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马太福音---第三章---1---17节, 耶稣受洗

(2024-05-20 16:43:20) 下一个

1 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这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他说:“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除了路加福音在2: 41-52提到主耶稣在12岁时在圣殿里和律法师们讨论神的话之外,四福音书对于耶稣从定居在拿撒勒一直到30岁出来公开传道这段成长期间的生活,都没有任何的记载。我们只能假定耶稣在这段时间,一直住在拿撒勒,一面和父亲学习木匠、并以木匠为生(马太福音13:55),一面做一个普通的顺从的犹太人的儿子。

神的时间一到,耶稣的先锋官施洗约翰就出场了。在路加福音1:5-25, 57-80,路加对施洗约翰的出生有一些记载,而马太则着重强调施洗约翰的先锋官的作用。犹太的旷野指的是耶路撒冷往东北到耶利哥,以及往南,死海西面的一片荒芜的地方。

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是施洗约翰事工的口号。这里的悔改,不单是一个人心意的转变,也要伴之以实际生命的改变,是要人实际的离弃罪恶,转向或归向神,顺服神的权柄。

这里的“天国”,也就是“神的国”,马太在福音书当中,有时候用“天国”,有时候用“神的国(十二28;十九24;二十一31、43),不像一般犹太人,避讳直接称呼神的名,一般只用“天国”。天国即神的国,指的是在国度当中神的主权,而不是一个真正物质意义的王国,是指神的统治权而不是一个具体的国家或地方。约翰启示我们,随着弥赛亚的到来,神的国,即上帝在天上的统治,开始进入到人类历史当中,并以一种新的、极有力量的方式延申到地上的世界当中。因此,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国,是一个独立的犹太人的国家,他们盼望大卫的子孙弥赛亚来带领他们脱离罗马政权的辖制。但马太的“天国”显然不是犹太人心中的弥赛亚国,而是神掌权的范围,是神的权柄在全地显明,用天的样式来治理全地。

天国近了,人人都愿意进入,但你必须要悔改,否则,不是人人都可以进入的。即使是教会里面行走的弟兄姐妹,也未必都能进神的国。马太福音7:21--23,主就说:“ 21 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唯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 22 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 23 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因而,悔改归向神,并遵行神的旨意,是我们进入神的国必须的条件。

第3节,马太公式再一次得到应用,马太认为以赛亚40:3 的预言,在施洗约翰身上得到了应验,先锋官的作用就是为弥赛亚本人的到来做道德和思想上的准备。

约翰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

约翰的这身装束,使得读者可能会想起旧约的那位伟大的先知以利亚(列王纪下1:8)。他所吃的食物也体现了一个在旷野居住的穷乏人简单的、苦行僧般的生活。

施洗约翰的父亲是祭司(路一8-13),但约翰却身在旷野,装束和食物完全不是祭司所该有的,却与先知以利亚相似(王下一8),他后来与小希律的冲突也和以利亚与当时的王及王后的冲突相似,主耶稣就说他就是那预言(如玛拉基书)中应当来的以利亚(十一14)。施洗约翰甘心过简朴的生活,住在“旷野”;无视世上人所追求的华丽服装,“穿骆驼毛的衣服”;不倚赖人的供应,“吃的是蝗虫野蜜”。这样的人,完全脱离了世人的顾虑牵挂,单单做神话语的出口,勇敢无畏的作耶稣基督的先锋。

那时,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 

施洗约翰的传道是非常有力量的,吸引了很多人来到他身旁。

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 

悔改的一个表现就是认自己的罪。约翰的洗礼,是在约旦河里受浸,从耶稣受洗来看,约翰的洗,很可能是全身进入水中。约翰的水洗,象征着向罪的死,和属灵上的洁净,这种洁净是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路加福音3:10-14就列举了这种新生活的一些范例。

施洗约翰的洗在使徒行传就被称作“悔改的洗”(徒十九3-4),表明人有悔改的心,承认自己在神面前有罪,宣告自己只配死,借着被浸入水中,将已往离弃神的罪行作个结束。约翰的“悔改的洗”显然不同于我们基督徒的受洗,他的洗礼不是归入基督的,而基督徒的受洗则是“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罗六3),表明与基督同死、又与基督同活(罗六3-5)。犹太人并没有类似的洗礼仪式,施洗约翰把犹太人认为只适用于不洁之外人的洗礼用在了犹太人身上,也实在是对当时犹太宗教领袖的冲击和挑战。

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

当时犹太人有四大派系:爱色尼派(Essene)、法利赛派(Pharisee)、撒都该派(Sadducee)和奋锐党(Zealot)。"法利赛"(Pharisee)词义是"分开的、分别的",根据记载,法利赛人有六千多人(《犹太古史记》卷17第2章),是解释律法的权威,掌控会堂,得到大多数犹太人的拥护,但并无政治权力。他们生活简朴,严格遵守摩西五经和口传律法,相信灵魂不朽和复活,文士、拉比大多是法利赛人。“撒都该”(Sadducee)词义是“正的,对的”,“撒都该人”大都是犹太贵族、祭司,掌控圣殿和政治事务。他们接受希腊化思想,与罗马人妥协,只承认摩西五经,反对口传律法,不相信灵魂不灭、复活、天使、圣灵,但他们执掌权力,也不得不顺服法利赛人的教训,否则无法得到犹太百姓的支持。“奋锐党人"基本认同法利赛人的教训,但政治上激进,不断发动反抗罗马人的抗争。"爱色尼人"据斐罗说有四千多人,比法利赛人更严谨,远离政治,过着集体苦修的生活。主后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摧毁以后,只有法利赛派系幸存,法利赛信条成为拉比犹太教的基础,最终形成今天正统犹太教中的各种派系。

首次,在圣经中,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这两类人开始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但他们出现在约翰身边,可能并非真的想受约翰的洗,而是来探查约翰究竟是何种角色,是否构成对他们权力的威胁。他们本来彼此敌对,但他们在对付约翰和耶稣的时候,竟然常常团结在一起。

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愤怒呢? 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

人若真心悔改,必然会带出实际生活和行为的改变。

 不要自己心里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 10 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犹太人有俗语传说:”祖宗亚伯拉罕坐在地狱门口,不许他任何一个子孙下入地狱“,他们认为有亚伯拉罕在,神必善待犹太人,这显然是一种虚假的安全感。”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指出在得救上,任何血肉之体和亚伯拉罕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亚伯拉罕肉身生的,不一定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不是亚伯拉罕肉身生的,反而可以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神所看重的,不是我们的身份,乃是我们里面实际的情况;不是我们“属灵的家谱”,乃是我们本身属灵的光景。希伯来语的“石头”和“子孙”二字相似,可能是一个双关语用法。以赛亚也曾将亚伯拉罕比作“被凿而出的磐石”(赛五十一1-2)。

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指时日无多,随时会把树砍下来,可能指神的审判就要来到,显出罪人悔改的急迫性。“凡不结好果子的树”指假意悔改的人,里面没有属灵的实际悔改和新生命,外面就没有属灵生命的流露,正如“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七18)。

约翰毫不客气,不畏权贵,当面称呼他们毒蛇的种类,暗指他们的教导在属灵上是有毒的。他的教训也极具讽刺性,这些人看上去,好像想要跟随他,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却可能丝毫显示不出他们有真正的悔改。他们只相信他们自己的伦理传统,但这十分危险,将来必无法面对神的审判。

11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12 他手里拿着簸箕,要扬净他的场,把麦子收在仓里,把糠用不灭的火烧尽了。”

许多人都很尊重施洗约翰,但他却要把众人的眼光引向“那在我以后来的”,从而把天国之王介绍出来。悔改不是目的,而是一条道路,要把人引向“那在我以后来的”的耶稣基督。“提鞋”的意思表达是:古代犹太人一般都穿无鞋帮的拖鞋,进入室内要脱鞋。替主人或来客脱鞋、提鞋、洗脚,是最低微的仆人所做的工作。“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是什么意思呢?一个可能性是,圣灵针对的是受洗,而火针对的则是审判。对于真实悔改信主的人,耶稣要把他们浸到圣灵里,使他们得着神的生命;对于不肯悔改信主的人,祂要用火给他们施浸,那就是审判。所以,约翰后面跟着预言了不同的人遭受审判之后的不同结局,麦子被收在神的家中,而糠则被火烧灭,簸箕则比喻把恶人(糠)与义人(麦子)分开的工具。根据圣经的启示,当主耶稣再来的时候,祂要作分别和审判的工作,判定谁是有神生命的麦子,被收在天上的仓里进入永生,谁是虚有其表的糠,被扔到火湖永远灭亡。古时犹太人收割麦子后,在打禾场上曝晒、碾压,使谷粒脱离糠皮,然后用簸箕将混有糠秕的麦子迎风抛向空中,较重的谷粒落在身边近处,而较轻的糠皮则被风吹到远处,借以分开麦子和糠皮。干净的麦子收在仓里,糠皮则作燃料被烧掉。

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圣灵的洗和火的洗,指的是同一件事情,那就是圣灵的洗,圣灵的洗,不仅包含祂内驻在信徒心里,也包括如同火烧一般的信徒生命的炼净。凡是真心悔改得救,蒙恩重生的人,主的靈已經進入他的心裡,受了聖靈的浸,得著聖靈的更新,(林後一22,羅八9,林前十二13,徒十一16,多三5),并且,他能被聖靈充滿,被聖靈的火焚燒,將生活中一切污穢的渣滓付之一炬,完全得著潔淨,得著能力,為神心裡火熱,在各處各方為主傳道作工,有美好的見證,如同五旬節時代使徒們的光景一樣(徒一58,二1-438-41)。

13 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 14 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 15 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许了他。 16 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 17 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这是约翰和耶稣事工交叉的一段时间,他们的这种交叉甚至产生过十分强烈的张力,约翰福音对此有记载(1:19--36、3:22--4:3),但马太这里把重点放在了耶稣的受洗上。

对于为耶稣施洗,约翰认为他和耶稣的角色颠倒了,低一级的为高一级的施洗,在约翰看来,不合时宜,作为神子的耶稣,一个没有罪的人,完全没有必要遵循一个象征着罪人悔改的仪式,但耶稣却坚持要这样行,耶稣说我们理当尽诸般的义。通过这样的流程,耶稣成为顺服神的旨意的一个模范,也从而认可了约翰为众人施洗的事工。

那么“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 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尽”, 指的是耶稣与旧约那些关于弥赛亚的预言的关系,可以解释为“应验”或“成全、成就”。这个“义”,着重指的应该是因顺服神的定意而显出的公正。主耶稣既是神子,也是人子,此时的受洗,耶稣是站在”人子“的地位上,顺服神对人的定意,尽祂作人的本分,情愿站在罪人的地位,向神归顺,代表神的百姓承认人是该死的,正如将来祂代替罪人死在十字架上一样。尽诸般的义,不仅指的是受洗,同样也指向了将来,那十字架的道路。直到祂说,成了,诸般的义,才真正得到了最终的落实,神的救赎计划,才大功告成。因此,受洗成为主耶稣成就神的救赎计划的一个必要的步骤。以赛亚书53:11 “他必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便心满意足。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 也提到类似的义这个字。

显然耶稣的受洗是天父允许并认可的,也在这个场合,三位一体的神,一同见证神奇妙的计划。天父和圣灵同为圣子耶稣作见证,圣灵也膏了耶稣,赐予祂神奇妙的事工,天上的声音,显然是天父的声音说,“ 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应该是来自旧约篇2:7和以赛亚书42:1,启示了主耶稣高贵的王者和受苦仆人的双重身份。这里是明明确确的三位一体上帝显现的第一次,三而一,祂们是合一的,又是不同的,这也是上帝属性的奥秘之一。

受洗是主耶稣久已准备的使命的开始,是天国之王的显明。”天忽然为祂开了“显明了神的国度即将降临在地上,而把它带到地上来的就是这位天国之王,主耶稣,也是父的至高美善的旨意。圣灵降在主耶稣身上,为国度的王显出印证,证明祂就是神用圣灵所膏的基督,即”受膏者“。将来的教会,耶稣的新妇,也要受水洗与圣灵的洗,主在此预先领受了。教会一切属灵的原则和实际都先积蓄在元首的里面,丰满的基督乃是一切属灵丰富的源头。

约翰的洗礼,只是水洗,并没有圣灵的洗。这是约翰和耶稣洗礼的区别,也是约翰门徒和基督徒受洗的区别。这在使徒行19章1--7节有记载;”亚波罗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在那里遇见几个门徒, 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 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 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 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 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a] 一共约有十二个人。“ 

我们基督徒的水洗,就是耶稣的洗,当我们受洗之后,圣灵就进入到我们当中。但不像主耶稣受洗这般有三位一体神显现的异象,也不会有个像鸽子的东西,降临下来。主耶稣这段异象的记载,可能出自耶稣本人的讲述,也可能出自施洗约翰的讲述,在约翰福音1:32 约翰做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 (但未提及天父和天父的声音)。使徒彼得、约翰等人本来曾是施洗约翰的门徒,因此知道这样的事,就不足为奇。

这里圣灵的降临,标志着主耶稣的弥赛亚事工的开始(见以赛亚书11:2)。耶稣受洗的意义也在于此,祂从此开始去逐步成就祂的救赎使命,并与旧约的各种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和期望连接起来。通过这个异象,马太启示我们:耶稣是神的儿子,耶稣是大卫的那位后裔弥赛亚,耶稣是神的仆人,承担了为罪人舍命的使命。

当然,值得留意的是,这里的这个三位一体的显现,很可能只显给施洗约翰和耶稣,只有施洗约翰和耶稣看得见、听得见,而周围其他的人却不得而见,或者当时当场,除了约翰和耶稣二人,并没有其他的见证人(路加福音3:21 说:“ 众百姓都受了洗,耶稣也受了洗。” 似乎否定了这一说法,马可福音的记载则似乎在暗示在众人之中,天父只向耶稣一个人显现并说话)。否则,见过这样异象的犹太人,就不太可能会把耶稣当成邪教头子而加以迫害,甚至杀之而后快。

3章是耶稣事工的开始,以约翰这个先锋官为前奏,然后主角出场,接受天父的差遣和圣灵的膏立,接下来还需经过魔鬼的试探,然后才是耶稣公开事奉的开始。感谢主!

备注:我的这些”圣经创世纪读经笔记“,很多地方参考了D.A.Carson NIV Zondervan study Bible,"圣经综合解读”,李思静博士的一些讲道内容、黄锡木编著的” 四福音与经外平行经文合参“ 以及其他一些参考书目。非常谢谢这些学者提供的一些见解。求圣灵继续带领,使我可以完成马太福音的读经笔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