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心语,一位美国华人心脏科医生的行医笔记
30. 奇异的中风之卵圆孔未闭
今天门诊,随访一位41岁的白人男性。去年的这个时候,小伙子缺血性中风住院。年纪轻轻的得中风,是很罕见的事。
朋友经常问起中风是怎么回事?中风就是脑部血管供血中断造成脑部损伤。大脑控制全身,脑部某个功能区损伤,相应的表现在身体某部分的功能障碍,常见的症状是一侧的身体不能活动,大舌头说话不利,行为异常,甚至神志不清。
中风就两个原因(是不是很简单?),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很好理解,脑子血管破了,出血,导致脑部功能受损。
缺血性中风,也很好理解,简单而言就是脑子里的血管堵起来了,没有血液供应,导致脑部功能受损。大家来开动脑筋,什么情况下脑子血管会堵起来?其实也就两种原因,一是脑子血管粥样斑块形成然后斑块破裂发生梗阻,和我们之前说到的急性心梗是一个道理,这样的中风我们称为血栓性中风。第二种原因是栓子来自脑部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进入脑部血管引发栓塞,我们称为栓塞性中风。栓子可以来源于大血管的斑块脱离,可以是心脏内的血栓(之前谈过房颤,病人很容易有心房血栓形成,所以需要使用抗凝剂预防血栓预防中风),也可以是静脉血栓通过心脏中隔缺损右向左分流而进入大脑。
回到前面的年轻病人。当时中风后神经科会诊,看了脑部的核磁共振和CT扫描的图像,考虑小伙中风的病因是来自血栓,也就是栓塞性中风。栓子的来源怎么找?大血管方面做CT血管造影,没有问题。心脏血栓?做心脏超声做心电监护,没有问题。有没有心脏中隔缺损?做心脏超声,Bingo,检查发现小伙存在卵圆孔未闭(PFO)。
卵圆孔,是指在分隔左右心房的房间隔上存在一个生理小孔,在胎儿时期是血液运行的正常通道,一般在出生后会自动闭合。但是,在一些正常成年人中有20-25%的卵圆孔不完全闭合。卵圆孔未闭(PFO)使身体内存在一个血液从右心房向左心房分流的途径,即静脉系统血液流向动脉系统血液的捷径,特别是静脉系统中的小血栓有可能通过卵圆孔未闭进入动脉系统而发生动脉栓塞包括中风。
我们先给病人做了“植入型心脏监测仪(ILR)”(查看“介绍常用的心脏监测仪”),连续监测3个月以上,明确没有发现房颤,然后给病人做了经导管卵圆孔封堵术。没想到,术后第二天ILR监测仪发现病人有阵发性房颤。有报道,卵圆孔封堵后增加房颤发生几率,我们医疗组也判断房颤的发生与手术有关。但是,小伙有中风史,使得他的CHA2DS2vasc评分分数自然到达2 ,也就是符合长期抗凝治疗的要求。小伙平时非常活跃,经常参加冰球活动,使用抗凝剂会增加他的出血风险。我们坐下来,好好的谈了很长时间,分析利弊,最后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 ),不再使用抗凝剂。在之后的6个多月的ILR监测中,没有再发现房颤的发生。
今天见到他,小伙状态良好,每个周末都和朋友打冰球。小伙问我,是不是还经常踢足球?看来他一直记得我们以前说的话题,我告诉他,每周一晚上都参加大西雅图地区的足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