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一头乱麻时,首先你将本年度的市政厅印花税Rate单子找出来,这上面有本年度政府对你这个地产的估价。通常这个价值是市政厅抽本年度印花税Rate的基准点。但这个估价通常要远远低于市场价,有些市政厅是两年做一次评估,在地产市场上行时,这个价值低的更离谱。要是投资房(除了自住房以外的任何房子),州的地税局SRO会有一个单子,上面也有一个该物业的价值,通常这两者是一样的,都是远远低于市场价格。
以前我们买房子,首先要找这个房子中Rate的清单,对于买方,心中大致上就有数。但近年来律师在准备32号文件时,都会将这个价值掩盖掉。所以对于卖家,Rate上的这个价值是最保守,最低的。
假如可能,可以请贷款的银行做一个估价,通常这是独立地产价值评估机构所做的,当然要收费。但这个价格通常还是比较保守,会低于市场的实际价格。
所以前面两点,是几个设定自己价格中底线中的底线。
在自己的地产上市之前,去几个主要的地产网站,将自己的物业地址输入,通常都会有一个估价范围,这没有什么法律效果,偏差也比较大,但这些价值是地产网站经过市场的结果分析所得,大多一个月会进行调整。建议做一个截屏,可以在和中介定价位时谈判的依据,特别是几处评估都给出差不多的结论,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但一旦该物业上市登广告,这些网站会将估价值和广告拉平,这时再来截屏就没什么意义。当然一旦一个物业卖出后,这个卖价会成为该物业近期的固定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要了解本地区,并且是本时期的地产市场。不同国家、太远的地区,不是现在的售价,不同房源类别市场有参考价值,但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也不要太注重传媒和所谓的专家和经济学家的一个讲话、一篇文章而下结论。一位朋友坚信四大银行的一位首席经济师预料的,澳洲地产将会跌1/3,心里慌张在房价最低时卖了,之后房价居然一路稳步上升,损失相当可观。首席经济师不会为你买单,这就是不做功课的后果。现在的资讯很发达,几大地产网站的数据库相当完善,都是免费的。花一点时间检索市场上的房源,看看总数如何?拍卖的清仓率是如何?哪种类别的房源比较稀缺热门? 但要做好记录归档。
搜寻这3个月至6个月,本地区已经销售的同类房子。了解和自己相关的类别房源有些什么特点?相比较自己的房子有什么优缺点?价位是多少?
开始关注正在销售的房源。设定搜索条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跟踪一段时间。可以实地参观几个就近房源,看看结构、户型、面积、周围交通等设施,价格因素,假如有拍卖最好亲自参加看看市场是不是强硬?参加的人多不多?
有人觉得好笑,我卖房去看拍卖?——对了,你需要这个信息!
前面这些都是前期的工作,再接下来需要确定是“拍卖”还是“挂牌销售”?(上一篇详细介绍一些要点)最好面试几个中介,需要了解该公司的销售服务,买家数据库的应用,中介和买家沟通的技巧,销售团队的配搭,佣金的因素。很多华人将佣金的百分比作为首选,其实不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将整个销售做完善。
确定好销售方式和中介公司后,在签合同前需要认真设定自己的售价。最好不要过早对中介暴露自己的底价,而中介会千方百计探讨卖家的底价。最重要的是要设定切实可行的价格,太高了没有意义,没人看房,卖不掉。太低了,来看的买家人山人海,做无用功,走过场。这次在我和中介谈广告价格时差点谈崩,他们要放低于我保留价的20%以上,我坚持不同意。我认为你可以放很低,这的确会吸引很多人,但这不是一个购买档次的群体,大家都知道购房者都是就可动用最大限度的金额看房,拍卖波动几万块是正常的,但绝大部分拍卖不可能一下子上扬百分之二三十。而地产中介会利用这个机会截获更多的客源信息,这个要提醒卖家,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毫无疑问广告登的价格是有参考意义的,不切合实际和虚假的价格范围,会导致最终成交价的“滑铁卢”。
当一个房产上市后,首先要关注该广告网页的点击量,几个大的地产销售网都有,记录一下每天的点击量,并不是说每一个点击的人都会来买房,但这一定是对此地产感兴趣的。绝对不会出现网站点击量等于零,但实际感兴趣的人多的不得了,这是成正比的。
阅读中介公司的开放报告和市场报告,一般比较好的地产公司,都会在来临的星期一,将几大地产网站的点击量、网友登记看房的,打开具体照片的数量,电话询问数量和电子邮件数量都会报告给卖家。比较优秀的地产中介在本场开放结束后,随即和业主汇报,这都是收集一手信息的来源。
实际开放之后,需要和中介沟通。有多少人看房?大概是哪个年龄段?大概是什么人种?买家的反馈是什么?现在买卖房产的官方32号文件和合同都是电子版的,光是来网上或是实地看看房子,并不说明什么。一旦有人真正感兴趣,那都会索取电子版的32号文件,这是法律文本。
经过一两次,或者一两周的开放,可以对市场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常这时地产中介都会释放比较负面的信息,最常见的是“地段不理想”,“房子朝向不好”,“房子面积太小”,“房子太老”,“价格太高”等等,其实见多了都是一样,一看就是借口而已。中介的目的是降低卖家的期望,这是一场心理战。但也需要全面审视,必要时还要调整房价。我这个房子附近200米处有一个类似的房子,开始设在同一天拍卖,价位也差不多。但因为房子陈旧,没有特色,地真的很小。后取消拍卖,改为“挂牌销售”,而且两次降价,还没卖出去。最终不卖改出租房了,很折腾。这说明,真是原先的期望价格放的太高。
各人卖房子的目的不一样,财务状态也不一样。要是经济许可,不妨不要急于低价甩卖。即便是流拍,也可以改成“挂牌销售”For Sale。但这里有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再定价的问题。
我们知道一个房子拍卖Action广告的价格是一个范围,一般来说实际保留价都要超出这个范围。但一般来说For Sale可以放一个范围,也可以“一口价”,但实际保留价应该不会超出这个范围,除非有几家再来竞价。
所以流拍后改成For Sale的价格尤为重要,很多流拍的房子,都有一个拍卖的最高出价,而且拍卖师会邀请最后出价的买家进门商谈,商谈不了才算“流拍”的。这个最后的出价肯定不到自己的保留价(不然肯定卖了),所以在进入拍卖之前,卖家一定要设定拍卖时的保留价、流拍后买家进门商谈的底价,以及流拍后改成For Sale的标价。但也有意外的例子,我的拍卖师讲到同一天他的另一场拍卖遇到那么个戏剧性的情况:拍卖时很清淡,流拍后最后举手的买家进门商谈价格,但房东还是不同意,没有到他原先的保留价,于是拍卖师宣布流拍。但是两小时后房东反悔了,愿意成交。中介再回头和最后出价的买家谈,被一口拒绝。于是该房产改为“挂牌销售”For Sale,想不到来临的星期一有三家同时出价,最终成交的价格远远高于房东的保留价。所以这个例子说明不要怕流拍,说不定还是好事,因为该房子的真实价格基本上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