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乐文摘

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惘然.
个人资料
正文

来历不明的妙玉

(2006-01-09 21:33:18) 下一个

琴音剑影

xiaoxuer_sohu@sohu.com


一直没想透为什么十二钗中要有这样一个来历不明的出家人?妙玉在故事中究竟有什么作用不得而知

妙玉其实更多的地方与宝钗更象

把最好的瓷器亲自捧给了贾母,而且还是深谙贾母的喜好,献上的是老君眉。这一个细节跟宝钗过生时特意迎合贾母,点的甜烂之食和热闹的戏剧也颇为相似。

黛玉之不俗不在形式,而是心性使然,自然流露;宝钗是不理会俗与不俗,或者她宁肯自己世俗一点,才刻意掩藏自己的不俗。唯一标榜自己不俗的只有妙玉,而我认为妙玉在这一次实际上倒是很俗气的。~~但是他却也脱离了俗气的圈子~~只是并未真正进入雅~~

这里再提一个细节,凤姐与鸳鸯设局取笑刘姥姥时,唯一没有宝钗的描写,她为什么没有笑?转头在惜春房中,黛玉一句“母蝗虫”她倒笑得“动不得”了,在宝钗眼里,先前凤丫头的取笑是市井玩笑,不值得回味,也不值得她笑,只有黛玉用“春秋笔法”提高到雅的层次,她才笑起来,宝钗之清高 也就可见一二。所以我认为,在对刘姥姥的态度上,黛玉还算得上“仁慈”的。妙玉之刻意“不俗”与宝钗之刻意“流俗”都有太多矫情的成分。

再次提到妙玉是芦雪庵赏雪联句。宝玉乞红梅是一个人去的,黛玉明说有人跟着是要不来的,只有宝玉一个人去才拿得回来,倒不是说妙玉真的孤傲,而是她矫情。换了黛玉,想必是只要她不想给,是跟不跟人都不要到,愿意给的话,跟不跟人她都不会介意,想给谁就给谁,但妙玉不是,跟了人去要不到,一个人去才要的到,而且想必宝玉还费了些口舌,说了不少奉承话她才半推半就地给了,宝玉说“费了我不少精神”大约可以看出妙玉的态度来。稍后妙玉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很主动的“众生平等”起来,每人送了一枝,这跟她的一惯作为是截然不同的,大约单独送给宝玉一个人难免不落口舌,连忙人人送到,欲盖弥彰。这一举动倒颇象宝钗之“只愁人人面前失于应候”。宝钗对人,其实也是分了层次的,但在礼节上却做的很周全,以她对刘姥姥甚至对凤姐的态度看,宝钗是瞧不起市井俗人的,自然也看不上赵姨娘和贾环,但送礼的时候她也没落下他们。妙玉之俗也可窥见一二。

如今他自称是‘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了,故你如今只下‘槛内人’,便是合他心了。”看到此段,便觉好笑,原来自命不俗的妙玉其实是喜欢听奉承话的,不仅如此,还喜欢别人恭维她的“脱俗”,又一次用‘槛外人’来标榜自己不食人间烟火,而实际上却是身在佛门,心向红尘。妙玉垂青宝玉是很明显的,但她的垂青却与黛玉等人不同,也并不是宝玉说的“因取我是个有些微见识的”,岫烟听到如此说,“只顾用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然后才说了一串“怪道”,岫烟不了解宝玉,看到的只是外表,妙玉也一样。

不到不得已,宝玉不会去打扰妙玉的。宝玉之敬大约还是妙玉是出家人的成分多,要说知心,未必,要说赞赏,也是未必。再看宝玉对宝钗的态度也有几分相似

宝钗与妙玉是两个截然相反的人物,一个身处繁华地,却刻意简朴;一个身在佛门,是奢侈骄傲;一个外热内冷,一个外冷内热。宝钗的判词是“山中高士晶莹雪”,明明是皇商出身,却表现得象山中隐者,宝钗之冷也有以出世之心冷对红尘的意思;而妙玉则是“云空未必空,欲洁何还洁”,身虽入空门,心却是红尘中人,自言脱俗,却未必免俗。

妙玉的可悲可怜也在于她无奈自己的命运~~她也可怜~~她心理不是出家人~~她内心深处也没有把自己真正当作出家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