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77. 五绝二首:《听弹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2024-06-18 14:55:19) 下一个

五绝二首:《听弹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听弹琴》

泠泠(1)七弦(2)上,静听松风(3)寒。

古调(4)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逢雪宿(5)芙蓉山主人(6)》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7)贫。

柴门(8)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  泠泠(ling2):清幽,清冷。这里形容琴声清冽。

2.  七弦:古琴,它有七根弦。

3.  松风:指《风入松》曲。

4.  古调:即《风入松》,该曲为晋嵇康所作,故曰古调。

5.  宿:投宿、借宿。

6.  主人,一般理解为诗人借宿的人家。

7.  白屋:简陋茅草房。多指贫苦人家。

8.  柴门:篱笆门。

 

刘长卿(约726 — 约790年),字文房,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后迁居洛阳,郡望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中唐诗人。刘长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年轻时在嵩山读书。关于其科考年代的一种说法是,天宝十四年(755年)刘长卿进士及第,刚一入仕便爆发安史之乱。唐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唐代宗大历年间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刘长卿性格刚直,曾因犯上而两度迁谪。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贞元元年(785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割据随州称王,时局动荡,刘长卿离开随州,晚年流寓江州,曾入淮南节度使幕。关于刘长卿的生卒,尤其是生年有较大争议,一说生于710年左右。

刘长卿的诗歌是“大历诗风”的代表。他自称“五言长城” ,专注于五言诗歌创作,擅长五言近体诗,其诗常抒发政治失意的感情,内容多写荒村野乡、幽寒孤寂之境。有的作品反映社会离乱及个人政治失意之感。刘长卿的诗风温雅流畅,并兼有厚重感和沧桑感,颇受后世诗评家好评。

《全唐诗》编录刘长卿诗5卷。现存《刘随州集》11卷,前10卷诗,后1卷文。刘长卿现存诗约500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2.

 

宋雨:刘长卿是中唐初年的重要诗人。他善写近体诗,多有精工锤炼的妙句。他的五绝和五律尤为出色,作品清秀俊朗,富有深意。《唐诗三百首》收刘长卿诗11首,按入选作品数排名高居第七位,超过多位大家。他自诩为“五言长城”,并非缺乏自知之明的狂妄。

唐风:关于刘长卿的出生年代,一直有争议。我们根据一说选726年。也有人认为早至710年。若如此,他比杜甫还要年长两岁。刘长卿较好的诗作都是在安史之乱后创作,且他的卒年比杜甫晚了20年,在代宗和德宗朝还入仕为官,所以他被算作是一位中唐诗人。

宋雨:刘长卿名字中那个“长”应该读“长辈”的zhang3,还是“长江”的chang2呢?这个问题看似很难解,但却轻易就解决了。唐宋年代有不止一首格律诗中带有他的名字。比如温庭筠在一首七律中有“子虚何处堪消渴,试向文园问长卿”。这个地方“长”字须是仄声,即须读zhang3。读平声chang2是出律的。温庭筠只比刘长卿晚几十年,他的读音应该是较为可信的。

唐风:玄宗天宝八载(749年)(另一说是天宝十四载)刘长卿登进士第,初任陈留郡浚仪县尉。安史之乱后他流落江南。肃宗至德二年(757年)被任为长洲县尉。据史籍记载,刘长卿为人正直刚烈,仕途多舛,在十几年时间里被贬两次,甚至受人陷害而入狱。他这一辈子最大的官职是随州(今湖北随州)刺史,所以世称“刘随州”。

宋雨:刘长卿还是一个比较傲气的人。据晚唐范摅所著《云溪友议》记载,当时有人以“钱、郎、刘、李“并称几位小有名气的诗人。而刘长卿却说:“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以这种口吻对待同时代的知名文士未免太过狂妄。不过他也是对的,1200年后的今天,李、郎两位才子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只有钱起依然是与刘长卿齐名的中唐诗人。

 

唐风:《听弹琴》这首五绝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逃到江南一带。肃宗即位后,他大约在757年前后短暂任长洲尉和海盐令。有人认为《听弹琴》是在此时作的。但我猜想可能比这早。刘长卿的县尉官职是吏部侍郎、江东采访使李希言任命的。此前刘长卿有《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的投卷之作。其一《幽琴》的中间四句与《听弹琴》几乎一样。先有七绝,后有在此基础上扩充的干谒诗可能性大一些。

宋雨:第一句“泠泠七弦上”中“泠泠”二字本是形容水声的清越、悠扬,这里形容古琴的声音。古琴在上古为五弦,周朝以后固定为七弦琴。琴在古代乐器中地位最为尊贵,是雅乐的代表。此处词人直言“七弦上”,意欲将一种古雅、庄重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中。

唐风:“静听松风寒”中“静听”二字,让读者聚精会神地感受古琴音乐。“松风寒”是一个双关的表达。从字面上,它表示琴声好似风吹入松林,产生飕飕作响的寒意。而另一方面,《风入松》又是著名的古琴曲,相传为晋代嵇康所作。《风入松》的曲谱子一直传到今天,并有音乐家演奏。我日前特意听了这首5分多钟的古琴曲,的确感到非常悠扬、凄清。

宋雨:本诗的前面两句,诗人从听觉、视觉和温度觉几方面作铺垫。而后两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才是诗人想表达的主旨。在词人生活的那个时代,音乐正在发生变化。以古琴为主演奏的清乐和雅乐已经曲高和寡,弹奏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域外传入的乐器如琵琶、横笛等演奏的燕乐,逐渐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音乐。

唐风:这里,词人其实表达了另一层意思。诗人通过这两句暗示,自己所喜爱、珍视的东西与所处的世道有些格格不入。刘长卿是一个正直清高的人,他对于当时的世风不古深感不平。他怀才不遇,盼望遇见知音。他的字里行间虽然透出几分借物言志、孤芳自赏的超然,但我们也能感受到淡淡的伤感和无奈。

 

宋雨: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五绝的写作年代比上首晚一些。大多认为是在唐代宗大历年间所作。当时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多亏监察御史苗丕比较公正,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本诗可能在刘长卿遭贬后所作。当代杨世明《刘长卿集编年校注》认为此诗写于大历六年(771年)冬,芙蓉山是指潭州(今湖南长沙)附近的芙蓉山。刘学锴先生则认为此诗作于大历十年(775年)。

唐风: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在整个唐朝五言绝句中也算是一首名篇。然而,它也是一首有“争议”的作品。争议不在于诗的内容,而在于诗中多处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不同的解读和相互比较,近年来已不常见于赏析文章中。这里,我们先将一些小的理解差异在串讲时予以说明,然后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读放在后面供读者参考。

宋雨:本诗标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如果去掉“主人”二字,理解起来则相当顺畅,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和戴叔伦的《除夜宿石头驿》。加个“主人”在那里是什么意思呢?古诗文中确有“赠某某主人”、“寄某某主人”这样的表达,但这里“某某主人”一般是文人雅士的别号,就好比“东坡居士”、“山谷道人”(黄庭坚)等。按照对本诗的一般理解,屋主是个穷人,不会去起那种雅士的别号。因此,如果“宿”被理解成“投宿于”,则“芙蓉山主人”只能被理解为“芙蓉山主人家”。省去“家”字有些奇怪,但也勉强可以接受。

唐风:这是一首极富画面感的小诗。 “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苍茫暮色下的旅行者和山路漫长的画面。此时天色将晚,可以想见孤寂劳顿的行者希望找个地方投宿。“苍山”是特指芙蓉山,还是泛指行者远处的山峦呢?“远”是指目的地的距离还很远,还是说远处的山峦看起来遥远呢?我个人的回答是两个问题都是后者,因为旅行者已经在芙蓉山了。

宋雨:下一句“天寒白屋贫”,诗人的目光由远及近,聚焦到了投宿的人家。“白屋”的一种解释是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这种说法与“贫”字一致。另一种解释是,“白屋”指白雪覆盖的房子,于是跟最后一句相一致,也有道理。“天寒”二字表明是隆冬,加上贫寒家庭的描述,都为后两句埋下了伏笔。还有人把“贫”理解为为数不多、少见,也就是荒山野岭很少见到人家,也不是没有道理。

唐风:后两句诗与前面有一个时间差,可能是简单饮食以后诗人就睡下了。中间这些事情一概略去。“柴门闻犬吠”描写狗叫起来了,然后听见篱笆门吱嘎被被打开。而“风雪夜归人”中的“风雪”,应该是作者投宿以后才开始的,因为第一句还有“日暮”二字。“夜归人”最有可能是这家的户主男人。他外出劳作这会儿才回来。有人问主人没回来客人怎么能进门,其实这不重要。也许家中有老人和妻子。

宋雨:我同意,这类琐碎的问题不重要。我们需要学习的是诗人以什么样的技巧写出这样一首朴实清新、精炼隽永的好诗。比如作者省去了大部分对自身感受(如疲、饥等)的描述,完全略去对人物的描述,却展现了一个在静夜中犬吠人归的场景。这样的表现手法显示了诗人的功力和境界。有趣的是,在前面《听弹琴》一诗中,作者明言自爱古琴演奏的清乐、雅乐等古调。而在明代的两个唐诗选集周珽的《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和顾麟的《批点唐音》中,两位作者异口同声说本诗“语清调古”或“清语古调”。

 

唐风:对于一般的五绝,解析到此应该差不多了。但对于这首诗却有必要多说几句。因为对整首诗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即这首诗其实是写词人作为主人,在下雪天留宿客人的事。

宋雨:哦?这倒是很新鲜!你是说标题中“芙蓉山主人”是“宿”的宾语,被留宿者是一位“芙蓉山主人”吗?是别人过去有这种看法呢,还是你自己最近琢磨出来的?

唐风:基本观点过去就有人提出。我做了进一步的考证,并且考虑每一句可能的解释。我感觉这种另类的解释并非天方夜谭。假定一下,如果李白的一位朋友写了一首《逢雪宿青莲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他是什么意思?

宋雨:我明白你的意思,应解释成“遇到下雪让李白留宿”。可是现实也要说得通啊。比如说刘长卿确实有个朋友别号“芙蓉山主人”,而且他自己确实在乡间或山间有房。而且像“风雪夜归人”中究竟是谁“归”呢,也得有合理解释。

唐风:据刘学锴先生考证(但他对本诗并无此种另类解释),刘长卿大历年间在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附近的阳羡山筑有别墅。所谓的“别墅”,可能就是两间简陋的房子而已。而且有趣的是,在义兴的南面,恰有一山称为芙蓉山。

宋雨:你的意思是说,刘长卿有个住芙蓉山的朋友来访,他留朋友过夜。这倒是有些道理。朋友远道而来,留宿是计划之中的事,因为“苍山远”。日暮的时候天气尚好,风雪是夜间才开始的。

唐风:还有有一点支持这种说法:如果按照前面“常规”的解释,刘长卿受主人招待,然后写诗却说人家“白屋贫”,这是不符合礼节的。古人一般称自己家总是“寒舍”,即便富有;而称别人家,即便不称“高门”,也不能说是“贫屋”,那是侮辱人的。刘长卿虽然清高,但那时候的士大夫不会违反基本礼仪。

宋雨:这个观点我同意。李白有一次留宿于一户穷人家。老妇人做雕胡饭给他吃。平时狂傲的李白感动得不得了:“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那个时代的正人君子受人之恩后,不太可能以贫、乏、贱这类的词贬低之。这与诗人揭露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的贫穷、悲惨的现实不是一回事。后者比如《石壕吏》、《卖炭翁》等。

唐风:按照这种理解,这位朋友被诗人称为“芙蓉山主人”,这可能是那个人的别号,也可能刘长卿一时这么称呼他,因为他住在芙蓉山或在那里隐居。至于“夜归人”,诗人的房子也许位于一个小山村。是邻居家有人半夜冒着风雪回家了,引起了狗叫。这么描写虽让诗有些散,但并无什么不妥。

宋雨:这个非主流的理解的确很有意思。它让我联想到,《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名诗居然未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刘长卿是蘅塘退士(孙洙)重点关注的诗人,他有11首作品、包括3首五绝入选。而这首知名度更高的五绝却落选了。究其原因,很可能是解读的分歧太大。除了最后这种完全颠覆的理解之外,我们看到了,每一句的词解也多有不同看法。

唐风:《唐诗三百首》原本是为儿童学习诗歌而编的家塾课本。众说纷纭对于刚刚开始念书的小朋友会造成困惑。我认为蘅塘退士割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一个明智的做法。然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却进入了今天的中国大陆小学课本。但教材统一口径,每一句老师都有“标准”的解读。如果小朋友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就是“错误”的。这样的教学是不是明智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6)
评论
supercs88 回复 悄悄话 这里的题目中的“宿”应当“宿...之处“解,“之处”二字省略了。
supercs88 回复 悄悄话 老唐还是读的诗太少了,连李白的《宿清溪主人》都没有读过,还分析个啥?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花姐好。谁家的“柴门”居然是个说不清楚的问题。。。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有声音有景象,是我喜爱的三D画面
唐宋韵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油翁' 的评论 :
谢谢油翁临读、评论。
那是安史之乱后不久的一个时代的低潮。
油翁 回复 悄悄话 刘长卿的诗歌作品,如《听弹琴》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都展示了他高超的诗歌技艺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愿我们能在他的诗句中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和时代的风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