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1)曹侍御(2)过象县(3)见寄(4)》
柳宗元
破额山前碧玉流(5),骚人(6)遥驻(7)木兰舟(8)。
春风无限潇湘(9)意,欲采蘋花(10)不自由。
1. 酬:酬答,回赠。
2. 侍御:侍御史的简称,原为史官,并负责文书等,隋唐时改为监察官。
3. 象县:今广西象州县。
4. 见寄:指给我(酬答者)寄来的诗词等。
5. 碧玉流:形容江水清澈如碧玉。
6. 骚人:文人墨客。此处指曹侍御。
7. 驻:停船、泊舟。
8. 木兰舟:船的美称。古人认为木兰为美木。
9. 潇湘:本指湖南境内的潇水和湘水两条河流,但此处与作者被贬湖南永州的经历有关联。
10.蘋花:即白蘋,一种浮水草本植物,夏末秋初开花,花色洁白。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出身河东柳氏,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大臣、文学家、诗人和思想家。柳宗元祖上世代为官,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20岁进士及第,任秘书省任校书郎。25岁授集贤殿书院正字,28岁任蓝田尉。唐德宗永贞二十一年(805年)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位于今湖南省西南部)生活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勤于钻研,并游历当地山水,诗文著述颇为丰富。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被改贬为柳州刺史。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卒于柳州,享年46岁。
柳宗元是一位在散文、诗赋、哲学、宗教等领域均有成就的大学问家。柳宗元在古文上与韩愈齐名,并称为“韩柳”,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后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论说、寓言、传记、游记等都有很高的水平。在诗作上他与刘禹锡并称“刘柳”,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又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诗中的山水诗古朴高洁,苏轼将其与陶渊明相提并论;他的叙事诗文笔质朴,寓意深刻;他的抒情诗峻拔爽朗,富含深意。
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编柳集《河东先生集》。后历代有多种校注本。柳宗元诗歌传世140多首。
诗词作品影响力总体评分: 4.
唐风: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和思想家。他与韩愈一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且是占全了“唐宋八大家”中唐人的两席。因为他在诗和哲学方面的贡献,且因为与刘禹锡的深厚友谊,两人并称“刘柳”。又因为他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韵味深长,故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宋雨:柳宗元是今天人们比较熟悉的一位古代文学大家。他的《捕蛇者说》、《小石潭记》、《黔之驴》等都选入中国大陆的教科书。人们对他的几首诗作,如《江雪》、《溪居》、《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等也耳熟能详。
唐风:柳宗元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比韩愈小5岁,比刘禹锡和白居易小1岁,比元稹大6岁,比李贺大7岁。这些大家都是出生于盛唐以后。加上出生于盛唐而成名于中唐的韦应物、刘长卿等人和“大历十才子”,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当时盛唐气象不再,但中唐文坛依然群星璀璨。
宋雨:柳宗元出身于河东柳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运城市一带)。故此刘禹锡后来为柳宗元编撰的作品集起名为《河东先生集》。河东柳氏,是中国古代一个以河东郡为郡望的士族,与河东裴氏、河东薛氏并称“河东三著姓”。柳氏属于关中郡姓,秦灭六国后,柳氏迁于河东郡。
唐风:了解一点地理的人就知道,黄河流向虽然总体向东,但在中游有一个巨大的n形转向,那个“n”的南北走向长达数百公里,北面达内蒙古的包头,东边是整个今天的山西省。这个地方,秦汉时期称河东郡,唐朝时为河东道,辖境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省。
宋雨:说得有点远了,让我们回过头来谈柳宗元。柳宗元家世代为官,虽然后来几代官做得不大。柳宗元出生于长安。母亲卢氏知书达理。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从小对诗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此外,柳宗元身在京都,尽管年幼,他对社会的动荡危机也有所耳闻。他12岁那年父亲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又随父亲宦游了一段时间,长了不少见识,而且逐渐形成了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
唐风:柳宗元从小好学,少年时便通诗文,并受到人们的重视。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次年20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同榜进士中还有21岁的刘禹锡。如此年轻且一次中第者在唐朝比较少见。即便像韩愈这种有大才者,也考了4次才及第。
宋雨:经过10年的过渡,包括任校书郎、集贤殿书院正字、蓝田尉等(包括因父亲病故在家丁忧3年),贞元十九年(803年),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开始交往。两年后唐德宗驾崩,皇太子李诵(即顺宗)继位,改元永贞。顺宗即位后,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也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
唐风:这位顺宗在他19岁被立为太子之后,等待了20多年。他在即位之前已经中风,不能说话,便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掌管朝政。于是在二人周围便形成了一个由青年官僚组成的政治势力,这其中的核心人物就包含了柳宗元和刘禹锡。
宋雨:他们推行的“永贞革新”,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朝廷的权力斗争,在史学界也有不同看法。但看其内容,确有革新的成分,比如抑制藩镇势力,废除欺压百姓的宫市以及“五坊小儿”等,并试图收回在宦官和藩镇手中的兵权。但几个月以后这场改革就失败了。
唐风:当年的8月,宦官俱文珍等人勾结藩镇势力,逼唐顺宗禅让帝位给太子李纯(即唐宪宗),史称“永贞内禅”,这其实是一场宫廷政变。宪宗一即位便打击以王叔文和王伾为首的政治集团。这一集团的失势也有自身的原因。王伾和王叔文出身都比较低微,因为“善书”、“善棋”,作为翰林待诏“娱侍太子”李诵(即后来的唐顺宗),进而成为其心腹,而他们自身没有根基。在顺宗在位的那几个月里,二王轻狂傲慢的做派遭朝臣怨恨,而且王伾还有卖官受贿的问题。
宋雨:用现在的话来说,年轻的柳宗元、刘禹锡等站错了队。他们虽然才华横溢,希望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毕竟没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刺史的副手,无实权)。王叔文政治集团的其他人也悉数被贬为边远州的司马。故“永贞革新”又被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风:柳宗元在永州呆了近10年,期间他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游历等方面均有心得,著述颇丰。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接诏书返京,但由于宰相武元衡等人的反对,未被重用,改任柳州刺史。武元衡也算中唐的一位良相,且当年在御史台他是柳宗元的上司。但他不为二王站台,导致了他与那一派人物的决裂,这是后来史学界的一种看法。
宋雨:柳宗元跋涉了三个多月到柳州上任。当时的柳州是荒蛮的边远地区,民风不开化,有文化的人不多。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几所学堂,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儿童念书。他还针对当地百姓迷信的习俗,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四年以后,宪宗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实行大赦,他在宰相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然而未及诏令送达,柳宗元已在柳州病逝了。享年46岁。
唐风:下面我们赏析的《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写作的确切时间、地点不祥。有写于永州任上和写于柳州任上两种说法。且本诗第一句中的“破额山”,一说是位于今广西柳州市柳江县境内,另一说是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境内。从象县的地理位置和诗中的语气分析,本诗作于柳州似更为合理。
宋雨:我们先来理解一下标题的意思。《酬某某见寄》或《和某某见寄》是古诗常见的标题。“见寄”意思是“寄给我的(诗作)”。标题的意思是说,作者收到了朋友寄来的诗作后,写诗酬答或者和诗一首。如《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和刘道原见寄》(苏轼),等等。其中“酬”比较随意一些,选任何体裁都可以。“和”必须是和诗,在体裁和用韵上须与原诗一致。
唐风:“侍御”即侍御史,是朝廷负责监察的官员。但唐代较高的幕府官也常带有侍御史的官衔,多在幕府中负责文书工作(这是侍御史在隋以前的本意),所以诗人的这位曹姓老朋友也不一定是京官。还有人进一步设想曹侍御史路过这么边远的地方,或也是被贬的天涯沦落人。还有人说,按唐朝惯例,任侍御史预示着不久即要高升。我认为这些都过度猜想了。
宋雨:诗的头两句“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用了几个美好的辞藻。“碧玉流”形容江水如流动的碧玉,“木兰舟”是船的美称,古人认为木兰为美木。这种说法在古诗词中也多处可见,如晚唐马戴《楚江怀古三首》中有“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南宋范成大的《南柯子·怅望梅花驿》中有“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此外,诗人用“骚人”称曹侍御,也表明他是善写诗赋的高雅之人。
唐风:有意思的是“遥驻”二字,我过去的理解跟大多诗解一样,即远远地停(船)。然而这次再读,我认为两个字的意思更像是“(我)远远地停步”(看着曹侍御的船驶过)。由于平仄的关系,“遥驻” 须放在“骚人”的后面倒装。我这么理解的原因首先是,曹侍御明知诗人无法见他,他停船做什么呢?更重要的一点是,“驻”字一般是指陆地上的马、车、人等停下来,而停船一般用“泊”字。“泊”在中古音是入声字,直接取代“驻”没有平仄问题。诗人这里却没有用“泊”字,表明不是停船。
宋雨:嗯,我觉得这至少可算作一解。“春风无限潇湘意”是很有艺术神韵的一句。其中“潇湘意”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呢?李白曾有“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之句(《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说的是人在水乡泽国的感觉。在柳宗元这里,“潇湘意”应该是指曹侍御的情谊。整句是说读着他充满情谊的诗篇,让人感觉如沐春风。当然,若说这一句表现诗人对朋友的感情,也是说得通的。
唐风:另外,前面“骚人”二字源自屈原《离骚》,而屈原创作离骚时,正值他被楚襄王流放到潇湘地区。而柳宗元被贬10年的永州,也在湘江之畔,这个地方包含着他心中的许多难言的苦涩。把“潇湘”和“骚人”联系起来,“无限意”又多了一层注脚。曹侍御对柳宗元的经历是很清楚的,对诗人的难言之苦也应该了然于胸。
宋雨:朋友远道而来,诗人心中本有许多话要倾述。象县离柳州并不很远,但诗人“欲采蘋花不自由”,无法相见。 “蘋花”即白蘋,一种浮水草本植物,花色洁白。 这里作者化用了南朝诗人柳恽《江南曲》的诗句:“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然而柳诗却忽有跌宕。两人只能以诗互赠。不能见面的原因,一般认为可能是诗人被贬之身出行受限,或他不愿连累朋友。
唐风:这是一首委婉优美、虚实相间的小诗。结句中“不自由”三字很值得玩味。程千帆和沈祖棻先生认为,本诗“不单是柳宗元最好的七言绝句,也是唐人七绝的杰作之一。”(《古诗今选》)前清学人沈德潜说:“欲采蘋花相赠,尚牵制不能自由,何以为情平?言外有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无由意,与 《上萧翰林书》 同意。而词特微婉。” (《唐诗别裁集》)
宋雨:这里的《上萧翰林书》应是《与萧翰林俛书》。这是他在永州期间给他的朋友、翰林学士、官员萧俛的长信。信中除了表达“欲以忠心献之于君而无由”外,也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伤感:“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
唐风:柳宗元一语成谶。此信过后,他活了整整10年。他的生命太短暂了。他死时,与他年龄相仿的白居易、韩愈、刘禹锡也(各自因不同原因)在贬谪之中。然而仅过一年,宪宗驾崩穆宗即位,几位悉数回朝,再展宏图。而且上面那位柳宗元的朋友萧俛当了穆宗朝的宰相。此外,白居易和刘禹锡两人,在他们各自的挚友元稹和柳宗元去世以后,在晚年成了心照神交的知己和洛阳“刘白诗人群”的核心。
宋雨:真是啊!比他们少活了二、三十年呢。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意思是说柳宗元年轻时有闯劲,但做事不周全,以为功名可以一蹴而就,结果因罪而被贬。这个评价是中肯的。《左传》中提到立德、立功、立言为“君子三不朽”。由于柳宗元的厄运和生命的短暂,“立德”和“立功”均无法实现。但他在贬谪十多年间的“立言”却极有水准,1200年后仍被我们学习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