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文心

语言、文化、思想、艺术
正文

戏谈什么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2025-02-22 21:19:53) 下一个


什么是这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呢?当今之世,最好的东西,最让人不顾一切去追求的东西不就是工作吗?英语叫job,日语叫しごと。
 
此话怎么讲?你看,一个人生下来,没几天就开始学认字写字,好进学堂。他或她的爹妈就要砸锅卖铁买学区房,好让他或她上最有希望的幼儿园、小学。然后呢,他或她就忙着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有的还要上研究生,读什么硕士、博士,这么十几、二十年的努力,为什么呢,为了得到一个工作。
 
有人会反驳说:上学是为了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工作。学习知识?没有的事。前几年,我儿子上了大学,学费、生活费一年大约要六、七万美元。我想那学校的学生们,大多或从父母那里拿了巨资,或自己借了巨债,才换得那样的大好学习机会,总该会拼命学习吧? 但听我儿子说,学生们几乎都不学习,差不多都从一进校门开始,就在忙着找工作 - 找暑期的临时工。高年级学生传授给低年级学生的秘诀就是把找暑期的临时工当成上学的头等大事。第一年的暑期有了工作经历,写在resume上,就有了点资本找第二年的暑期工作…这样到进了毕业班时,就有资本找正式的工作了。不然的话,第一年的暑期没有工作,第二年的暑期就不好找了…毕业时就找不到工作了。于是学生们都忙着找工作,根本就没心思从教授们那里学什么知识、得什么教诲。花了巨款进学校,只要领一张文凭,好去找工作。
 
跟工作有关系的知识,多少还有几个人勉强学学;跟工作没关系的知识,更是没人学了。美国有一类大学,叫liberal colleges,所教授的知识,总称liberal arts,也就是文学啦、哲学啦、历史啦之类,现在是越来越没人去念了。为什么呢,念了之后找不到工作。这liberal arts中的“liberal”,意思是自由,“liberal arts”的意思就是“让人得到自由的艺术”,意思是这些东西能帮助人获得“精神自由”,但是,没有工作,自由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这类学校越来越招不到学生了。
 
生命诚可贵,
自由价更高。
若为工作故,
两者皆可抛。
 
总之,这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工作,它远比生命、自由、爱情、精神、理智、知识都重要得多。君不见,社会上如果失业(俗称丢工作)的人多了,总统的宝座就会坐不稳。但没听说过如果社会上丧命的、坐牢的、失恋的、庸俗的、发疯的、无知人的多了,总统的宝座会有什么不稳。
 
为什么情况会是这样呢?因为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他的工作。所以现在的中国人名片上都印一大堆董事长、总经理、教授、博导、院士,好像钞票上要明确印出一百圆、五百圆,免得让人不清楚他倒底是什么价值。
 
显然,他的工作管的人越多,也就是说他越能决定别人是有工作或没工作,他的价值就越大。皇帝那工作管的人最多,所以别人一到了他面前就赶紧跪下了。
 
我这辈子很不幸,没做过那种管人的工作,不能让别人得到工作。但有一次,有人误会了,也让我品味到做个有价值的人的美好滋味。那是我的一位邻居。本来已经与我作过十来年邻居了,并没有对我有什么兴趣。但有一天,突然对我亲切起来,会送了一盘点心到我家来,“自己烤的,您尝尝看?”;还请我一家上他家去吃饭。我吃着别人送来的点心,吃着别人家餐桌上的佳肴,听着友情的话语,实在很受用。原来他那时想进我那时工作的那家公司,我就帮他把resume交给我公司里的高管们了。后来没有结果。后来他在别处有了满意的工作。一切也都恢复原样了。不再有点心,也不再被请去做客。我能说什么呢?总不能希望别人总是糊涂,总误以为我是个有价值的人。
 
在一个公司里工作久了,就会逢上有人高就他处,辞职走了。这时众人就要集体宴请送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但有时也会有人被裁员了,这时众人就都佯装不闻,待他(她)悄然离去。真正的区别是,高就他处的人也许是你将来找工作时一座潜在的桥;而被裁员的人,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也就不成其为“潜在的桥”。何况,被裁员,真是件晦气的事,让人本能地不想沾上。这到不是迷信。被裁员,也许正是被上司所厌。若去对他(她)表达“依依不舍”,万一被上司知道了,目为他(她)的朋友,下次裁员可能就轮上自己了,那可是灭顶之灾。
 
你能说当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最让人不顾一切去追求的东西不是工作吗?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