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唐宋韵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唐宋韵》138.《登乐游原》李商隐

(2025-10-08 13:08:18) 下一个

《登乐游原(1)》

李商隐

向晚(2)意(3)不适(4),驱车登古原(5)。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6)黄昏。

 

1.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是城内地势最高处,又称“乐游苑”。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2. 向晚:傍晚。

3. 意:心情,情绪。

4 不适:不悦,不愉快。

5. 古原:指乐游原。

6. 近:接近,快要。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荥阳)人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被合称为“小李杜”,以与李白、杜甫合称的“李杜”相区分。在李商隐十岁左右时,他做地方官的父亲去世,寡母便与子女回家乡过着清贫的生活。李商隐天赋很高,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并跟从一位饱读诗书的堂叔学习多年。至16岁,他便以擅长古文而得名。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李商隐在洛阳结识了白居易、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李商隐的文才,亲自教授骈体文,后又聘其入幕为巡官,先后随往郓州、太原等地。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任弘农县尉,秘书省正字,梓州幕府参军,盐铁推官等职位。李商隐入仕后,受“牛李党争”的影响,仕途不得志,且长期病弱。约唐懿宗的咸通元年(858年),李商隐病逝于郑州,年约45岁。

李商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言律诗。他是继杜甫之后唐代七律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里程碑。李商隐追求诗的格律和遣词造句的完美。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严谨的特色,又加入了绚丽、象征的艺术手法,形成了深情缠绵、精巧绮丽的独特风格。从题材上讲,除了最富盛名的、(一般认为)以爱情题材为主的“无题诗”之外,李商隐的咏史诗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重要骈体文作家之一,但作品大多佚失。

李商隐著有《李义山诗集》,现存诗约600首。李商隐的文学作品集另有《樊南甲集》20卷,《樊南乙集》20卷,《玉奚生诗》3卷,《赋》1卷,《文》1卷,部分作品已失传。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7

 

唐风:今天我们赏析的李商隐的《登乐游原》,是一首五绝名篇,短短20个字,浅近、优美,更有多种不同的引申和解读。清代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中说:“李义山《乐游原》诗,消息甚大,为绝句中所未有。” 自古以来,人们自然地将这首诗与李商隐仕途不顺、郁郁寡欢联系在一起,认为这首诗有自哀的成分。其实这只是一种理解。

宋雨:李商隐的仕途不顺,很多人认为其原因在于他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具体说来,认为他仕途不顺是因为对恩公令狐楚以及令狐家族的“背叛”。李商隐幼年丧父,家贫。然而他的才华得到时任检校兵部尚书兼东都留守令狐楚的赏识,16岁被招入做幕府巡官。令狐楚还教他作骈文,资助他去长安参加科考(当时未成功)。

唐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25岁的李商隐进士及第。令狐楚在同年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川县)做他的幕僚。王茂元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将女儿嫁给了他。千白年来的主流观点认为,恰这桩婚姻使李商隐陷入了政治漩涡之中。原因是王茂元属于李党,而令狐楚家族属于牛党。但是,这种看法恐怕是不正确的,至少是流于简单了。我上周给你发过去的傅璇琮先生的文章《关于李商隐研究中的一些问题》,你看了吗?

宋雨:我看了,很有启发。他通过详尽的史料说明,李商隐的丈人王茂元既不是李党,也不是牛党,他与党争无关。他的恩公令狐楚也不能简单地说是牛党。李商隐入王茂元幕府,不存在卷入党争的问题,也未引起恩公的反感。而现在人们关于李商隐“背叛”和“卷入党争”的说法,其根源是《旧唐书·李商隐传》,但它似乎有明显的讹误。

唐风:傅先生是著名的古诗词和历史学者,他曾任中华书局总编审、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 、《全宋诗》主编,是一位学风严谨的学者。而且,他有证据表明,在李商隐入王茂元幕以后,令狐楚之子令狐绹仍为之延誉,帮助李商隐在仕途上有所进展。我相信傅先生的考证。

宋雨:有趣的是,傅先生通过考证进一步指出,李商隐的确是卷入党争的,但同一般人的理解不同。傅先生认为是李商隐后来主动显示政治倾向性的,认同李党削藩、限制宦官权力等主张。他在李党明确失势的情况下,出于是非观念和正义感而站在李党一边,并在诗文上赞颂他们,不惜以自己的政治生命为代价。于是,作为牛党和权臣的令狐绹便与他分道扬镳。

唐风:关于后面这一点,我稍有一点保留。傅先生的文章撰于1980年代初,可能还带有一点那个时代的烙印。李党是不是就比牛党“进步”,是不是李商隐后来跟随郑亚到南方做幕府,以及在诗文中高度赞赏李德裕,就表明他具备可贵的人格,这一点值得商榷,也许有一点拔高,虽然我怀疑“背叛”说。

宋雨:同情李党的李商隐,与作为牛党、官居高位的令狐绹离心离德。但他的思想倾向与王茂元无关(况且他在李商隐31岁时就病逝了)。如果有人说,如果李商隐跟恩公的儿子不同心,就是背叛,这种指责过于霸道了。但不管怎样,唐宣宗以后牛党把持朝政,李商隐的仕途便再也没有什么机会了…… 这首《登乐游原》的写作背景清楚吗?

唐风:不清楚。前清学人程梦星在《李义山诗集笺注》中认为此诗当作于武宗会昌四、五年(844—845年)间。而且他认为诗是为唐武宗忧。武宗在平息藩镇叛乱方面可谓有为,程氏以“夕阳无限好”来隐喻;而在宫中武宗又糊涂,迷信道士,服用仙丹,李商隐认为他这样活不长。果然武宗只活了33岁。

宋雨:暂作一说吧。其实那时李商隐并不住在长安。依照上面的年代,此前三年李商隐辞去了弘农县尉,次年通过制科考试,复入秘书省为正字,几年以后回到原点。此时他母亲去世了,他只好在家丁忧3年。期间他岳父也去世了,生前他未能在仕途上给李商隐太多提携。这段时间诗人闲居永乐县(今山西芮城),恐怕只是偶尔来往长安。这时候他32-33岁。

唐风:此后的1-2年,李商隐是在京城秘书省正字任上的。宣宗大中二、三年(848、849年),李商隐也有很多时间在长安。若说感叹身世,后面这一次应该更有可能。这次他从南方幕府回到长安,穷苦潦倒之际写信给已经位居高位的令狐绹请求帮助,但未得回应,想必非常伤感。

宋雨:好,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乐游原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处,长约3公里,宽二、三百米。它位于今天西安市大雁塔东北、曲江池北面。汉宣帝在此地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园。乐游原虽然高仅20米,因当时没有高建筑,人们登游原便可一览长安。当时很多诗人都曾留下登乐游原的诗句,比如张九龄的“城隅有乐游,表里见皇州”(《登乐游原春望书怀》)。更有名的是李白的“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忆秦娥·箫声咽》)。

唐风:本诗的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说明了登乐游原的原因。傍晚的时候,诗人的情绪不大好,就外出散散心。为什么情绪不好呢?有人就猜测,说这句诗暗示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向晚”就是暗示李商隐已到垂暮之年,等等。这不一定,也许只是一时的不适,跟垂老未必有什么关系。上面程氏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只是一说。此诗是他早年进京赶考时所作也未可知。

宋雨:诗的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流传千古的名句。然而这两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般的理解,“只是”作为副词带来一个意思上的转折,二字将对美景的赞叹转为惋惜之情。惋惜什么呢?人们大多联想到诗人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和李唐王朝大厦将倾、日薄西山的不可挽回这两个方面。

唐风:是不是有必要进行那么深刻的联想,这一点取决于读者的感受。但千百年来基本的理解是不变的,即最后一句是带有忧伤、惋惜的转折。譬如杨万里《诚斋诗话》中说:“李义山忧唐之衰云 ‘夕阳无限好,其奈近黄昏。’” 苏轼的《浣溪沙·春情》中“桃李溪边驻画轮,鹧鸪声里倒清尊,夕阳虽好近黄昏”,也是依照这个意思化用的。

宋雨:然而最近几十年,对于这两句却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理解。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周汝昌先生说:“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

唐风:若是这样,则李商隐诗中的“夕阳无限好”与“只是近黄昏”两句间不再是转折关系,而是(倒装的)因果关系,即正是黄昏时分,夕阳才能无限美好……这样理解,毫无疑问就是“正能量”了,其乐观程度与刘禹锡中那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有一比。

宋雨: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训诂学家孙玉文先生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考辩。他的结论是,“只是近黄昏” 中的 “只是” 不能理解为“正是”,只能理解为“只不过”、“但只是”。而且他指出,尽管“只是近黄昏”含有“惋惜、遗憾” 的情绪,但不能因此就推断出是“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这种推断掺杂了理解者的个人主观因素。

唐风:我倾向于同意孙玉文先生的看法。“只是近黄昏” 只是一种语义上的转折。至于写出这句诗的人,其心境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中性的。联想是产生于读者的,李商隐也许仅仅提供了诗的语言和艺术性的描绘。然而正是这样一句平白又含蓄的吟咏,千百年来引起人们的思索与共鸣。

宋雨:顺便说一句。由于李商隐这首《登乐游原》名气太大,“遮蔽”了唐代其他诗人以乐游原为主题的作品。其实其他作品中也不乏佳作,比如杜牧写过一首同题的《登乐游原》,虽然知名度不如李商隐的五绝,却也是一首咏史诗的佳作:“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唐风:这是一首借古抒情的好诗。“澹(dan4)”原指水波舒缓,这里形容天空的广阔。“没”和“销沉”均指消失。诗人傍晚站在乐游原上,看见孤鸟飞尽,一派凄凉,仿佛万古的遗迹都随着黑夜的降临而湮没在这乐游原中了。这种气氛的烘托和起兴非常有感染力。

宋雨:末句的“五陵”是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即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和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这五座陵墓皆位于长安的西北,在乐游原上是可以远眺的。诗人发问:汉家当年那么辉煌的功业,现在在何处呢?

唐风:回答是,都已经是墓冢了。而且在曾经显赫的皇陵上,连树都没有,只有秋风瑟瑟。小诗就此结束,又是杜牧“二十八字史论”典型的含蓄写法。清人施补华在其《岘佣说诗》中写道“小杜‘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是加一倍写法。陵树秋风,已觉凄惨,况无树耶?用意用笔甚曲。”所谓“曲笔”,是指古诗词中一种间接的抒情技巧,可使作品更加含蓄、优美和深刻。

宋雨:从艺术层面来讲,小李杜都是善用曲笔的高手,这毫无疑问增强了其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然而,在晚唐那个时代,加之他们个人沉郁的个性特点,我们从他们笔端看不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那种乐观。这仅是我对他们作品的艺术特点的评价,并非指小李杜有个性上的缺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广陵海陵延陵 回复 悄悄话 谢谢唐兄好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觉得把它简单理解为美好的事物稍纵即逝就能引起很多人生共鸣。话说回来,我喜欢李商隐。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