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油管上听到一个大V偶然提到“窝囊旅游”这个词,说是国内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盛行这一新型旅游方式。
窝囊这个词本来带着几分贬义,形容一个人没出息、没本事。但加在旅游前面,却产生了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窝囊旅游听上去有点自嘲,却也透露出一种轻松、务实、甚至有点可爱的生活态度。
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总带着几分精英气息。比如出发前要做厚厚一叠攻略,专攻名胜古迹,行程安排得分秒不差,到了景点一定要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好像不发几张滤镜照片,就等于白去了一趟。所以许多人并不是真的想欣赏风景,而是为了完成一项社交任务,仿佛只有“我也来过”才算拥有。
而窝囊旅游正好相反。它不追求高大上,不讲究仪式感,也不和别人攀比。它更像是一种“反卷”式的旅游哲学,穷点无妨,主要是要舒服、要开心、要自在。它属于那些每天埋在写字楼里、被完成任务追着跑的年轻人,也属于为房贷车贷焦头烂额的中年人。没那么多闲钱去精致穷,但总想找个机会透口气,哪怕只是换个地方发呆也无不可。
这种旅行的目的,其实就是让自己放松,在陌生的环境中暂时摆脱压力。哪怕只是一杯便宜的冰咖啡,一场说走就走的郊游,也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惊叹生活原来还能这样轻松!
我感觉我自己就好像是窝囊旅行的执行者。刚来美国那几年,囊中羞涩,又想出去玩,常常和三五个朋友带着孩子,开车去野营。每家一顶帐篷,一块营地,就算有了自己的小旅馆。美国的露营地(campground)设施还真不错:有洗澡间、饮用水、自来电,甚至还有烧烤架。晚上大家围在篝火旁烤香肠、吃大饼,孩子们追着萤火虫跑,大人们聊家常、讲笑话。
那种自在的快乐,可能比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还要甜。而现在嘛,大家老了,帐篷换成了Airbnb。租个山里或湖边的房子,几家人一起住,一起做饭、打牌、聊天,更是乐在其中了。尤其是我们这些空巢家庭,时间充裕,也更懂得享受慢节奏。这样的旅行不花多少钱,却格外让人开心。今年夏天,我们去了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四家人租了一个大房子,每天走一两条山路(trail),登一座不太高的山,欣赏一个不太壮观的瀑布,一路欢声笑语,开怀快乐!
记得有一天,我们乘坐登山火车去华盛顿山(Mount Washington)。车厢缓缓爬升,窗外是满山的树木和飘动的云雾。途中看到不少背着大包、挥汗如雨的登山客,我在心里默默致敬,然而我更享受我的逍遥状态。毕竟对我们这些退休的窝囊旅客来说,能坐着车上山,何乐而不为?
当然,窝囊旅行也不是一动不动。我们每天仍会徒步运动一两个小时,既锻炼身体,又欣赏风景。但原则只有一个:绝不把自己累得半死。想起年轻时去华盛顿特区(Washington D.C.)旅行,我太太是那种非常能走的人。那次她带着全家暴走国会山、纪念碑、博物馆群,结果晚上我发现脚底打了好几个泡。那天晚上我再三强调,以后旅行必须轻松一些,没必要往死里折腾自己!
窝囊旅游这个词虽然听起来不够体面,却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新心态。它和“躺平”、“内卷”、“佛系”一样,都是年轻人用来自嘲、自救的语言。它不是消极,也不是颓废,而是一种在现实压力下的温柔抵抗:既不逃避,也不拼命,只是选择用最省力的方式,去拥抱一点生活的美好。
我想,这样的旅行方式,其实最适合我们这些退休的人。没必要去南极探险、去撒哈拉露营,也不必非要打卡所有网红景点。完全可以找一个阳光温暖的小镇,看看人家的花园,喝一杯本地的咖啡,或只是坐在湖边晒太阳,听风吹草动,看小松鼠玩耍,这不就是最奢侈的幸福吗?
窝囊一点,其实挺好。因为旅行的意义,不是证明你去过多少地方,而是让你暂时忘记自己,陶醉在与朋友共享的安静和快乐中。
2025.10.4 于美国
FollowNature 发表评论于 2025-10-05 05:16:33
随心旅游。一点也不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