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正文

再看《镀金时代》:见证美国的百年变迁

(2025-09-23 09:16:55) 下一个

这次从新港(Newport)参观镀金时代的豪宅回来后,我又重新打开了《镀金时代》。第一次追剧时,因为每周只更新一集,观感多少带点慵懒。这次重看,除了欣喜于豪宅内部的豪华景致,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美国社会与今日的巨大差异,也看到了百年来美国在社会、政治与文化价值上的深刻演变。

《镀金时代》主要展示了“老钱”和“新钱”的对峙。所谓老钱,是指那些继承家族财富的贵族群体。他们天生享有特权,带着根深蒂固的傲慢,令人联想到我们所熟悉的“红二代”:既然江山是父辈打下的,自然要由其子弟兵拥有守护。在剧中,这些老钱人物浸淫在与生俱来的奢华中,目中无人,对靠实体产业起家的新钱暴发户不屑一顾。

故事开头便突出了两派势力的对立。新钱虽同样财大气粗,但骨子里仍有文化上的不安全感,因此他们努力模仿老钱的行事方式。既然你有豪宅,我也要盖一座更大、更气派的豪宅以压倒你。于是,我们看到铁路航运大亨乔治·拉塞尔(George Russell)与妻子贝莎·拉塞尔(Bertha Russell)搬进了第61街新建的豪宅。剧中室内场景取自罗得岛新港的众豪宅。拉塞尔家搬入之日,对街的老钱们只能在窗帘后窃窃私语,暗暗感叹。而阿格尼斯·范·莱因(Agnes Van Rhijn)老太更是严厉命令妹妹和侄女绝不可与新钱来往,在她眼中,这些新钱们的财富都是不干净的(tainted)。

不久,拉塞尔夫人筹备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希望借机结交邻里的老钱豪门。然而派对当日宾客寥寥,即便有人到场,也只是好奇地看一眼房子便匆匆离开。连勇敢的玛丽安·布鲁克(Marian Brook)也只是偷偷换了衣裳,来寒暄几句便溜走。这场精心准备的舞会以失败告终。拉塞尔夫人眼见昂贵的龙虾盛宴原封未动,心情极度沮丧,却也更加坚定了誓要打败老钱女眷、重夺颜面的决心。

机会很快到来。老钱太太们举办慈善义卖会,募集善款帮助贫困母亲与孩子。她们亲手制作工艺品,在酒店大堂摆摊义卖。拉塞尔先生带妻子前来,走到一个摊位前,问:你们最多能卖多少钱?摊主答道:大约三四十美元。拉塞尔当即掏出一张百元钞票说:我全买下,但你必须一小时内将物品送到我府上,同时撤摊。接着,他以同样方式买下所有摊位的物品。慈善会刚开幕几分钟便被告终止,场面极为尴尬。贵妇们满心期待的社交盛事被当头泼了冷水,虽窘迫难言,却也无法指责,因为拉塞尔的捐款数额远超她们的预期。拉塞尔夫妇扬长而去,脸上带着胜利与轻蔑的笑容。在自家府上举杯时,乔治庆贺终于替妻子解了心头之恨。

另一条线索是市议员莫里斯(Morris)的自杀。拉塞尔先生计划在纽约修建火车站,需要市政府批准。他暗示莫里斯可提前获知消息,在法令通过前低价购入股票,从中牟利。然而议会同僚却故意否决法案,联手做空拉塞尔的股票,再谋划日后通过,以此打击他并自肥。拉塞尔先生识破圈套,决定孤注一掷反击:他大量买进被做空的股票,稳住市场,反而让市议员们损失惨重,几近破产。莫里斯顶不住压力,下跪求饶(真实下跪),却只换来乔治冷笑与怒斥。此情此景让观众既见识到拉塞尔先生的残酷,也不得不承认他的狠辣与精明;相比之下,腐败议员们更显卑劣,反倒激起观众对拉塞尔先生的同情。

剧中也涉及种族矛盾。十九世纪末,黑人虽已摆脱奴隶制,却仍处于种族隔离中。他们有自己的教堂与餐馆,不能进入白人餐馆。有一幕,黑人女孩佩姬·斯科特(Peggy Scott)与父亲在街头交谈,一对白人夫妇逼停在他们面前,投以不友善的眼神,直到斯科特父女退到一旁让路,那对夫妇才继续前行。

佩姬热爱写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她的作品被出版社接受并邀约面谈时,编辑见到她竟是黑人,不禁大惊。那时“colored”一词广泛使用。出版社老板告诉她,若要出版,必须隐藏其colored的身份,匿名出书,仅付一笔版权金;甚至还要求将作品中的黑人儿童角色改成白人。佩姬无法接受。这段经历揭示了从当年黑人被歧视、隔离到今日黑命贵运动的历史进程。正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民权运动,才逐步改变了黑人的社会地位。这种提升也惠及其他移民群体,包括我们华人群体,使少数族裔能够在美国的法律保障下安稳生活。

剧中还展现了女性的教育与婚姻处境。十九世纪末,婚姻大多由父母安排,即使年轻女性追求自由恋爱,最终仍受家族左右。例如贝莎·拉塞尔的女儿格拉蒂丝(Gladys Russell),虽出身新钱家庭,却在婚姻问题上依旧听命于父母。因为在那个年代,女人没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必须依靠丈夫生活,婚配首先要考虑财富与地位。即便是玛丽安这样思想开放的女性,她的姑妈阿格尼斯仍坚持为她物色一位富有的丈夫,以保障侄女未来的安全。毕竟玛丽安虽出身名门,但父亲早已败光家产,她身无分文。若没有钱,再热烈的爱情也会快速冷冻。

教育同样存在性别差异。女性多接受私塾式教育,学习语言、文学与礼仪,而男性则可进入名校深造。例如拉塞尔的儿子拉里(Larry Russell)就读哈佛大学,未来既可发展事业,也可继承家业;但他的妹妹格拉蒂丝却只被期待嫁入豪门,以提升家族地位。十九世纪末,美国已有为数不多的女子学院,但课程多局限于文科与礼仪。哈佛附近的拉德克利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创立于1879年,1894年获得正式学位授予权。虽然拉德克利夫的学生自创校之初便由哈佛教授授课,并常与哈佛男生同堂,但她们的学位以“拉德克利夫”名义颁发。直到1977年,哈佛才正式接收女性为本科生,彻底结束了两校的分隔;1999年,拉德克利夫完全并入哈佛,转型为“拉德克利夫高等研究院”(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另一所常春藤大学耶鲁大学,也是直到1969年才首次录取女本科生。在此之前,耶鲁一度考虑与瓦萨女子学院(Vassar College)合并,甚至洽谈过在纽黑文设立女子校区,但最终瓦萨选择留在纽约上州,并拒绝与耶鲁合并。耶鲁于是转而直接实行男女同校。从今天回望,这些长春藤名校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才向女性敞开大门,而在当时的中国,男女平等的提倡已走在前列。

剧中还触及性“同志”群体的处境。阿格尼斯的儿子奥斯卡·范·莱因(Oscar Van Rhijn)是同性恋,虽与伴侣同居,却只能暗中来往,表面上仍寻求与女性结婚以作掩护。他将格拉蒂丝视为理想对象:她单纯天真,家族富有,正好掩饰身份。然而当他听闻拉塞尔可能破产时,又立刻动摇,感觉这个追求对象没有那么完美了。

《镀金时代》通过人物与情节呈现了许多至今仍具意义的社会文化议题,使我们得以理解美国在过去百年间的深刻变迁。从剧中缓缓而来、斯文讲究的对白与礼节中,我们仿佛听到了旧时代的语音在新时代脉搏下的回响。正因如此,这部剧格外值得推荐观看。对于我们这些在美国生活的华裔移民而言,它不仅是对美国历史的审视,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日民主与自由的生活。

2025.9.23 于美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o-tree 回复 悄悄话 你看的是第一季吧?现在已经第三季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