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费明

家居加州种菜养花天天做饭偶写文章
正文

也说杨振宁

(2025-10-20 13:02:29) 下一个

 

杨振宁晚年回国、续弦,曾让人非议。昨天故旧幼子来访时问道:杨振宁在人生的各个节点,怎么总是恰好踩着节奏?

来客1996年生人, 比杨武之老先生晚生了一个世纪,当然不懂自苏武、岳飞、到邓世昌这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不懂老辈从不宽恕放弃故国的荒谬,更不懂儿子杨振宁终生自责,为尽孝道、完成家族叙事而在晚年归国的义举。

杨振宁丧偶后不久得知翁帆, 一个相知多年的小朋友也已离异,这么巧,难道是上帝给他的礼物?接下来一切都水到渠成,没有刻意追求,好运自己上门。

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加入美籍也有继续学术的考量。其实学术无国籍,追随对学术最有利的氛围允许跨越国境是科学界的共识。近日华人科学家胡晔因美国政府削减卫生研究院经费,不得不归国继续医学科研也是同样的道理。

上帝特别眷顾杨振宁、李政道这两个才俊,给了他们远远超过给予常人的才情智慧、天年健康、机会运气,甚至身材容貌。每当清风徐来,草坪迎来两个年轻人,一个天庭饱满,神情镇定;一个清瘦俊朗、眼神深邃,两个人彼此的信任、依赖超过自己的父母、配偶,成了世界上最亲近的人。

1953年,李政道严重怀疑杨振宁和米尔斯合作的论文《同位旋守恒和同位元旋规范不变性》的出发点,经过激烈的讨论,杨同意了李的意见,共同发表了论文《重粒子守恒和普适规范转换》,为此共获诺奖。 

一日反目为仇,双双痛彻心肺。晚年杨公还说:“政道和我的合作,和我们的决裂,都是我一生的大事。这样深厚的关系破裂,跟婚姻的破裂同样痛苦。” 

乡梓杨家在城西,戴家在城东,相距不过五里。幼年振宁聪慧,合肥城里人人称道。

1937年(or so),杨振宁赴昆明继续学习的途中曾在合肥小留。一天日机轰炸,他去我家的防空洞躲避。我的祖父母、我的父辈,都曾见过时年十五,英气逼人的杨振宁。

1957年中国人得到第一个诺贝尔奖,祖母把正在拍毛片的浑身土面的我喊回来,让我看人民日报刊登刚得诺奖两幅巨大的照片,还说杨振宁小时候住在城西,经常见到。

杨振宁的叔叔杨克岐,蚌埠市工商联副主席、民建安徽省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大排行老四,人称杨四爷,是蚌埠面粉厂的大老板。日本投降后, 将戴七爷拉进面粉厂,扩建改型。

1984年小我在纽约见到合肥赵老太太, 她说:“你赵爷爷是接收日本投降沈阳大员,捞来的金条给你爷爷三千根,你发财替你爷爷还账。”这赌咒让我丢掉无数次发财的机会 —— 这是题外话,要而言之:七爷为四爷集资出了力气。

早年指腹为婚,为杨振声(不是蜚名文坛那个浙江佬,是四爷的长子)和我二姑妈定亲。可惜二姑妈既没有阿姐的花容月貌, 又没有小妹的睿智温润,杨家公子旅美归来,断然退亲,二姑妈哭肿了双眼。

她后来儿孙满堂,活到100岁。在她弥留之际我说:“杨振声的弟弟都成了气候,有的当上水利部长、有的是政协委员,唯独他自个儿籍籍无名,二姑妈,您知道为什么吗?就因为他无礼退婚。”老人家笑得露出满口假牙。

祖父晚年偏安蚌埠,色彩缤纷的生活黯淡无光,多维空间缩成了通向末路的直线,惨淡经营的面粉厂几乎要了他的老命。一打三反时,军代表启发诱导,亲戚本家诬陷栽赃,早由公安部定案的,因电线年久失修而造成的面粉厂的1962年的那场大火,竟说成是祖父放的。没有法律程序,没有公审判决,古稀老人就被关押起来。这头冤案只有找人,能找的都找遍了,没个管用的。何不去找杨四爷呢?他是政协委员,杨武之的胞弟,杨振宁的四叔,而且就是他把祖父拉进面粉厂的,应当能出面说句公道话吧。几经周折终于找到四爷,他听到这冤枉只是摇头。四爷不是施恩图报、做事留名的市井小民,原也没指望他会说什么。又过了些时辰,祖父才被放出,晚年总算过上两年太平日子。

1978年祖父去世,大姑妈回国奔丧,住在上海锦江饭店, 一日母亲去看她,在彼刚好遇到杨振宁。杨先生说:“原来是戴家姑嫂。听说,七爷不在了。”

从翁帆的访谈可知她是一个知道进退,懂得报恩的好人。有她陪伴,杨振宁晚年生活安稳丰富幸福;另一方面,与杨公攻读的19年也是翁帆的运气和福分。

前在北京期间曾经过杨府,不敢破门造次,如今万里之外,谨遥祝未亡人金安。

网友亲王说我就知道傍名人,九杆子打不着的冯国璋、张东荪、梅兰芳、郑为元、吴雄飞一网打尽,如今又贴上杨振宁叔叔一家,被退婚一事也要翻出来晒一晒,这跟阿Q吹嘘被赵老太爷冷眼怒对有什么两样?

我想,要是这篇小文有史料厚度、烟火温度与反思深度,下一代能从杨振宁亲自参加香港回归仪式,理解老一辈的家国情怀;知道杨振宁和翁帆一起度过幸福的21年,圆满各自的人生。如果能如此,亲王的拳打脚踢都值得啦。

杨公在清华园的故居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