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说

朋友,有空来聊聊呗
正文

钱学森之问

(2024-06-24 16:08:05) 下一个

     据说钱学森老前辈有个著名的问,到底原话是什么,因为我不在现场也无从考证,不扣字眼吧,大致是这么问的:“为什么我们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型人才?” 有很多人发表长篇大论去回答这个问题,包括很多出名的人物,给出的答案大同小异,你们自己有兴趣可以去找来看看。我感慨的是认定美国大多数(只有小部分)公司、企业不是以任人唯贤为本的制造业精英却似乎赞同创新能在政府领袖大手一挥的全民创新的计划之下从天而降,而鄙视美国政府不像领袖一样花钱出力也去搞个诸如“Hackathon”一样短时间内快餐出几个创新人才。真的无语,也悲哀。

      就像那帮崇拜弯道超车和遥遥领先的,就像一个小孩说“牛顿花了10年、20年发现的物理定律,我花十分钟就搞明白了”,就像大言不惭标榜“西方花了30年的功夫,我们10年就搞定了”的那帮人,不懂什么叫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懂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的表现是什么?危害是什么?不懂违背逻辑和常识的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使发生也会很快夭折,自然也不懂钱学森为何有这一问。政府领袖大手一挥,全民大炼钢铁连个问号都没有就砸锅卖铁的国民,政府领袖大手一挥,全民核酸病毒清零,全民就整齐划一地齐刷刷张嘴测核酸,齐刷刷没病也乖乖被封,不问一个为什么的国民去创新,这是痴人说梦。

      前几天同学群有人贴出一篇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小孩写的关于春天的作文,在我们看来这小孩天生具有天人合一的灵性。作文有很多拟人化描写,生动又童趣盎然,不仅如此还有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后真实具体的描述,比如花草是如何发芽,开花的,要发芽开花需要雨水、温度、和自己自身的成熟齐备的时候才可能达到。我只依稀记得中华文化中周易,黄帝内经,什么儒家、道家都曾论述过“天人合一”境界的纯粹和力量,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是一朵花开的条件,是一个人成为才的条件,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繁荣昌盛的条件。我认为一个二年级的小孩能写出这么真实、有自己独特特点、不千篇一律的自己眼里的,而不是别人眼里的春天的文章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然而老师大笔一挥评语是:你写的不像春天更象是童话故事,请重写。我去!可是,能怪老师吗?这老师早在一轮又一轮应试教育的淘汰赛中被修剪掉童真和天人合一的本性。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人,是领袖大手一挥去创新,砸重金就能去创新的吗?

      第五个,第十个五年计划,由政府给计划出的经济在没有国企的美西方实施市场经济的模式的角度看来就是个永远无法理解,运行,甚至根本不应该是政府的职责的经济模式。同理,人一出生他的思想模式,作文模式,说话模式,成长模式就是被计划出来的,穿什么衣服,唱什么歌,写什么作文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出个不一样的就会被打磨到一样为止。连不惜背井离乡到了自由国度的人,给了他自由的空气,他却只会挑剔氧气是有毒的,心甘情愿一辈子钻在套子里且不忘在套子里高谈阔论如何突破和创新。再过几年AI会全面超过并代替这些计划出来的套子人。

      家庭教育,基础教育,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产生创新意识和精神至关重要,打小就被夸能把乘法口诀倒背如流的到了这里不弥补自己的不足,顶多就是一个靠别人把所有从无到有的设计构架搭建好,把所有的数据都喂好,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自诩算得快的工匠。作为政府,作为学校,作为家长你只要提供给一颗小苗足够的温度适宜的阳光,土壤,和环境,他就会自然而然地破土,发芽,开花。等待的时间可能有长有短,形状可能迥异,颜色可能五颜六色,而你不需要计划只需要静待花开。最初的创新的意识和精神就是种在每一个孩童身心里的这样一颗小苗。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5)
评论
ICMbian 回复 悄悄话 博主很有见地。研究党史大咖温相直指国内为盐碱地,这种土质是无法长出健康生长的树苗的的,创新那就是缘木求鱼。
MoonlightBe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谢谢油翁夸赞,不敢当啊!您的文章都是巨作!谢谢来访!
MoonlightBe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dhyang_wxc' 的评论 : 谢谢夫子来访,一如即往的高深。任何知识,工具和技能被不同人使用会有不同的效果,有人用它做好事,有人用它做歹事。所以要用法律来约束。比如现在AI限期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如果不把law and orders, regulations and rules建立起来,AI对人类的危害程度会比以往任何科技都要厉害得多。科技的发展和法制的发展要同时进行。您说对吗?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要知道,冯.布劳恩這種人,若真成功了,倫敦就會被炸個稀巴爛。想想吧。這個問題怎麼解決?慕強就行?
dhyang_wxc 回复 悄悄话 培養類似於經驗藩籬圈養,不管圈養時營養多豐富,只有突破培養的藩籬,才有創造。突破藩籬,天才依杖藩籬鎖不住的蠻力,普通人在於解鎖思維。即所謂去小知而大知明。天人合一的應用之一是如何借助先驗力量,突破經驗的局限和藩籬。

圈養英雄很多,這些人既搞不懂先驗,又搞不懂天人合一;或者先驗看不明白——因為是西方的而推崇,天人合一也看不明白——因為是中國的貶低——博大精深。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MoonlightBee很有见地,巧妙地描绘了关于教育与创新的深刻思考。文章既有调侃又有深意,让人思考其中的道理。值得一读。
MoonlightBe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jw2009' 的评论 : 谢谢各位来访,非常感谢各位花时间留言!特别感谢jw2009网友分享的Wernher von Braun的故事。的确,很多科学家都是在20岁到35岁就已经作出成就了,所以科学成就是最不相信论资排辈的。我还认为天才是天生的,而人才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不论是天才还是人才都是需要给予足够的自由才会健康发展。
初春时节 回复 悄悄话 人才肯定是天生的啊。
jw2009 回复 悄悄话 当着十二,三岁的冯.布劳恩与他的小伙伴们在实验他们的自制小火箭遇到技术困难时他们想更深入地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结果发现那些书上都是数学公式,他们哭了,看不懂啊。
于是狂补微积分!
jw2009 回复 悄悄话 人才不是学校能够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天生的,学校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可以提供帮助,但是不能干涉,处处想给予他指明方向。
德国著名火箭专家冯.布劳恩是传奇式的人物,他二十岁就是德国火箭技术的领军人物,他们发展出的V2火箭领先美国十多年,当着1945年德国战败他领着德国火箭团队向美军投降时,美军都不敢相信,他只有三十岁,领导着一个4000多人的工程师团队。
当他的团队来到美国时,美国方面派去接待的6人小组中有钱学森,美国以后说当时美国在火箭技术上的差距起码十几年,钱学森这些在当时美国大学里教书的可能懂得一些原理,但是技术上的许多KNOW-HOW他们并不知道。以后美国著名的阿波罗登月的火箭(土星5号)就是冯.布劳恩的德国团队领导的。
那么冯.布劳恩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华而街日报曾经有过报道:
当时的冯.布劳恩只有十二,三岁,受科学幻想小说的影响与其他几个小伙伴一起在路边实验自制的火箭,这条路上经常有德国军方的工作人员上下班骑车路过。他们会停下来看这几个小孩的火箭实验,与他们交谈。在此过程中,他们发现,这三个孩子中有一个特别聪明,于是他们回去找军方的主管商量,做出了这样的安排:
德国军方出钱把冯.布劳恩直接送去柏林大学,免去任何考试,并且告诉柏林大学说,在校期间,冯.布劳恩自己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要干涉。。
pandax 回复 悄悄话 他在美国呆过那么多年的人,这个完全属于明知故问。
侃-侃 回复 悄悄话 1958年6月,《农业科学》发文称“稻麦年产量就可以达到四万斤谷子!”
想不开1 回复 悄悄话 钱学森有没有问过自己?
硅谷工匠 回复 悄悄话 答案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真正的前沿工业。在工业环境,随便什么二本三本IQ100的都能创新。在象牙塔私塾里面只能闭门造车。
如果他的问题是中国问什么没有大科学家,那么答案很简单,就三个字,”共产党“。
幸好他没有问“中国为什么没有民主?”
野彪 回复 悄悄话 美国是人类科技的领头羊。人类往哪里发展,是靠美国的高科技在引领。美国每前进一步,人类就前进一步。
在后面模仿是比较容易的,也是比较省力的。
但这对美国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但也没有办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