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国Bob

澳洲华人的生活记载
个人资料
袋鼠国Bob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为什么说上了60岁需要注意调整资产结构?

(2025-08-07 01:08:34) 下一个

先说个故事:很多年前我买房,结识不少地产中介,有位西人中介Ian,因为接触很多成了好朋友,说起话话也比较随便。他总是抱怨:“Bloody Chinese,Buy One keep one,never sale”,说话很难听,他的意思是华人买房,买一个留一个,从来不出售(地产中介总想你买了再卖,一买一卖他两边赚钱)。我知道Ian没有恶意,也不是种族歧视分子,但这句话高度总结了早年华人朋友置业的状况。我告诉Ian,别说的那么难听,中国人是跟犹太人学的,犹太人别说Keep One,还家族传承,遇到犹太人,你更别想再赚他们的钱了。 

很多九十年代来澳洲的朋友,投不少地产。当时房子比较便宜,政府还有非常优惠的“负扣税”政策,鼓励大家投资。银行的利息也不高,而且贷款的政策相当优惠,我当时在IT公司做系统工程师,因为打税的工资很高,买房子通常可以110%的贷款,连印花税、律师费都可以贷出来,最大限度贷款。还按揭的压力也不大,最实惠的还是在每年退税时,还拿到不少退税款。所以别说华人朋友,就是专业领域的西人高管都那么做,我最初就是跟一位西人IT高级工程师学的,给我最大税务指导的也是一位头脑极为聪明的西人会计师。所以当年周围的华人朋友抓住机会,除了自住房,普遍都有一套以上的投资房。 

这一晃三十四年过去了,业主真的Buy One Keep One,为什么要卖?租客在为业主还房贷,很多当年全额贷款买的投资房,现在基本上还清了。至今这些朋友大多数60岁以上,也逐渐退休,告别职场。所以现在的状况和九十年代的财务状况有很大的不同,这就引出了这次的话题:资产结构随着投资者年龄、市场、税务安排和个人收支状态改变,而需要调整。 

一、 工作收入降低:

进入退休年限,或是接近退休年限的朋友,工作收入在下降。假如还继续持有的地产需要还高额的按揭,这会造成财务上很大的压力。因为工作收入的下降,可以退税的额度越来越少。这从财务结构上产生严重的“收支不平衡”,很容易产生危机,所以不是想不想调整,而是必须从长计议,提早安排调整。

工资逐年下降 

二、 年龄的限制:

年龄上了六、七十岁,身体状况不容许各种事情亲力亲为,心理素质也在下降。二三十年前,我自己做一份专业工作,还运行一个生意,十几套房产都是自己管理,自己参加物业大会、自己收租、自己上门维修,自己做税表,精力充沛没问题。但上了60岁,逐渐感到体力不支,现在所有物业委托地产中介管理,遇事由中介派人高价维修。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事情要过问,感觉很烦,需要减少操心的范围。

年纪大了心理素质在下降,一点事会睡不着觉 

三、 新、旧房子的特点:

早年投资地产的朋友,都着重在带地的House,至少带一点地的TownhouseUnit,普遍都是老房子。这些房子经过二三十年,资产增值都会在200%300%以上。但是出租回报率是一塌糊涂,能拿到2%-3%已经很好了。另一个大问题是房子陈旧,不考虑大翻新,即便是应急的修修补补,每年都会化很多钱,很多情况下收来的租金,都抵消不了修缮费用和中介管理费等费用。这就形成守着巨大的资产,但没有现金流的财务状况。 

一年前我做的一个Unit的装修和销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Unit结构还不错,但因为多年出租,内部一团糟,院子也是杂草丛生,租金一直加不上,回报只有3%。这个房子是10年前买的,经过装修成功出售,扣除所有装修和销售开支,资产翻倍。同年再将资金的2/3买一个挡位比较高的公寓,租金收入是Unit的一倍,而且比较新的公寓几乎没有维修麻烦事,租客也非常稳定。



以前和大家分享过的旧房装修


换了新公寓还拿二十几万的现金,租金翻倍

但毫无疑问,对公寓的资产的增值幅度肯定没有带地的Unit大,对我来说这没什么,我又不是在“炒房”,在没有房贷的情况下,靠现金流养老,老年人的“资产增值”是留给下一代的,但管好自己的生活是上上策。 

四、 还清的房子税务上没有优惠

很多投资比较早的朋友,尽管都是借贷的,但基本上都会使用25年(或30年)的连本带利。这30年里按揭是租客帮助还的,因为借贷的利息、维修费用、中介管理费用等等,投资者要是有份收入不错的交税工作,或是自己经营生意者,财年结束都可以将所赚钱的税收部分相抵消,反而可以少交税。

“负扣税”政策是杠杆,可能也要取消了 

30年过去了,很多早年投资的地产借贷都已经还清,可以退税的折旧也用完了,这就意味着没有大笔的投资开支可以退税。守着巨大的资产增值,无法享受税务优惠,缺乏足够的现金流。 

五、政府的福利政策:

表面上看澳洲的福利很好,但很多人不了解政府的福利制度。更有一些在澳洲生活几十年快要退休的人士,还是搞不清楚澳洲的退休金制度,以为只要到了67岁可以领取政府养老金。不久前还有朋友问我:他有6个投资地产,每月都有一万多的租金收入,能拿多少退休金?答案很遗憾,你需要经过“资产测试”和“收入测试”,这是福利部最新的标准: 

“资产测试”:

  • 一对夫妻除了自己的自住房之外,任何资产超过$48万(包括投资房、股票基金、自筹养老金Super等),就会递减。假如超过$106万,那就一分钱的养老金都拿不到,并且没有任何福利待遇。 

“收入测试”:

  • 一对夫妻的联合收入每周超过$182,就会得到递减。当收入超过$1926,就得不到任何退休金。 

所以这位朋友有上万的租金/月,算下来无论从“资产测试”还是“收入测试”都远远超过政府福利部的评估,即便是到了退休年纪,即便是工作年限为国家一直在交税,很遗憾,就别想了。所以很多人用过去的居住地,或是和他国的政策,或是自己固有的思维来想当然比较。其实没有意义,在哪国,就用哪国的政策。

福利和税务制度

六、留意新政:

像很多国家,澳洲是联邦制,每个州都有自己税法和规定。我们维州是苛捐杂税最厉害的地方,疫情后缺钱,政府就拿业主开刀,由投资地产拥有者多交一笔“疫情税”。我们过去一个Unit也就交几百块的地税,现在510倍地涨。而且地越大,收费比例越高。我的一个西人邻居,原先是宠物连锁店的老板,很会投资,买了两个几千平米的农场和海边的度假房,因为土地面积大,每个都收到上万块的地税,靠租金根本无法承受得了。 

还有华人朋友按照中国“炒房”的思路,新区新房子一大批买,买了也不出租,封在那里,一些新区一到晚上漆黑一片,引起民众的公愤。于是政府设立了“空置税”,按照1%-3%的递增,假如一个一百万的房子,每年无缘无故3万块就没了。 

今年又设立一个新税种叫Short-Stay Levy(短期租赁税),对短期租赁(如Airbnb、学生短期公寓),每年累计超过90天,还要征收7.5%的附加税,有迹象以后还会逐年增加。 

现在国会在大辩论,可能未来还会取消“负扣税”政策,甚至拿“资产增值税”开刀。对于租赁房投资者,还要面对逐渐推出、几近苛刻的租赁法,这些全部是保护租客权益的不公平条例。 

三十四年前,政府是鼓励人们投资,给与投资者很多的优惠政策。任何社会因为流动人口,部分人群的经济实力和人们的居住传统,都不可能人人买房,需要有相当数量的租赁房在流通。对投资者有一定的鼓励,人们才有积极性投租赁房为社会提供房源。但现在是无理性地赶尽杀绝、薅羊毛,对投资者取消各种优惠政策。信不信,这对未来社会肯定会造成动荡因素。所以作为一个投资者,一定要明白政府的动向,及时做调整。 

七、对60岁以上的群体,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1、  了解政府政策和税务动向:

这是最难预测的,政府出台新政会随心所欲,说变就变。但哑巴吃黄连,不吃也得吃。 

2、  停止投资地大长线地产:

有朋友快60岁,还贷款30年买非常偏远地大的房子,设想没几年就要退休了,在收入骤降的情况下还款30年到90岁?偏远地大的房子肯定会增值,但轮不到你这一辈子,唯一的结局是贱卖。而且偏远地区需求量甚微,接盘的人非常少,这是非常被动的财务安排。 

3、  适度调整自住房:

一些朋友因各种变化,在经济来源大大减少时,惶惶不可终日。其实也不要担心,做调整,将大房子换成小房子。假如孩子都已经工作、有正规稳定收入,鼓励他们置业。还可以将卖大房子的钱,除了全款买小房子,或者TownhouseUnit,小而精,向现代化、舒适化和便利化过度。再有余钱可以资助孩子们置业的首付。 

但是有朋友想到将大房子换小房子之后的余钱,再购置一个投资房,可以产生一些租金收入补贴家用。我并不认为是好方法,因为再买一个房子就是投资房,需要进入福利部的“资产评估”和“收入评估”,可能会影响拿政府退休金,搞不好处于很尴尬的境地:政府退休金拿不到,但靠这点租金又维持不了生活开销。而且一旦需要一些急用的钱,临时再去卖房,这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救不了急,很被动。 

4、  适度调整投资房

总的原则,在预测收入骤降前,做好投资房的调整。不要将战线展开太广,保留几个最好的,或者卖掉一些地大、破旧、资产增值比较高,但租金收入非常低的房子,将借贷降低到最低。有可能在不借贷的情况下,再添置一些具有稀缺性和回报相对高一点的公寓,从而提升“现金流”,并将打理的精力降低到最低。 

我这十年都在逐渐进行调整,两年前的这个老旧Unit的装修和销售就很成功,接下来即将开始另一个Unit的装修和销售,将会和各位分享装修的一些片段。 

说明

1、我不是卖房子的中介、不是持牌理财人士,也不是做贷款和会计师,只是一些投资地产多年的个人经验分享,谈不上投资建议。 

2、本文谈到的都是澳洲的情况,各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法律和条规,也有自己的市场规律。本文可能有一些共性,仅仅是我所在地区的情况。但这是思路:在我们做地产资产调整时,一定要对本地的市场、法规、税法和未来的动态了如指掌。 

3、最后说明,所谓的“资产调整”并非指房地产,再投资的方向也可以是多样化的,本文只是举地产投资的例多一点。 

退休了就好好享受生活,用不着被租客一个电话叫去修水管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MoatCity 回复 悄悄话 这点有意思:联邦养老金和资产及收入挂钩 -- 这个在美国不是这样。其他方面说的有道理。
一个没有惊艳的老树 回复 悄悄话 好文!谢谢分享!看来澳州也是“社会主义”要割“辛苦地主”的韮莱的!我也是花甲之年,需要考虑同样的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