁锢在痛苦的姿态中。

The Mighty Hand or Clenched Right Hand

The Three Shades三个阴魂):

这三个人物最初是罗丹作品《地狱之门》的顶部,后来他将其放大成一个独立的群体。乍一看像是三个不同的人,实际上是同一个人,被铸成了三个不同的模样,并以不同的角度排列。罗丹精湛的造型技巧和三维构图的构思能力,使每个裸体都显得独一无二。其效果令人难以忘怀——被诅咒的灵魂永恒地舞动,像是列队哨兵发出但丁《神曲》中地狱之门上的警示:“凡入此境者,皆应放弃希望。

在但丁的《神曲》中,阴魂(被诅咒者的灵魂)伫立于地狱入口,指向一句明确的铭文:“凡入此境者,皆应放弃希望。” 罗丹对阴魂进行了多次研究,最终拼凑出三个一模一样的人物,它们似乎在绕着同一个点旋转。他将它们置于《地狱之门》之上,高耸于下方的观者之上,然后将它们放大,形成一个独立的纪念性群体。

如同亚当的形象——其饱受折磨的姿态在《三个阴魂》中得到体现——米开朗基罗的影响在此显而易见。人物头部夸张的倾斜几乎将人物的颈部和肩部连接成一条水平线。通过这种解剖学上的扭曲,罗丹实现了当时无与伦比的表现力。

The Prodigal Son浪子回头):

罗丹以强有力的构思,突出了圣经中浪子回头的寓言——那个任性的孩子跪倒在地,乞求父亲的原谅。这尊人物雕塑最初出现在《地狱之门》中,后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构图:绝望(hopelessness and despair)的象征。光滑的皮肤、突出的岩石以及凿痕,都表明这尊青铜雕塑是仿照大理石版本铸造的。雕塑上不寻常的蓝色铜锈,展现了罗丹对与合作者合作进行实验性色彩创作的兴趣。人物雕塑和岩石雕塑是分开铸造的;敞开的底座让我们可以看到两者的连接处。

Fallen Caryatid Carrying an Urn倒下的女像柱托着瓮):

《倒下的女像柱托着瓮》(原名《悲伤》)被罗丹及其同时代人视为其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与古典传统中站立的女像柱(支撑女性形象)不同,罗丹的这尊女像柱在她所托瓮的重压下,蜷缩成一团。

Fugit Amor(易逝的爱情):

Fugit Amor是拉丁文,意为“fugitive love”(易逝的爱情)。

Fugitive love是奥古斯特·罗丹于1886年至1887年间创作的一件雕塑作品,由大理石雕刻和青铜铸造而成。作品描绘一男一女在岩石顶上拥抱的场景。更具体地说,作者的灵感来源于弗朗西斯卡·达·里米尼与保罗·马拉泰斯塔的爱情故事,这暗指但丁在《神曲》中对地狱第二层情欲的描述。

Polyphemus and Acis(波吕斐摩斯与阿喀斯):

这又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演绎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西西里牧羊美少年阿喀斯和象征宁静大海的神女伽拉忒亚三角恋情。

伽拉忒亚拒绝了野蛮丑陋的波吕斐摩斯的追求。伽拉忒亚和阿喀斯的一次约会中被波吕斐摩斯撞见。妒火中烧的波吕斐摩斯从埃特纳山边掰下一块大石头向阿喀斯投去,把阿喀斯整个人埋葬。鲜红的血从石头下面淌出来。。。在神的怜悯下,阿喀斯成为水神,化作西西里的阿喀斯河(Acis river)。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下集《荣誉军团博物馆4 罗丹早期作品》: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