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长期关注和参与中国问题的美国纽约大学学者孔杰荣(Jerome Alan Cohen)教授去世,享年95岁。孔杰荣去世引发中美学界及相关领域人士震动,纷纷表示哀悼。
孔杰荣教授的大半生,都和中国及中国问题有着密切关联。从1960年代,他就开始钻研中国问题,并前往香港、台湾、大陆进行长期性学术访问,逐渐成长为美国的“中国通”,对于中国政治、司法、社会治理等领域都很了解,有许多学术成果。
孔杰荣并不只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通过学术研究和交流,深深介入了中美关系和中国现实政治与法律问题。他曾陪同美国政要会见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美交流中起到有益且重要的作用。
同时,孔杰荣还和中华民国台湾方面保持紧密联系,中华民国前总统马英九在哈佛学习期间是他的学生,其他不少台湾政要也与其有长期友好关系。孔杰荣也一直为中华民国台湾的利益、民国的民主法治、台湾的民权奔走。如孔杰荣参与“江南案”的司法过程、营救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台湾副总统的吕秀莲等人权律师。
而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台湾,孔杰荣都非常在意人权与法治问题,致力于通过对话和交流,以各种和平非暴力的手段,促进大陆和台湾的民权改善与法治建设。孔杰荣不是不顾现实的空想式理想主义者,而是兼顾中国现实情况与民主法治理想的务实主义者。孔杰荣利用自己精通的法学知识的优势,以法治问题为切入点和方法,实实在在促进中国法律和制度的完善、社会治理的进步,以改善中国人权状况。
孔杰荣既不像许多美国人纯粹为利益与中国官方友好合作、绝口不提中国人权及其他负面问题,也不像激进反共分子那样“逢中共必反”,而是一边在中国工作、进行交流,同时又将之作为将法治人权思想传播和影响中国的手段,以温和渐进方式推动中国法治和人权。
1990年代至今,中国和西方再次陷入长期的互不信任和战略对抗。虽然双方学术、人文、科技交流仍然频繁,但双方都鲜有扎根对方国家、深爱对方人民、不贪图利益的名人。而孔杰荣却是例外。虽然孔杰荣后来几十年长居美国而不在中国,但仍时刻牵挂、注视、参与着中国的法治事业。中国若干法治事件、法律政策、人权律师和法治名人及其风波,孔杰荣都在关注并有积极介入,如帮助盲人律师陈光诚赴美、声援“709律师”、评论香港《国安法》等。
孔杰荣去世之前的几年,他已90多岁高龄、越发衰老,却仍然活跃在中国问题的舆论上,频繁发言和参与活动,并继续与中国官方及反对派人士接触,对中国有批评也有建议。如孔杰荣对于中国《精神卫生法》及精神病院强制收治公民的情况,就多有独到观察和尖锐批评,并敦促中国保障公民自由和法律公正。直到去世前几个月还就中国问题发言。
基于孔杰荣教授对中国问题的长期研究、关心、参与,他完全称得上“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当然,中国官方认定和称呼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主要是那些为中共革命胜利和政权巩固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人,如白求恩、斯诺、寒春等。对于中美关系有突出贡献的尼克松、卡特等美国总统和政要也被授予此殊荣。
而孔杰荣教授却并不会被中国官方认定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因为孔杰荣长期批评中国的人权弊病和缺乏法治的问题,揭露中国黑暗一面。即便孔杰荣是建设性的、温和的批评,目的是为中国更好,中国官方也并不喜欢。但以基本的是非利弊、普世价值看,对于中国人民,孔杰荣当然是朋友、伟大的国际友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但可惜的是,这样热爱和关怀中国的美国人、世界各地的人,是非常稀少的。孔杰荣教授的去世,则让本就极稀少的、真正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凋零、更加罕见。
在20世纪上半叶和1980年代前,美国有不少研究和关注中国问题、参与中国事务的人,且许多都热爱中国和这里的人民。如学者费正清、陈纳德为首的“飞虎队”成员、斡旋国共和谈的赫尔利等。即便在1950-1970中美对抗时,因为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存在,以及大量在美华人华侨,保持了美中的连接,仍然有许多美国人亲中爱华。这些人也为中美两国之后关系解冻和正常化,双方人文与科技交流,做出很大贡献。
但随着时势变迁,哪怕中美两国交流更频繁、人员往来更多,真正热爱和参与中国事务、又很有良知和能力的美国人,反而越来越少。因为中美两国从曾经的合作对象,逐渐成为竞争对手。而特朗普上台推行“美国优先”、中国政治保守化、新冠疫情、美国出台对中国人的各种禁令和审查等,进一步损害了中美关系、阻碍了合作交流。
当今的美国政界、学界,既颇为通晓中国事务、又对中国抱有友善情感和友好立场的人,可谓越来越少,知名人士中更难寻觅。美国各界在对华问题上,也越来越倾向维护美国自身利益、对抗中国,而非促进中国的民主法治人权等。
孔杰荣教授的去世,不仅是美中两国法学界的损失,也意味着真正称得上“中国人民老朋友”的美国人的凋零。在有份量的美国人中,孔杰荣可谓是活的最久的、完整见证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和建交、历经后来几十年风波的最后的人。随着他的去世,美国人对几十年前中美友好合作、促进中国民主法治的历史记忆将更模糊,对中国的情感也更淡漠。
对中国人民,失去了这样一位德才兼备又真正关怀中国民权的国际友人,让本已日趋封闭的中国更缺乏“他山之石”的助力,也少了与美方理性沟通的渠道,让熟知他的贡献与重要性的人们痛心。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两国的内政外交、双方关系,既决定两国及国民命运,也影响着世界的方向和全人类的生活。两国本可以优势互补、共存共进。但如今中美却在“脱钩”和对抗。美国“知华又亲华”、中国“知美也爱美”的高层人士稀少,且能力不足、难以承担中美关系重担。
这样的背景下,孔杰荣教授的离世更令人唏嘘,他生前的事迹也更值得敬佩。即便在中美对抗的大环境下,孔杰荣仍然努力促进中美友好交流、中国法治人权,年过九旬后还活跃不辍,一生中也致力将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结合。当然,孔杰荣的贡献不仅在于中国问题方面,其精通法学、颇有开创、著作甚丰、治学严谨、桃李满天下。他是学界英雄,亦是后辈楷模。他虽离去,遗产仍在,精神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