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136.《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杜牧

(2025-09-24 13:55:30) 下一个

《过华清宫(1)绝句三首》

 

杜牧

 

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2),山顶千门(3)次第(4)开。

一骑红尘(5)妃子(6)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二

新丰(7)绿树起黄埃(8),数骑渔阳(9)探使(10)回。

霓裳(11)一曲千峰(12)上,舞破中原(13)始下来(14)。

 

其三

万国(15)笙歌醉太平,倚天(16)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17)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1.  华清宫:华清宫在长安东边的骊山上,开元十一年初置温泉宫,天宝六年改为华清宫。

2.  绣成堆: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当时岭上广种林木花卉。

3.  千门:形容山顶宫殿壮丽,门户众多。

4.  次第:依次。

5.  红尘:这里指飞扬的尘土。

6.  妃子:指杨贵妃。

7.  新丰:唐朝设新丰县,在陕西临潼县东北,离华清宫不远。

8.  黄埃:马队奔驰踏起的尘土。

9.  渔阳:渔阳郡,包括今天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部分地区,是当时安禄山的管辖地。

10.探使:玄宗曾派大太监辅璆琳到安禄山处探虚实。辅璆琳收了安禄山的贿赂,回来说他对朝廷很忠诚。

11.霓裳(chang2):指《霓裳羽衣曲》,由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亲自改编而成。

12.千峰:指骊山的众多山峰。

13.舞破中原:指唐玄宗耽于享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中原残破。

14.始下来:指玄宗一行直至中原大乱,才从华清宫下山。

15.万国:指全国。

16.倚天:形容骊山建造的宫殿地势高、雄伟壮观。

17.乱拍:形容安禄山在玄宗面前表演胡旋舞,疾速如风。旁边的宫人拍掌击节都拍乱了。

 

杜牧(803—852年),唐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字牧之,晚唐官员、诗人、文学家,中唐初期宰相杜佑之孙。杜牧自幼才华出众,十几岁的时曾研究兵法并撰写策论咨文多篇。杜牧20岁时已学识深厚,博通经史,22岁作《阿房宫赋》,24岁时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名扬京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5岁进士及第,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后历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考功郎中兼知制诰、中书舍人等。晚年居长安南郊的樊川别业,世称杜樊川。杜牧于宣宗大中六年(852年)冬病逝,享年49岁。

杜牧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成就,他的诗、赋、古文都居名家行列。杜牧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杜牧的律诗今存近170首,风格俊爽峭健、雄姿英发。杜牧的绝句数量与律诗相当,犹以七绝成就最高,其意境幽美、韵味隽永。他的咏史绝句立意出奇,史识深刻;他的抒情绝句则优美流畅,别开妙境。

杜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为其甥裴延翰所编。据记载杜牧卒前欲焚毁全部书稿,在裴延翰的恳求下才保留十之二三。宋以后又辑有《樊川外集》、《樊川别集》等。当代则有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樊川文集》,系汇集各方资料编撰而成。杜牧诗现存共524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评总体分:6.

宋雨:古时候没有音像记录,名家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往往是根据其文风、诗风、故事等,以及对其形象的文字描述而来。比如李白是诗酒飘逸的,杜甫沉郁忧思的等等。然而,我心中却很难有一个杜牧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他有时是豪迈俊朗的,有时是沉默深思的,他在不同背景下表现出的行为有时南辕北辙。

唐风:是的,杜牧的形象和身世的确有些复杂。他是京兆(长安)人,出身名门,世代为官。当时长安有一句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是城南韦、杜两姓的豪门,地位高得离天只有一尺五寸。杜牧的祖父杜佑是三朝宰相,他出生时家境优越。可是在他十几岁时祖父和父亲相继去世。他父亲不知何故欠债很多,这样留下的遗产都去还了债,全家的生活陷于贫困之中。

宋雨:然而杜牧才华出众,二十刚出头,便以《阿房宫赋》名动京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在洛阳进士及第。同年,他又通过皇帝主持的制科考试,随即出任弘文馆校书郎。应该说,他仕途的起点是比较高的,但纵观他20年的整个人生历程,却乏善可陈,49岁就去世了。

唐风:仕途起点高,但宦海沉浮不顺利者也不罕见,比如盛唐的王维和北宋的苏轼。就杜牧而言,在入仕早期大和年间,他在沈传师和牛僧孺手下当了多年的幕僚,却未能借此经历得到较快的提拔,可能跟他比较放纵、仕途上不很用心有关。后来他回朝以后也未受到重用,比如他以员外郎身份出任史馆修撰多年,然后又被派往黄州、池州和睦州三个南方小州任刺史达7年。有人认为杜牧仕途不顺,也是因为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漩涡,只是尴尬的方式与李商隐有所不同。

宋雨:有这种可能。杜牧自少年起爱读兵书,研究兵法。早在入仕之前就上书给宰相李德裕献过计,被李德裕采纳。据说依照杜牧的战法,唐朝在与吐蕃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可是杜牧入仕以后却成了牛僧孺的掌书记。杜牧比较赞同李德裕的政治主张,而且李德裕的父亲李吉甫又曾是杜佑的下属。但牛僧孺对他有知遇之恩。杜牧这样被夹在中间,恐怕双方都对他不十分信任。他40岁左右在李德裕做宰相时被外放三个小州做刺史多年,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

唐风:唐宣宗即位后,牛党得势。两年后杜牧从睦州返回京城,任司勋员外郎,后转任吏部员外郎,但依然没有被重用。于是杜牧多次以俸禄太低不能养家为由,申请去杭州或者湖州任职。尽管杜牧有五名子女,但现在学者大多认为这个理由牵强。请求外放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他的政见与牛党不和,无法被重用。

宋雨:杜牧才华出众,却空有一身治国理想和军事方略,始终无法进入朝廷核心,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过,也许这也使得他在更专心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他言情类的诗反映他的经历和浪漫的气质。而他更为重要的咏史、怀古类诗,则反映出的深刻的历史感和借古鉴今的情怀。

唐风:我们下面赏析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诗人选取了盛唐安史之乱前的三个典型事件,即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快马运送荔枝、皇宫里终日歌舞升平不知大祸将至、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表演胡旋舞等,讽刺了最高统治者的荒淫误国。作品充分体现了杜牧“二十八字史论”见解独到、委婉含蓄、意味深长的特点。

宋雨:华清宫是唐朝兴建的离宫之一。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建了汤泉宫,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改名华清宫,并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建长生殿等。“离宫”与“行宫”的说法有时可互换,但两者意思上有些区别。离宫是指在国都之外修建的永久性的居住宫殿,皇帝经常在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离宫也不一定都是皇宫,比如王子成年了,也可择地修建离宫。而行宫单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可以较为简陋或仅住过一次。

唐风:华清宫建在骊山上。骊山位于西安市东北,距市区约50里,它是秦岭的支脉。除了林木之外,骊山下还有以温泉著称的华清池。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逐渐荒废。华清宫遗址在1959年进行了大规模修缮,现在是国家森岭公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日有大量游人参观游览。

宋雨:我们来看“其一”:第一句“长安回望绣成堆”,意思是说从长安遥望,多座山岭都很秀美。骊山右侧有东绣岭,左侧有西绣岭。当时岭上广种林木花卉,所以远看美不胜收。紧接着“山顶千门次第开”,给人一种影视剧中显示的场景:山上宫殿的一扇扇门依次被打开了,给人以一种神秘、威严的感觉。

唐风:平日里宫门是紧闭的,现在为什么打开呢?原来 “一骑红尘妃子笑” — 一匹快马狂奔而来,蹄下腾起阵阵尘土。得知快马进宫,杨贵妃笑了。诗人如同一位摄像师,向我们呈现了几个似乎并不关联、实却精心选择的镜头:秀美的山岭,庞大的宫殿群,威严的宫门一道道地打开。但究竟贵妃为什么高兴呢?

宋雨:诗人留到最后一句揭晓:“无人知是荔枝来。”原来,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新唐书-杨贵妃传》)荔枝送达,杨贵妃当然知道,所以她才笑。玄宗和太监们恐怕也是知道的。但为什么诗人说“无人知”呢?因为这里的“人”是指普通百姓。谁能想到,这种宫闱秘事,竟是不惜工本,让贵妃享口福呢?

唐风:“妃子笑”三字意味深长。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惹恼诸侯。最终亡国,且自己也被杀于骊山(就是同一个地方!)。这首诗见微知著,凸显杜牧咏史诗含蓄的风格,其讽刺意味却入木三分,的确是一首咏史诗的精品。

宋雨:需要指出的是,本诗可能是写意之作,并不跟史实完全一致。在唐代,即使用快马,也不可能将岭南荔枝运到长安仍然保持新鲜。杨贵妃吃的荔枝,应该是蜀中涪州产的,可以勉强送达长安。但也不是送到华清宫,因为荔枝成熟的季节,玄宗和贵妃不在骊山。他们是每年初冬十月进驻华清宫,次年春返回长安。

唐风:这就是“咏史”与“述史”的区别。虽然咏史诗一般也是以史实为基础,但咏史诗并不是短的和简化的“史诗”,它也不依赖对历史的细节真实的叙述。咏史诗贵在“咏”字,即诗人对历史有其主观的评价。然而如何寻找切入点、如何评价,则非常讲究火候。清末学人吴乔在其《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杜牧咏史诗正是凭借含蓄、意深的特点,达到最优秀者之列。

宋雨:这三首绝句组诗,只有第一首是名篇,后面两首知道的人比较少,很多选本也不选。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从诗歌艺术的角度讲,后面两首稍许逊色。我们也不能要求杜牧的每一篇都是精品。即使是名家,写出佳作也常有“妙手偶得”的因素。然而,这三首作为一个整体,它们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天宝年间骄奢淫逸的生活,暗示盛唐的崩溃实属必然。

唐风:“其二”前两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说是一段史实。“新丰”是古县名,距离长安不远。“渔阳”即渔阳郡,包括今天北京、天津及河北省部分地区,是安禄山的管辖地。当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20万之重,却深得唐玄宗宠信。宰相杨国忠屡屡上奏,说“禄山必反。”

宋雨: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他能当上宰相主要是因为杨玉环得宠,但他在玩弄权术方面很有一套。他上奏恶言安禄山,并不是他有远见卓识,而是他与安禄山不和,想依此在权力斗争中占得先机。由于杨国忠数次上疏,唐玄宗便派他宠信的太监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渔阳探听虚实。结果辅璆琳收了安禄山的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

唐风:从此玄宗更觉得高枕无忧,愈加恣情享乐。“霓裳一曲千峰上”中“霓裳”即《霓裳羽衣曲》。该曲是由唐玄宗根据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舞曲亲自改编而成,是玄宗的得意之作。该曲在开元和天宝年间经常在宫中表演。

宋雨:在骊山华清宫的歌舞升平中,这一曲当然也是少不了的,所以诗人说说是“一曲千峰上”。同时代诗人张祜也有《华清宫四首-其二》,描述整夜“舞霓裳”:“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唐风:然而,就在他们以为骄奢淫逸的生活可以永久持续时,“舞破中原始下来”— 盛唐崩盘了!晏几道说“舞低杨柳楼心月”(《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已属夸张,“舞破中原”当然就更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然而仔细想想,唐宪宗晚年的昏庸和奢靡,不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吗?

宋雨:不同人对“始下来”三字的理解稍有不同。“始”字有人理解为“刚刚”,比如施蛰存先生对第四句的解释是,“待到歌舞完毕,大家下山来,中原已经破碎了。”但我同意另一些人的意见,这里“始”当“才”字解。第四句意思是说,舞到了中原叛乱的消息传来,他们才停下来赶紧下山。

唐风:我也同意后一种解释,这里带有少许诙谐的语气。“始”字与白居易《琵芭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用法相同,但放在此句中用以讽刺,格外有力。清代学人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说“‘舞破中原始下来’,造句惊人,奇绝,痛绝!”

宋雨:本组诗的第三首知名度不高,一般选本不选。它是从安禄山跳胡旋舞这个侧面,讽刺晚年唐玄宗宠信奸臣的昏庸无道。“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中“万国”指全国。安禄山得宠于玄宗和贵妃,当时处处笙歌,满朝陶醉于太平盛世。“倚天”二字形容骊山上建造的宫殿地势高、雄伟壮观。

唐风:“云中乱拍禄山舞”是说想当年安禄山在骊山上觐见唐玄宗和杨贵妃时,在大殿中为他们表演胡旋舞。他旋转得很快,以致打拍子的人都打乱了。胡旋舞是从一种从中亚传入的舞蹈,特点是快速旋转,在唐代很风靡。胡旋舞大多由女性跳,但也有胡人男性跳。史料记载安禄山体重330斤,但胡旋舞却跳得特别好。所以他表演时,“风过重峦下笑声” — 宫中的笑声随风越过层层山峦,连山下的人都能听到。

宋雨:安禄山大胖子不仅跳胡旋舞很奇葩,而且他成功巴结玄宗和贵妃的方式也非常搞笑。他虽然外表是胡人莽汉,却很有心计。天宝十年(751年),他让32岁的杨贵妃做了他的干妈,而这个“妈”比“儿子”还要小16岁。这还不算,那年杨贵妃还给“儿子”安禄山过生日,洗生日澡。把安禄山用一个大绸缎包裹起来。

唐风:这些不可理喻的荒唐事,加上安禄山的狡诈凶残,使得盛唐走向衰亡毫不意外。与前面两首一样,这首诗用笔很轻,写得委婉含蓄,讽刺了唐玄宗的荒诞误国。施蛰存先生对这首诗从艺术上评价不高,他说“第三句尤其粗鲁,因此是一首写得失败的诗,无怪没有人提起。” 我个人主要感到第四句太平淡,没有起到“合”的效果。整诗没有诗眼。

宋雨:杜牧的这组七绝组诗通过华清宫中的几个侧面,讽刺了天宝后期最高统治者的昏庸、荒诞和骄奢淫逸。用笔轻灵自然,寓意深刻。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这样的诗,作者对通过典型的人物和事件,揭露朝廷的政治腐败招致极其严重的后果。你认为杜牧表达这种强烈的批判和讽刺,其目的是什么呢?

唐风:我认为杜牧作为有思想深度的士大夫,他还是想提醒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他曾在《郡斋独酌》中写道“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也就是说他还是认为当今皇帝有希望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的。他对晚唐国运还抱着希望,依然认为国家的问题就如同衣服破了,补一补就好了。自己愿意扮演那个补衣服的角色。

宋雨:像《过华清宫》这样的题材并不是独特的,比如李商隐、吴融、张祜写过《华清宫》,李商隐、罗隐写过《马嵬坡》等等。这些诗中,批判和讽刺的对象是李唐王朝的前朝皇帝,时间刚刚过去几十年。不论是表达含蓄还是用字直白,都是鞭辟入里的。这样的诗能够被中晚唐统治者容忍,也很耐人寻味

唐风: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而安史之乱后,面对一蹶不振的政局和惨淡的社会现实,中唐时期的取仕和文化构建跟盛唐时有所不同。文史通融的人才得到重用,在知识界形成了探讨历史兴亡、论辩古今盛衰的风尚。经世致用精神在中晚唐文人那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人诗文风格与前朝的不同,就可以感受到这种转变。

宋雨:在人治的社会,国家的盛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的执政能力。因此中晚唐史论体的鉴戒对象主要集中于君主,特别是通过对亡国之君的评论来探寻国家兴亡之因。中晚唐君主在主观上也希望以史为鉴,对于朝臣的谏言比较容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史论体的诗歌,即使具有比较强烈的讽刺和批判性,统治者也是比较宽容的。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