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公历的10月6日,是中国农历的八月十五,也就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不仅中国各地张灯结彩庆祝中秋,海外许多国家也都有中秋相关的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有些是中国大使馆主办,也有华人民间团体操办和参与。
笔者所在的德国,就在中秋节前1-2周举行了多场有中华文化特色浓郁的活动。如在柏林,有舞龙舞狮、琴棋书画、杂技、汉服秀、传统民歌荟萃的表演。在杜伊斯堡,既有中国传统技艺表演、古代雅曲与现代声乐技术结合的节目,也有许多中国小吃摊位和文化摊位,汇聚了成千上万华人和“老外”边吃边看。法兰克福、慕尼黑、汉堡等城市也都举办了中秋相关的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华人面孔。根本上说,中秋节还是中国人/华人的节日。在节日活动中,无论家乡/祖籍是中国何地,职业为何,价值观和立场如何,只要还有哪怕一点中华认同,大家都能和和美美的一起看节目、聊天、欢笑。笔者看到这么多中国人和华裔,并与他们交谈,也倍感亲切,一扫日常的孤独感。
对于海外漂泊的中国人、定居和入籍的华人,中秋节还有更重要、更特别的意义。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在海外漂泊,越是思念家乡和亲朋故旧。在异国他乡、不同种群和相异文化的环境中,往往更滋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对故乡文化的亲切感、对家乡的思念。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族群,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不仅中国本土有十多亿人,散落在中国之外的华人也有数千万。但由于种种原因,如1946年之后中国的内战、意识形态对立、亚太和全球的冷战,华人内部严重分化和撕裂。同样是华人,相互之间却充满不信任和敌视。毛泽东时代中国大陆的政治运动,也损害了人们的传统信仰和族群认同。再后来,因为中国的多次政治风波,华人还是不能凝聚和同心。而华人也错过了二战后现代民族认同凝聚的关键期。
因为政治立场、价值观、身份地位和职业、个人境遇的不同,华人往往“自扫门前雪”,高度精致利己。即便参与团体,也是党同伐异、与其他华人团体相互斗争。这都不利于华人整体的团结和争取族群权益。几十年来,华人在世界上属于规模庞大,但相对最不团结的族群之一。
2008年奥运前后,全球华人曾一度有过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但并不长久。尤其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经济下行、社会矛盾加剧。无论是早已在海外生活的华人,还是新“润”出去的中国人,很多都缺乏对故国家乡的认同感和民族情感。其中一些人还颇为仇恨故国和同胞,急于与之切割,乃至加以无差别的诋毁攻击。如互联网中文圈“支黑(仇恨中国人者的俗称)”的盛行,海外离散群体普遍的“逆向民族主义”倾向,就反映了这种畸形的观念和生态。
笔者个人也对中国官方多有批评。但同时,笔者对于中华文化、华汉民族从属,都是高度认同的。热爱国家民族,不代表对政权的无条件支持。反之,批评执政当局,并不应该损害对自己民族的感情和认同。且批评政府,正是出于对国家和同胞的爱。对执政者做的利用国家民族利益、弘扬优秀文化的事,笔者也是支持和乐于捧场的。
基于血缘、文化、人际关联等形成的族群,及其分化组合、与其他族群的关系,是人类从动物到社会化的演化下必然产物。“世界大同”是美好的理想,但并不符合“人以群分”的现实。一群人有共同的语言文字、风俗文化、历史记忆,既确定了“己者”,也区分了“他者”。当然,与他者也应和睦相处,中国之外的华人也应融入在地国,并对国籍所属国保持忠诚、做出贡献。但自己的认同和归属是不可弃的,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从物质到精神上都成了柳絮浮萍,无依无靠。
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适时的唤起了全球华人共同的感情和记忆。笔者在柏林演艺厅,聆听表演者唱诵着苏轼的《水调歌头》,虽已熟知其词、听过百遍,仍颇为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正是华人经历风风雨雨、民族荣辱并存、个人有得有失的写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美好的祝愿千年不朽,宋代的词赋在现代化的今日仍能感动亿万人。
汉文的诗词歌赋、传统的琴瑟书画,正是华人共同体的粘合剂;中秋的节日装扮和氛围,是华人连接情感的精神纽带。中华特色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华人带来自然而然的情感共鸣、难以磨灭的共同记忆。纪念中秋的若干经典诗词歌赋,无论在陆港台,还是欧亚非拉,相隔万里也同声共气。
在国际关系、族群关系“晴转多云”的今日世界,华人既要融入和捍卫多元主义,也不要忘了自己在文化和认同上的“根”,要多团结而少内讧,共识之上求同存异。华人之间要多些走动、多些聚集,让这古老又庞大的族群更有生机和活力,更从容应对世界上种种不确定性和面对的风险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