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梦与念

开通文学城博客,记录日常的生活与遐想。
正文

《足迹》:新中国最初岁月里的“人”与“鬼”

(2025-09-14 08:48:21) 下一个

最近在追一部年代剧《足迹》。根据海报的宣传,这部剧追踪了上海一个豪宅三代女性半个多世纪的生活轨迹。我已经看了二十集,总体感觉还是挺新鲜,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前十几集主要讲女主易弋口中“姑姑”的故事。她是年轻漂亮的林斯允,刚从德国学医归来,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她创办妇产医院,并与上海大帮会曾家的律师程敖相识相恋,故事围绕他们及亲友展开。背景几乎全是上流社会的生活:豪宅、汽车、红酒、咖啡、留声机、女人,处处灯红酒绿,颇有现代气息。即便把当时的上海放到今天,生活水准也毫不逊色,可能唯一缺少的只是手机和电脑。

这一时期的演员大多俊男美女,很养眼:林斯允、她的嫂子、沈家小姐沈莹莹、沈家楠姨都是美女,男主程敖、沈处长、曾大伦也都是英俊青年。剧情的主题是抗日,复兴会头领曾培德亲手打死了亲日的独生子曾大伦,算是高潮。虽然共产党的身影也出现过,但显得有些虚假。比如顾先生在贫民窟有大量藏书,包括英文书,还近似命令的方式让结识不久的曾家律师程敖去采购大量禁运医疗用品并安排运往苏区,这在白色恐怖年代几乎不可思议。

相比之下,我更感兴趣的是进入新中国的这一段。人物突然活了起来,呈现出某种滑稽甚至荒诞色彩。或许是因为这个时代与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更为接近吧,剧中的情境勾起了很多具体的历史记忆,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然而和前一段的热剧《生万物》一样,这部剧也略过了解放战争四年,剧情从抗战忽然跳到上海解放初期。按照剧中文朴部长的说法,新中国已经成立五年多,即背景应在1954年前后,也就是“三反五反”刚刚过去的年代。三反针对党内干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则针对工商业者,指控他们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这些运动的痕迹在剧中表现得很有点戏剧化。比如赵书记的生活腐化,接受贿赂,找小三。比如资本家付老板的行贿。最荒唐的人物应该是政府干部杨学安组长。他隶属某个管理工商业公私合营的部门,可能类似商务部。因曾救过老首长严政委的命,便仗着后台,对人态度蛮横,口口声声阶级斗争,处处敌视资本家、企业主和知识分子。开始我以为他只是出身贫苦,表面粗鲁,本性应该是好的。但后来越来越发现他其实心机深沉。在报社,写文章攻击领导以谋私利。我觉得,这种人物若进入反右或文革,必定恶劣百倍。但这个演员演的还是相当出色,让这个人物非常招人恨。

另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人物是周云青。她是女主易弋的小姨子,二十出头的样子,在新中国成立后积极表现自己,与“阶级敌人”的哥嫂划清界限。虽然心里知道参加国军的哥哥是抗日英雄、嫂子易弋也是好人,但在阶级斗争年代,她不得不表现得铁面无情,像后来的红卫兵一样高喊革命口号。她性格直率,有点坏心眼,却在盲目的激情中成了悲喜剧角色。她与杨组长最初看似绝配,但后来发现她跟杨组长完全是两路人,因而而分道扬镳。这好像是个新演员,虽然颜值一般,但是演出了这个人物的特色。她的说话和动作极具喜剧夸张特征,很热闹。

易弋的遭遇更显典型。抗战时期,她和丈夫周肇远是热血青年,但丈夫的国民党身份在新中国成了致命负担。她因此被视作敌人,受到监管,失去住所,生活处处受限。后来,在文部长的主持下调查发现,周肇远其实曾是中共地下党员,为解放上海而被杀害,易弋才彻底“翻身”。离开周围的人的态度也都变了,她又搬回到原来的洋房,街道、工厂也请她去做有关英雄丈夫事迹的报告。易弋身份和待遇的反转显得很荒诞。剧情显示,一个人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其人格、人品,而取决于出身与政治身份。在阶级斗争的话语里,人可以随时被定性为好人或坏人。文部长在会上说“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听来颇具讽刺意味,因为观众会忽然发现,是新中国的这套新的整人话术把人整成了鬼,当然它也会把鬼变成人。

文朴部长本人是正面角色:北大毕业,有文化,有战斗经验,懂得西方艺术与文学,既有原则,也熟谙人情世故。他与易弋因才情人格相吸而结合。然而像他这样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干部,我相信,在后来的反右和文革中肯定会成为牺牲品,被打成走资派,或者资产阶级的保护伞。

剧中另一位滑稽人物是方主任,她是严政委的妻子,也是杨组长的后台。这个角色的盛气凌人的教条主义做派让人想起江青。她仗势施压,想替杨组长谋取职位,还试图给文部长安排政治背景良好的年轻护士为妻,以迎合当时老干部进城后找年轻太太的风气。但文部长拒绝了这种安排,坚持与易弋结合,但只是经历了严格的政审才最终结婚。

延安时期婚姻自由的政策确实让不少中共领导人抛弃旧配偶另娶新妻。延安当时吸引了很多有理想的男女青年。也为领导人再婚提供了条件。江青便是一例。据说当时政治局专门开会讨论,同意毛泽东与江青结婚,但是明确限制江青参政。只是到了文革,江青才冲破这个限制,权力急速上升,上蹿下跳,成为毛最得力的打手,对中国造成严重灾难。电视剧中的方主任,其摇头晃脑、装腔作势的样子,简直就是江青的翻版。她的每次出场,尤其是带着帽子的严肃状态,都带有滑稽色调,令人忍俊不禁。

我对解放初期这一段格外有共鸣,因为它让我看到了文革生活的雏形。看来阶级斗争的理论早在1950年代就已成型。领导们鼓励资本家和知识分子大胆发言,其实就是陷阱;一旦言辞不合时宜,就可能酿成大祸。正如1957年毛泽东鼓励知识分子大鸣大放,畅所欲言,结果凡是直言的人几乎全被打成右派,他们及其子女长期遭受迫害。文革更是把这种逻辑推向极致:凡出身不好的人,不论个人品质如何,均被打成“地富反坏右”,被剥夺基本权利。

总体来看,《足迹》是一部颇有洞察力的年代剧。它跨越的年代久远,但所选的片段极具典型性。尤其是1950年代的故事,让人清晰地看到后续政治运动的影子。阶级斗争的逻辑一再翻新,不断撕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把文明推向黑暗与动荡。或许,这正是该剧最发人深省之处:在半个世纪的家庭史和个人命运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幽影和暗流。

2025.9.14 于美国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