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 中学

(2022-06-28 07:49:18) 下一个

母亲书读的比她的弟弟们都好,因为她是最用心的,也是最珍惜这个学习机会的。当她在村里小学毕业的时候,她的成绩全校最好。像母亲这样差不多拼了命才能去念书的人念不好才怪呢。

小学毕业后大部分的孩子们都回家务农了。有些人不喜欢念书,本来就是被家里逼着来的;有些人念也念不好就算了;还有些人家里不宽裕能念个几年书认一些字已经不错了;少数念得好的人升进中学继续念。母亲的情况跟他们的都不一样,母亲是喜欢念书,念的又好,家里又有供她上学的钱,但是她却不能继续念下去了。

乡村里只有小学,想继续念中学的话就要进城了。进城念书对乡下人家可是个大事儿,首先那个花费就相当的可观,尤其对务农的人家。母亲常常说起她们家的观念,她们祖上好像很重视读书,真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她长辈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哪怕卖房子卖地,脱裤子当袄也要供孩子们出去念书,不念书将来怎么能有出息呢?当然这里的孩子们是指男孩子们。他们数人头的时候只数男孩子,数嘴的时候女孩子们也数上,家里生了女孩子常常是说,唉,又多了一张吃饭的嘴。

因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城里重男轻女的观念稍微好些了,已经开始有女校了。一些比较开明的绅士人家也渐渐地把女儿们送去上学,包办婚姻也越来越不受欢迎,裹脚的陋俗已经被绝大多数人家抛弃了。母亲算是幸运,就她那个性格,我真想象不出她的脚如果两三岁时就被裹起来的话,以后的日子怎么过。我有时跟老公说些我母亲的事,然后他的脑袋里也有了我母亲的形象了,他说你妈那就是唐大侠,这常让我忍俊不住,不过想了想,唐大侠这个称呼给母亲还真挺贴切的。母亲姓唐,我就没法想象那个天不怕地不怕,乐于助人,说话行事风风火火的‘唐大侠’,长着一双三寸金链,穿着绣花鞋奔来奔去的模样。

母亲上学晚,所以比大部分的同学们能大个四五岁吧。她那时应该差不多十四五岁了或者更大些,这个我已经无法确定了。反正她知道如果她不继续读书,等待她的是什么 - 她的爷爷会让媒婆们帮她找个婆家选个好日子就把她给嫁出去。嫁一个结婚之前她从来没有见过的男人,然后就是生孩子,带孩子,伺候公婆,给十几口人洗衣煮饭的锅台转,这是她最恨恶的事。五四运动的风潮,新文化的影响更让她决定了走一条她自己要走的路。

现在摆在母亲面前就只有两条路,一是到城里继续读书,这是她家里怎么也不会同意的事;二是被包办出嫁,这是她自己怎么也不会同意的事。

毕业之前母亲就开始思前想后了。她让校长先帮她把名给报了,然后就走一半看一步了。校长知道她是好学生,申请中学不成问题,只是一看母亲的年龄就说,你这年龄也太大了吧,瞒几岁比较容易申请,一下笔就把母亲的年龄给减了四岁。母亲并不在乎大几岁还是小几岁隐瞒还是不隐瞒,她只是一心要去上中学。母亲各样的履历身份证什么的有很长的时间都是假年龄。

母亲和父亲是专业速成班的同学,母亲比父亲大5岁,可是父亲开始并不知道,他以为母亲只比他大一岁,母亲告诉他她的真实年龄比她证件上的年龄大四岁,父亲还半信半疑。母亲工作以后常常疲于解释这个真假年龄以及为什么会有真假年龄的事,这让她很累,也很不舒服,她后来费了挺大的周折才把年龄给改回来。

母亲被辽阳一所女中录取了。她偷偷地告诉姥姥她要去辽阳城里念书去了,她一定要去,她宁可死也不作包办婚姻的牺牲品。知女莫如母,姥姥也没有办法,知道拦不住她,只能由她去了。

好像太姥爷和姥爷都是比较温和的人,不像电影里看到的那样封建社会里严厉的大家长的样子,动不动就把人给关起来,绑起来,家法伺候。所以他们虽然不同意母亲继续读书,却也没有对她动粗。只是问家里要钱?母亲想都不用想。

没钱怎么读书呢?姥姥帮她找到辽阳城里一户有钱的远房亲戚,让母亲吃住在他们家里,帮忙辅导他们的小孩子们念书,给他们织一些毛线活等等,有点儿像西方的家庭教师一样吧。这样就解决了母亲的吃住问题。

母亲一定是把这两个工作都做得非常非常的好,让她在那个亲戚家里一住就是好几年。母亲织毛衣毛裤毛袜什么的又快又好,她也非常喜欢织毛线活儿,我有见过她为了赶一件毛衣熬夜熬到第二天早上,因为喜欢都不觉得累。她更喜欢教别人念书做数学题,她就是做这些事的时候特别特别的有耐心。记得我念中学的时候,我们的一个邻居找到了一份售货员的工作,需要学一点儿珠算。她也真是笨,有好几个人教她,她都还是弄不清楚。母亲自告奋勇去教她,一点一点的那个耐心哦,好像有几次都是母亲上赶着去她家里教她。不记得她最后学会了没有,倒是母亲的耐心和一定要把人教会的那个劲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们小时候有什么算数的问题问母亲,她可高兴了,她就是对数学有兴趣。

吃住不用花钱了,学费总得付啊,对乡村靠务农为生的人家来说,那是挺大的一笔钱呢。其实母亲家里钱多少还是有的,只是不愿意浪费而已。母亲的弟弟们念书太姥爷付钱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可是给女孩子花钱上学,那不是败家吗?

那时候能帮母亲一把的只有姥姥了。姥姥当了些首饰给母亲付了头一个学期的学费,母亲高高兴兴地进了那所中学。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