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菜园可谓一败涂地。因为五月底才从国内回来,大约六月初才把菜种下,比往年整整晚了三个多星期。当时心想,既然播种晚了三个星期,收获是不是也能顺延三个星期?这样算下来,产量未必会少。
没想到,现实却完全相反。今年不仅开始得晚,而且结束得还早。换句话说,产出的周期非但没有顺延,反而被缩短了。结果整个耕种季节比平时至少短了一个多月。
去年我还曾洋洋得意地写过一个帖子,说自己后院的三株南瓜结了十五六个硕果,不仅自己吃,还分给邻居。今年却没情绪再炫耀了。同样三株南瓜,才结了四个,而且样貌奇形怪状,像歪瓜裂枣。本来种的是长型的密本南瓜,却长成了狗头南瓜的模样。那些后来才冒头的小南瓜,更是没等长大就早早夭折。
我一直在琢磨,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最后还是归结到动手太晚。更令我郁闷的是,隔壁邻居家的菜园今年竟然出奇地好。他们好几前搬来后,跟着我学种菜,这些年也算是我的“学生”。结果今年这位“学生”反倒超越了老师。女主人还特别强调,说是学会了我年年叮嘱的“勤施肥”。问起细节,她用的不过是最常见的蓝色颗粒状 Miracle-Gro,用水稀释后定期喷洒。结果她家长豇豆一茬接一茬,粗壮饱满,还送过来好几把;而我种的长江豆却颗粒无收,早已经拉秧。她还客气地说,自己所有的种菜经验都是跟我学的,并且今年最好。听到这话,我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因为今年我的菜园寒酸得很,几乎没一样拿得出手。只有几盆青椒和茄子还能开花结果,至少能让我心里坦然一点。
今天早上看到一篇文章,英文的,标题是现在应该给高架菜园做土壤保养了(那个词是replenish),我立刻来了兴趣,读完后才有所觉悟:土地不是无底洞,它也需要保养,需要充电。
这句话让我回忆起自己初次种菜的经历。当年在康奈尔读研究生,学校宿舍区开辟了一块土地,按块出租给留学生。我租了一块二十乘二十英尺的地,每季度十块钱。当年的收成惊人:西红柿硕果累累,多得让我记忆深刻。那时我还是穷学生,拖家带口的。菜园为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与喜悦。康奈尔附近还有大湖可以钓鱼,鱼加上蔬菜,日子过得还算潇洒。可是到了第二年、第三年,产量便急转直下,虫害丛生,蔬菜长不大就枯死。那片土地的养分显然已被榨干,从此我也结束了那一段种菜时光。
搬到现在的住所也有二十年了,记得第一年同样大丰收。尤其是豇豆,垂挂满架,仿佛热带雨林。但如今却颗粒无收,形成鲜明对比。显然,这片土地的土壤早已透支,被我榨干。虽然我每年也会买些 garden soil 和牛粪肥,但看来远远不够。毕竟这些营养土的说明上写得清清楚楚:功效不过三个月,撑不满整个种植季节。
那篇文章提醒说,补养土壤的最佳时机有两个。第一是秋天收获完成之后,把后院堆肥桶里的厨余、草屑、落叶挖坑埋入菜园,让它们在冬天慢慢腐烂,转化成来年的养分。第二是在春天播种之前,翻土时继续施肥,比如牛羊粪等有机肥。每年这两次补充,才能保证土壤松软肥沃,根系茁壮。
土壤的疏松尤其重要。如果长期缺乏养护,土壤会板结下沉,逐渐变成坚硬的块状。我想了下,确实,我的菜园就是如此,土壤明显往下降,还结成硬板。这样的土,估计任何作物都难以成活长久。有一个佛州朋友的经验是,要经常往土里混入 peat moss,使土壤保持疏松透气。
看来土地的确有生命,它需要营养和呵护,而不是一个任人索取的无底洞。收获的多少,取决于是否愿意投入精力去保养土壤。这让我联想到电视剧《生万物》里的几组土地画面:农民封四常常跑到地里,捧起一把土,贴到嘴边亲吻,仿佛能嗅出泥土的芬芳。大地主宁学祥也爱地如命,他能凭借嗅觉判断哪块地缺肥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与执着,正说明土壤是农人的命根子,必须倍加呵护。
我们这些业余菜农,看来也应该不断学习,把土壤的保养真正提上日程。来年吧,我相信自己会做得更好。
2025.9.28 于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