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VS经济学:真正的独立该先富脑袋还是口袋?
文/许许
最近看《圆桌派》,竹幼婷作为嘉宾那期让人印象深刻。已是二子之母的她,状态极佳,谈吐间能看出她深研心理学,并将所学融入家庭生活。她对母女关系的反思尤为透彻,可惜聊天类节目可能要保持氛围轻松,几次深度话题都被插科打诨调侃调笑带偏,甚至被口误"见心理医生"。
其实,心理学值得认真对待。幼婷离开职场7年,全心陪伴孩子成长,待他们稍大才回归工作——这是智慧的选择,当然,也需经济底气支撑。
她提到童年记忆时,突然意识到自己正在复刻母亲的轨迹(母亲也曾为家庭选择离职)。这种觉知,最终让她更好的接纳自己和母亲。
节目中讨论到精神独立和经济独立,也就是现在话说先富脑袋还是富口袋。
传统观点:鲁迅说"没有生活,爱情无以附丽",多数人认为先经济独立,再谈精神自由。
幼婷的观点:作为养育者,她认为精神独立应从孩童时期培养,贯穿成长,成年后自然拥有强大的内核;而经济独立,则是能力积累后的水到渠成。
我是很早就比较独,但谈不上立。从小在书中展开想象力,自以为精神挺自主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实际情况是,既没有富脑袋,也没有富口袋。第一次读穷爸爸富爸爸,根本没明白什么意思。一路行来,不但中年已至,还要面对终将到来的老年。
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都不是"达到即可"的终点,而是需要:
愿景——知道自己要什么;
方向——清楚如何抵达;
持续行动——在摇摆中坚持。
对成年人来说,两者无需严格分先后,可以交替精进,互相滋养。而幸运的孩子,若从小被赋予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和强健体魄(比如幼婷的"小铁人兄弟"),或许能少走许多弯路。
若经济暂不宽裕:
先充实精神:每天留出30分钟阅读/学习,保持希望感
发掘自身优势:
做个"才能清单":列出你擅长和热爱的事
找到3个可对标的榜样,研究他们的成长路径
小步试错:选择1-2个方向开始微实践(擅长什么就分享什么,从朋友圈发帖开始)
若经济已自由,但精神依赖强:
建立觉察习惯:
每日写情绪日记
定期做"关系复盘"(与家人/朋友的相处模式)
寻找成长伙伴:
主动接触内外兼修的朋友
参加读书会/成长社群
设置精神里程碑:
每季度完成1个心理成长主题(如边界感练习)
成长金句
"人生如登山,精神是氧气罐,经济是登山杖。
你可以先准备装备再出发,也可以带着信念边走边找。
重要的不是先后顺序,而是始终向上的决心。"
前路也许山重水复,但每翻过一个山丘,
你都会遇见更开阔的自己。
说到底,人生不是单选题。
经济与精神,如同双脚,交替前行,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