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刚在文学城博客和海外原创连载了我的长篇小说《离婚女人》。
我是两年前开始认真写作的。这两年,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愿意为你放弃一切》,一部短篇小说《保姆小阳》。这部《离婚女人》是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保姆小阳》获得了第十六届新语丝网络文学奖二等奖。这一届的一等奖空缺。
《离婚女人》得到了文学城读者的热情回应。在连载的这六周,每一章都有好几千的阅读量,到后面,每天都有稳定的超过6000的阅读量。很多读者会热情点评,催我更新。还有读者会私信我,告诉我她们被我的小说深深地打动。还有读者私信我,要告诉我她们的故事,希望我能写出来。
文学城是海外最受欢迎的华文网站,每个月有超过一千四百万的流量。在我连载《离婚女人》的这六周,我的博客在文学城博客排名一直是第一或者第二。
文学城写小说的不少,很多作者写得很好,所以有这个成绩,我很高兴和自豪,也深受鼓舞。
我写作虽然是因为是自己很热爱文学,但是我也很希望我辛苦写出来的作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能引起共鸣。
我为自己写,也为广大的读者写。
2022年,我写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愿意为你放弃一切》。这是一部纯爱小说,写的是不同阶层的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我自己很喜欢,写的时候常常很感动。
2023年上半年,我曾经尝试写两部小说,都是写了4,5万字就写不下去了。我很沮丧,只好停笔。
到了下半年,我突然有了灵感,开始写《离婚女人》。起初的计划是写一个短篇,后来越写越长,最后写了16万字才收笔。
两个月写完后,又花了3周时间修改。等到过了跨年,在2024年1月2号,我开始在文学城连载《离婚女人》。
每天连载前,我会再修改一次。后来读者的反响越来越好,有很多的关注,我有点紧张,每天都要花两三个小时修改,有时会零时加写一整章。正因为如此,这篇小说有些细节不够严谨,我需要再修订一次。
路遥曾说过,虽然每一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受到喜爱,获得成功,但是创作的过程才是最快乐的。
我有同样的感受。写作是孤独和艰苦的,也充满了自我怀疑,但写的时候,笔下的人物活过来,她们的喜怒哀乐,痛苦绝望,让作者感同身受,那种情感的宣泄,很爽快。
现在我可以想象歌手在唱歌的时候,演员在演绎角色的时候的那种痛快淋漓的感觉。因为我在写作的时候感受到了这种痛快。
我个人觉得作家不是在文学课上学出来的。大学的中文系课堂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而是培养评论家和编辑的地方。
写小说是热爱文学的人,感受到了一股写作的热情,于是提笔写下了自己心里的故事。作家是在不断的写作过程中产生的。
这次在创作《离婚女人》的过程中,我有了很多关于写作的领悟。分享给大家。
首先什么样的小说是好小说?我认为,好的小说包含几个要素。第一是要有鲜活生动的人物。第二是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第三是热烈真挚的情感。有了这三点,就是好小说。
如果我们要求再高一点,那第四点就是小说的立意要深刻高远。伟大的小说要写人性的复杂,要蕴含博大悲悯的胸怀。在世界文学史上,凡是能成为经典的著名小说,都具备了我说的这四点。优秀的小说有很多,伟大的小说很少。而伟大和普通的区别在于第四点,就是小说的立意。
雨果的小说,托尔斯泰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巴尔扎克的小说,和我们伟大的红楼梦,都同时具备这四点要素,尤其是第四点。当然技巧,语言,结构都要好,但还是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小说的灵魂,最终决定了这部小说的档次。
伟大的小说反映的是人性,是人生,是人类普遍尊崇的善良和美好。
我写《离婚女人》总共也就几个月的时间,但这个故事的形成有着长期的过程。我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我很关注当代女性的困境。最近一两年,我细细读了萧红的书,非常感动。萧红称她自己是为女性和穷人发声的作家。我非常非常喜欢萧红的作品,那种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的完美,让我叹为观止。
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也是具备了这四个要素的伟大小说。
作家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悲悯,即使是反面人物。小说是人生的倒影,而人和生活都是如此的复杂多变。每一个人都会有很无奈的时候。
我笔下的离婚女人,辛迪,小兰,吴总,带小宝宝爬山的妈妈,单亲妈妈租客,还有那几个”渣男”,吴青,张勋,李涛,我都不想把他们写成完美无缺的好人,或者彻头彻底的坏人。
他们都是在追求快乐和幸福的普通人。但是伤痛是如此之深,并且无可挽回。这就是人生,是我看到的和我想写出来的人生。
《离婚女人》里有两句话。一句是尼采的:”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也就是甘愿赴死。”
一句是罗翔的”请你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千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世间水火。”
一开始,我是按照罗翔的这句话作为这部小说的”主题”,写女性的挣扎和自救。但后来我发现,我其实写的是尼采的那句话。
这些经济独立,聪明能干的女人的所有伤痛,其实都是来自于一个”爱”字。
这篇小说,我想写的是,我们每个人,对于”爱”的渴求,就如同”死亡”一样,不可避免。
”爱和死永远一致,求爱的意志,也就是甘愿赴死。”
当我读到这句话时,我明白了我笔下人物的所有痛苦的根源,包括那几个”渣男”的痛苦根源。
有了这个立意以后,整部小说的逻辑就通了。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都有了根基,都变得自然而然。
小说的魅力在于传递感情。作者的感情倾注于人物之中,通过人物传递给世界上的万千读者。作者写作的时候在哭,人物在小说中哭,读者读的时候在哭。而这种感情的流转是不分民族国籍甚至时空的。
现代的生活在美国的我,还在为沙俄时代的贵妇安娜卡列尼娜而哭泣,也在为两百年前的大家闺秀林黛玉而流泪。
这是很奇妙的一件事,这也是文学的魔力。所以我相信,即使我们有了电影电视歌剧话剧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文学的魅力将仍然永存。
在《离婚女人》这部小说中,我写了亲情友情和爱情。”辛迪”在独自养育孩子的时候,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其中有几章我很感动,读者也很感动。有读者评论说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每次看到这样的评论,我都很高兴。
虽然我写了不少”辛迪”和她的孩子们的故事,但我写得最爽的还是’辛迪”和”张勋”之间的爱情。
最近几年国内的电视剧上的离婚女人,一离婚就有成功有钱的”霸总”来追求她,然后生活中的一切难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但人生要是有这么容易圆满就好了。怎么可能?所以我笔下的离婚女人都是靠自己的。从来没有一个”救世主”般的男人来拯救这些经历着磨难的女人。
离婚后,”辛迪”爱上了好男人”张勋”。
辛迪的感情是很强烈的,但我写的很克制。这是一场”克制”的爱情。中年人的爱情即使情感上是那么的浓烈,但行动上也只能克制。因为中年人的羁绊太多了。
小说中“辛迪”对于”张勋”的爱意,我写得既热烈又压抑忍耐。我试图写得高级,希望让读者有一种”百爪挠心”的痒痒感。这是一种很强的吸引力。
很多时候,小说的高潮需要读者自己去”幻想”。作者的作用是,保留余地,只写到一个”节点”,那个节点能刺激读者自己”脑补”很多的画面,也就是让读者产生共鸣。作者不要把所有的话都写足写全,一定要让读者有幻想的空间。
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写法。最成功的代表作家是曹雪芹。《红楼梦》有很多情节都是这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我是一个还在学习的新手,在”辛迪”和”张勋”的爱情这一部分,我有尝试这种”留白”的写法。我希望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不知道达到没有。
创作《离婚女人》时,我还悟出了一个写作的真相。贾平凹说:”好的作品要写得混沌,不是文字的混沌,是含义的混沌,混沌的作品反到维度更大。”
这句话让我开始思考,小说到底该不该混沌?思考了一段时间,我想清楚了。
好小说都写得混沌,因为生活本身就混沌不堪,而好小说是人生的照影,那也只能混沌,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寻找真相(而且生活的真相永远也找不到)。
但是,含义的混沌并不代表着文字的混沌。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法都是事无巨细仔仔细细地刻画人物的情感和心理。但他们写得再仔细,那些人物的思想都是混沌的。比如安娜卡列尼娜,整个一个糊涂纠结到极点的人。
但是人物的混沌并不代表着作品的立意和主题(theme)是混沌的。
尽管好小说的作者都是躲在后面,不会直接说出创作者的观点,而是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但是每一部小说,作者的观点都蕴含在里面。
作者写作品,没有一句话一个情节一个场景是浪费的,都在传递作者的思想。比如《红楼梦》,那么宏大繁琐,但曹公的思想时时刻刻都在体现。
我写《离婚女人》,里面的每一句话也都不是白写的。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有”它”的目的(purpose).
所以当有追求的写作者,都在尽力描绘人生和人物的复杂多变,就是”混沌”的状态,但这”混沌”之中,却有着作者深藏不露,而读者又时时能够体会到的作者的”观点”。
任何作品,作者都在输出观点。
所以小说有三个层面:细致清晰的描述;人物的混沌的思想和情感;作者想通过作品输出的极为清晰明确的观点和信息。
我的这部《离婚女人》就是这三个层面的体现。我对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感情进行了大篇幅的细致入微的描写。我笔下的人物是复杂立体和”混沌”的。而我想通过这部小说输出的观点和看法是清晰的:当代女性的困境和成长。我希望这些女性的伤痛和挣扎被看到,被听到。
我最喜欢的美国当代作家谭恩美(Amy Tam)说过:小说是关于寻找真相。我非常同意这句话。我的小说也是关于寻找真相。而生活的真相埋藏至深,也许永远都找不到。
Amy Tam 的代表作是《喜福会》,写得非常好,我推荐给大家。喜爱读小说的读者一定要读这本书。
聊完这些,我想说说具体的写作技巧。技巧包括文字和故事情节。
这次不少读者评论我很有写作的才华。于是我在思考,作家的才华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小说作家最主要的天赋是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
不具备这两项能力的人是写不出小说的。我是有这两项能力的,所以我可能确实是有写小说的天赋。
有了想象力就会很容易的编故事。有了观察力,就会在故事中加入很多细节。刚开始连载的时候,不少读者认为我写的是自己的故事,我需要一遍遍澄清:这是小说,这是小说。
当我在澄清的时候,我心里是窃喜的。我想我一定写得很自然真实,要不然读者不会认为我是在写自己的经历。
故事要显得真实一定是因为细节到位了。
我很注重细节描写。我认为任何一部能够感染读者的好小说都充满了真实的生活细节。细节才能让人物活起来,读者才会有代入感。
在语言上,我喜欢用比喻。作家中比喻用得最好的是张爱玲。她的书的比喻都活灵活现很有新意。非常棒。张爱玲的文字是一流的。但我不认为张爱玲是伟大的作家。我认为她的小说输在我提到的伟大小说的第四点要素”立意”上。她的小说的立意不够高远。
张爱玲过于冷漠。某种程度上,作品即为作家本人。冷漠的人只会写出冷漠的书。而伟大的作家都是有一颗火热善良的心的。只有感情充沛又慈悲的人写的书才会成为人类社会的瑰宝。
我的一家之言。张迷们不要生气。
我写作的时候,还很喜欢”画面感”。我的脑海里会涌现出像电影一样的场景,然后我把这场景细致地从各个角度描绘出来。《离婚女人》中很多场景(辛迪在马路上追吴青和女同事的车,辛迪向张勋告别,小兰和她丈夫的小三的对决,辛迪和孩子们的争吵等等)我都尽力想写出生动的画面感。
我也很注重环境的描写。人物所处的不同场景都和她们当时的心境是相符合的。但不管是灰暗还是明艳,是阴沉的雨天黑夜,还是明媚的白日,西雅图都是那么的美。好的小说是很有美感的。阴雨是美,阳光也是美,幸福是美,悲伤也是美。
还有一点我想指出的是,我写的故事发生在西雅图,但是虚构小说(fiction)中的人,事,场景,学校,公司,城市,其实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辛迪”生活的”西雅图”和真正的西雅图是不一样的。书中的”西雅图”如同”辛迪”这个离婚女人一样,是我这个作者创作出来的。
小说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小说的逻辑和生活中的逻辑又不太一样。只要小说中的人物和他们做的事说的话,能够”自洽”,符合在”他们的世界”中的逻辑,就可以了。
小说并不需要和生活完全一致。
以上是我在写《离婚女人》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有读者评论说文学城里没有真正的文学。这一点我是不服气的,但是没有必要争辩,咱们用作品说话。我要休息一段时间,开始考虑我的下一部作品。我并不着急写很多很快,因为每年有多少小说出现,但能反映人性和人生的,能深切地感动广大读者的小说总是少之又少。我希望能好好写出这样的小说。谢谢文学城的读者们,你们的热情让我很感动,也深受鼓舞。如果曾经有一种说法”文学城没有文学”,那就让我们这些热爱文学的作者和读者来共同把文学城变为”文学的花园。”
谢谢大家。
--------------------
作者有话说:拖了几天才写出这篇创作手记。这里我向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创作体会。也欢迎热情的读者们留言分享你们的观点。
祝龙年吉祥,写出更多好作品。
评论:“"这篇小说,我想写的是,我们每个人,对于”爱”的渴求,就如同”死亡”一样,不可避免。 "
的确如此,爱自己是这一个追寻爱的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与绝对的价值时(我们不够爱自己时),我们需要向外界寻找爱,企图以此来证明足够值得爱,这时,我们就会痛苦与失望。当寻求的结局让人绝望时,我们(或一些幸运的人)会突然意识(顿悟)到,自己的价值不需要证明,它明明显显就在那里,自己或别人暂时看不到,并不能改变这个明显的事实。这时,痛苦就消失了,因为一而再,再而三,千百次不懈的努力,终于让我们得到了来自自己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喜欢你的小说,也喜欢你的写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