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外信

性情中人,分享真性情。看似古舊書,說的是千秋話。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116 遭遇维也纳 海外篇之十六

(2024-03-18 10:57:55) 下一个

上次写了少年时亲历的“噩梦往事”;这次说少年幻梦之城维也纳。

中国有不少“名城”都令人失望,包括我的故乡北京,如今变得让我“找不到北了”。维也纳(Vienna)却没有让我失望,她的城市面貌数百年不变,与我少年时梦中的“音乐之都”完全吻合。她那稳定的美丽,令人很有安全感。只是没有想到,在维也纳最老的城区,我们迷路了。

国庆日与女导游

在7月4日(周二)、美国的国庆日那天,我们到了维也纳。船上为游客准备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大部分游客来自美国)。一大早,导游先带着我们坐车观赏市容,这座春风和煦的城市,风中似乎也带着旋律和音符。

在初夏的早晨,满眼都是鲜绿的草木,精美的艺术家雕像在花园树丛中若隐若现;高大典雅的建筑比比皆是, Imperial city, Ringstrase main blvd, palace, parks and monuments, Opera house, Parliament Building, St. Stephen’s Cathedral,Ringstrasse,  ……Hofburg Palace,曾是哈布斯堡王室的宅邸,如今设有众多博物馆,包括茜茜公主的博物馆。我好像回到了童年的梦境。只是,街上的人多是游客,穿着现代的服装。地陪女导游有些粗线条,或者她是想模仿美国人的豪放风格,把浪漫的维也纳传奇都编成笑料,和这个城市的古典风貌有点违和。

不过,她也有让我惊艳的地方,有一次她用一首莫扎特的乐曲,填上讽刺的诗句唱给我们听。歌词我全忘了,但是她随口唱出旋律、音准、节拍,都精确干净。从中国顶级音乐家口中,也没听到过如此简约干净的歌声。没有刻意修饰和渲染、没有拉长拍子或加修饰音。好像从树上刚摘下的水果,丰满天然、原汁原味。

在城中心迷路

导游先带着我们坐车参观景点,然后在老城步行走街串巷,最后到了高耸的St Stephen’s Cathedral。这座大教堂的两侧各有一座钟楼,一度是欧洲第一高塔。在奥匈帝国时期,不允许任何教堂钟塔超过这个高度。目前她的高度仅次于科隆教堂和乌尔姆教堂,居世界第三。钟楼南塔完成于1433年,具有哥特建筑风格,高136.7公尺;北塔后建,具有文艺复兴风格。

大教堂附近还有一些景点,导游给了我们40分钟时间,可以在周围自由购物游览。同船有位从加拿大蒙特利尔来的女士,原籍是土耳其,她和我聊得非常开心。之前她特别告诉我,在大教堂附近的老城商业中心广场,有一家欧洲最好的糕饼店,让我务必去买那里的一种点心。从大教堂到糕饼店步行只要四、五分钟,我们按照她指的路去了那家店,买了糕饼。

往回走的时候, 突然发现找不到“来时路”,像在一片阡陌纵横的田野中,不知该走哪一条田埂。本以为大教堂很高,是明显的地标,奇怪的是,在一、两百米的距离内完全看不到大教堂的尖顶。这种城区道路,像是专门对付入侵者的,让侵略军像进入迷宫,连路都找不到,想抓到潜伏的敌人,几乎不可能。

说起来,古代欧洲城市都以大教堂和市政府为中心地标,然后一环一环地向外扩展。因此从大教堂向外走,有许多条路,像蜘蛛网一样连接着。而糕饼店那里的城中心广场,周围也都是向外放射型的道路。这两层蛛网交错,更加扑簌迷离。

在窄小的街巷中,手机也失去功能,地图上都是德文,看不懂。也遇到了一对年轻的中国情侣,他们很想帮着在手机上寻找路径,也一无所获。

记得在巴黎时,我们从巴黎圣母院向四外步行,走到很远都能看见圣母院的尖顶。只要找到塞纳河,就能找到圣母院。怪不得法国人说巴黎圣母院是最朴实、最亲民的“穷人教堂”。

我们一身大汗地穿街走巷,见人就问,结果五分钟的路程,用一个多小时。等我们终于回到大教堂广场、早已经过了集合时间,旅游团队已经离场多时。

从大教堂再找到一条外出的路,也同样困难。从广场射向四面八方的小路,不知该走哪一条。周围的游客,也不是很熟悉如此复杂的地形。我们正坐在大教堂广场的椅子上发愁,突然发现同旅游团的一对夫妻,正在绕着大教堂闲庭信步,记得他们说过已经来过维也纳很多次。赶紧打招呼问他们从哪条路走,能走到外面有出租车的街道,他们指了一条路,因为附近的路口实在太多,距离又太近,我反复问清了路两旁的标志,赶紧顺着那条路往外走。

在美泉宫(Schonbrunn Palace)

谢天谢地,从大教堂向外走了大约五分钟,看见了远处马路上的公交车,又正好见路边有辆出租车,里面有位年纪不小的司机,正在车里打瞌睡。

被我们叫醒,他似乎不太高兴,但还是让我们坐进车中。看一下时间,回到河边船上就餐,时间已经来不及,就让他直接开到美泉宫。 到美泉宫的路程不太远,宫廷建筑前面的广场正在修缮。我们在门口等团队到来时再加入。没想到,等旅游团来到,我们跟队进入美泉宫大门时,又发生了意外。那位粗犷的导游硬说我们没有交费用,不许我们加入。后来经过一番交涉、核对了入口处的名单,才知道她带来的人数正好是交费参观的人数,若加上我们就多出两人,或者说她带来的人当中,有两个人没有交费用。还好在电脑里面查证了一番,发现我们的确交了参观费,至于两个“滥竽充数”的人是谁,只有导游知道了。

这位导游虽然唱歌音准很棒,头脑却始终不很清醒,在美泉宫依然唠叨名人的花边新闻。这组美国游客年纪偏大,思想偏保守,对她精心编的笑话没啥反应。大家飞行万里到维也纳,不是来听妳扯闲篇的。也因此对美泉宫的印象不太深刻,有点儿和凡尔赛宫混淆,而且这方面的介绍很多,没必要多啰嗦了。

至于茜茜公主的故事,不管是电影还是其它媒体,说得都有点烂了。总之,小地方的美女到了等级森严的皇宫中,从不习惯到循规守矩,是没有新鲜看点的,只有背叛和出格的事,才被关注和传扬。

国庆日的音乐会

船上特别预备了丰富的美国国庆晚宴(就是加料的汉堡),船员们(来自欧洲各国)预备了丰富的节目,玩的很“嗨”。我们事先买了晚上在维也纳音乐厅的票,是由维也纳霍夫堡乐团(Wiener Hofburg Orchestra)举办的夏季音乐会,欣赏莫扎特、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经典音乐作品,也有部分的声乐表演。

在欧洲的好处就是,到了夏天,大小城市都有许多场音乐会,几十美金的票就能看到很有水准的音乐会。不会像美国那样动辄要花数百美金买票。

维也纳音乐厅(Wiener Konzerthaus),是维也纳著名的地标之一。距离金色大厅(华人专门去租的场地)并不太远。维也纳音乐厅1913年由弗朗茨·约瑟夫皇帝 (Kaiser Franz Josef) 创建,不仅是世界上重要古典音乐作品首演的场所,也是许多音乐节、音乐会的举办地。比如每年举办的维也纳音乐节、莫扎特音乐节等。

音乐厅内有三个演出厅(大礼堂、莫扎特厅、舒伯特厅)可以同时进行演出,在音响方面互不影响。我们去的是莫扎特(Mozartsaal)厅,一进门有巨大的莫扎特雕像。莫扎特厅的外表并不华丽,共有704个座位,包括上层的楼座和下面的池座。厅内完全没有空调(空调声会影响演唱的音质),因此空气有些闷。这里的音响效果是我去过的音乐厅中最好的,当然会受到音乐家的特别青睐。

后来查到的资料也说“莫扎特音乐厅因其独特的音响效果而享誉全球,使得它成为知名交响乐团和独奏者钟爱的场地”。

莫扎特厅不但是音乐会的演出会场,也是能保有最佳录音品质的录音场地,除了举办音乐会,也经常有录音活动。

我们那天去的是学生场,很多十几岁的孩子着正装(有的打着领带)出席。奥地利的学校注重音乐教育,尤其注重古典音乐对孩子们的熏陶,是他们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音乐厅没有空调,也没有看见风扇,很多孩子的小脸通红,脑门和脖子上都在流汗,但是在音乐会的过程中,他们表现很好。没有中国人会场中常见的交头接耳,或大声喝彩等粗鄙的表现。

虽然室内不凉爽,但是优秀的音乐家、好的音响和观众,让人非常满足。音乐会选的曲目轻松优雅兼具幽默感,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所以连节目单也没有。大概记得:有费加罗的婚礼、蓝色多瑙河、快乐寡妇、打铁歌、茉莉花等十多个曲目,中间还有独唱、重唱。

德国、奥地利的音乐家太多了,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推崇贝多芬。耳聋的贝多芬当然很不容易,他的音乐也会激烈些。不过我常常听着听着,就感觉成了专业升级版的“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到底谁怕谁”;或许应该反过来解释,是思想激进的人在模仿贝多芬,一偏激就难免走火入魔。http://hx.cnd.org/?p=231989

音乐本无国界、更无政治运作。维也纳音乐厅的格言是“一个高雅音乐的保护区,一个艺术追求者的聚集地,一个音乐之家和维也纳之家 (德语:Eine Stätte für die Pflege edler Musik, ein Sammelpunkt künstlerischer Bestrebungen, ein Haus für die Musik und ein Haus für Wien.)”。

维也纳的这一天,好像把几十年的事情都浓缩了,如果再不记下来,记忆会变得含混、甚至分不清梦幻与现实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