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军中马前卒

中国历史时事和国际政治评论
个人资料
正文

对外左右逢源与内部凝聚主体:强势崛起的印度巨象

(2025-09-19 13:25:05) 下一个

   8月31日-9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了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并在会上颇为活跃。但莫迪并未参加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和阅兵,而在之前离开。据各方消息,这是印方考虑日本的态度,不想损害印日合作关系。

 

  短短几日内,莫迪一边与中俄等国领导人热情会晤,一边顾虑其他盟友而不过于亲近中俄,这正反映了印度几十年来长期坚持的“左右逢源”外交政策。

 

   自印度建国以来,就长期在国际对峙中采取中立、不结盟、同时与多方保持友好关系的外交原则。在冷战期间,印度同时与美国和苏联交好,在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间游走,并以“不结盟国家”的领袖自居。这让印度得到了比多数国家都更良好的外部环境。不过,因为内部问题,印度在长达几十年里经济没有起色,民族和宗教矛盾也严重困扰国家和阻碍发展。

 

   而自2014年印度人民党选举获胜、莫迪执政后,延续了之前左右逢源的外交,且依仗日益强大的国力,让印度在国际舞台更加有声有色。如2023年在印度举办的G20峰会,莫迪政府以浓厚的印度教传统风格布置峰会,吸引全世界眼球,也达成若干利于印度的重要经贸和安全协议。印度还更改其印地语和英语国名为“巴拉特(Bharat)”,以彰显印度古老历史和辉煌文明。

 

   2022年至今的俄乌战争,世界各大国纷纷选边站队,即便一些自诩“中立”的国家也有明显的实际偏向。而只有印度,真正成功的在俄乌之间、亲俄阵营与西方阵营之间两面亲善,从两方都得到好处。

 

   印度是西方制裁俄罗斯后除中国外唯一仍与俄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国家,甚至还大幅提高了对俄进出口额,大量从俄进口廉价油气、向俄出售轻工业品。但同时,印度也反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劝说普京撤军,并给乌克兰许多援助、参加西方主导的旨在促使俄乌和平的瑞士峰会。莫迪在不同的峰会上分别热情拥抱了普京和泽连斯基,也是其“左右逢源”的生动体现。

 

  对世界最强国美国,印度一直保持较为友好的关系。自诩“世界最大民主国家”的印度,以共同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共同对抗中国等西方对手的战略需要,来争取美国的支持和宽容。而特朗普为代表的美国右翼民粹上台后,莫迪的印度也投其所好,通过宣扬印度教传统和民族保守主义,吸引美国右翼的共情和支持。今年4月美副总统万斯访印并在斋普尔演讲,并得到热烈响应,就反映了印度对美外交政策的成功。

 

   但印度也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对另一个仍在崛起中、领先印度而逊于美国的大国中国,印度一方面明确视为竞争对手,还与中国在边境多次爆发武装冲突。但同时,印度也并不排斥与中国合作,有时还刻意靠近和拉拢中国,组成与西方抗衡、规避欧美对其人权指摘的同盟军。8月底莫迪来华参加上合峰会,就是对华示好的举措。但印度对华友好也是设限的,印度与日本在“共同价值观”和战略利益上的合作更紧密。

 

   而无论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日本、其他许多国家,也都需要印度的合作与支持,所以对印度的示好也积极回应,而对其“左右逢源”、“骑墙外交”也颇理解宽容。这与西方各国对中国的长期批评和战略围堵、指责中国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罗斯,形成鲜明对比。即便前几年印度派遣情报人员在加拿大暗杀已入籍加国的锡克教分离主义者尼贾尔,引发外交风波,也并没有动摇印度与西方阵营的紧密合作关系。

 

   可以说,如今的印度得到了世界各大国中最优越的外部环境,除了孱弱而内外交困的宿敌巴基斯坦,印度外部没有敌手,而到处是“朋友”。印度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期。

 

   印度不仅在外交上成就斐然,内政也颇有进展。莫迪和印人党执政以来,高举印度教民族主义旗帜,成功激发了占印度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的民族自豪感、团结性、发展建设积极性,少数族裔的反对声也逐渐平息。莫迪得以大刀阔斧推动各项改革,如颇有争议和影响民生的货币改革经历阵痛后成功,农工商各业的市场化改革也在抗议声中部分得到推行。近十年,除疫情期外,印度经济长期保持7%左右增速,民生得到改善。

 

   对于历届印度政府颇为头疼的克什米尔问题,莫迪政府在2019年强势取消克什米尔特殊自治地位,弹压反抗,成功将克什米尔直辖于中央。而印共抵抗武装等各种反政府力量也被莫迪政府派遣军警成功镇压。

 

   虽然莫迪政府一系列举措一定程度损害少数族群和弱势者权利与利益,但客观上确实让印度更加稳定,鼓舞了印度主体族群,并促进了印度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而印度内政的成功和外交的成就相辅相成、良性循环,让印度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都显著提高。2025年,印度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而印度超越德国,成为第三大经济体,也指日可待。

 

   当然,印度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和隐患也仍然存在。如印人党鼓吹印度教民族主义,让穆斯林和锡克教徒等少数族群不满,内部在稳定下潜藏着动荡和暴力的危险。而莫迪推动市场化改革,虽有力刺激了经济、让富人和中产阶级受益,但拉大了贫富差距,下层民众的失落感更强。随着气候变暖和相关灾害的增加,本就炎热和旱涝频繁的印度面临着更大挑战。而与宿敌巴基斯坦的争斗也在消耗印度的资源和注意力。

 

   不过无论如何,近年“天时地利人和”皆利于印度,内部的积极因素和外部的良好环境,都促成了雄踞南亚、影响力遍及世界的印度巨象的崛起。印度国父尼赫鲁所说“印度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的豪言壮语,如今已然如愿以偿。

 

  而印度“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强干弱枝”的强化内部凝聚力、不拘一格的内部改革,都很值得一些历史与社会状况相似,却内政外交皆混沌和受挫的国家,加以思考和去粕取精的借鉴。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